技術還是管理?


我們必須承認技術和管理所面臨的問題、所需要的性格和能力皆是不同。

雖然有的時候管理也被認為是一種技術,但我們更願意把直接貢獻於軟件產品的工作稱之為技術,而把通過協調溝通等手段間接貢獻於軟件產品的工作稱之為管理。

 

從先天性格來看,有的人天生適合做管理多一點,有的人天生適合做技術多一點。

 

比如說:

有的程序員天生有點被動,不喜歡主動學習很多東西,不喜歡與人溝通,但對工作所直接關聯的領域研究較深,做事情兢兢業業,一絲不苟。

 

有的程序員生活的比較被動,安排的事還能努力去做,但很難主動去做什么。

有的程序員非常聰明,理解東西很快,但不願意搭理別人,總感覺別人水平比較差,脾氣也比較暴躁。

有的程序員精力充沛,對技術狂熱,但並不僅局限於技術本身,有大局觀。有理想,能堅持。

單從性格而論前三者都不太適合做管理工作的,一旦做了管理工作,接觸各種性格的人,容易造成人際關系緊張,反倒對自己形成一定的壓力,所以首先需要考慮的還是要順應自己的性格。

 

但這里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即收入差異。

 

我們不能否認一個事實,似乎在很多的公司中管理職位才可能獲得較高的收入,而技術崗位則收入偏低。

 

這似乎不太公平,但也確實是現實,這和公司所提供的環境有絕大的關系。

 

當一個公司的核心技術並沒有創生多大價值,而是需要靠人力規模來支撐業務的時候,那么就必然是這種局面。

極端來講,在蓋樓的時候,只要達到基本的質量,一個人每天砌200塊磚,固然比砌100塊要好的多,但相對與大樓而言,多砌100塊磚,所多帶來的價值有限。再進一步由於每塊磚的價值是固定的,同時一個人每天所能砌的磚也是有限度的,這就會導致砌磚工人,不管多么努力,其收入水平必然會被限制到某一水平之下,只要他的工作還只是砌磚。這種限度是由這一工作的內涵所決定的。

 

當然也遠不是每個公司都是如此,就和多大池子可以養多大的魚一樣,有核心產品,核心技術的公司情形會不一樣。比如說:Google,微軟這類公司。

 

與此同時,管理工作似乎被無限美化了,每個人都認為管理工作似乎是一條金光大道,但這並不完全正確。

管理工作的可流動性可能會非常低,這取決於管理工作的幾個特質:

管理工作和人打交道比較多,所以對人員的特質有很強的依賴性。如果一個團隊非常像機器人,那么在不同公司間管理技能是完全通用的---只有PMPCMMI這類東西就夠了。

但關鍵問題是人員的特性是多樣的,這導致管理人員和被管理人員需要較多的磨合和適應。同時長時間在管理崗位的話,即使是做技術出身,技術能力也會退化,溝通技能,與上級的信任程度反倒會提高。而這些東西,一旦被歸零,到一家新的公司,其價值並不明顯。反倒不如擅長算法,擅長某類業務的技術人員可流動性好。

 

這也就意味着,管理人員往往與公司的利益綁定的更緊。

 

既然管理和技術各有利弊,反過來講恐怕還是適應自己性格更關鍵一點。

--------------------------------------------------------------

 

理想流 + 軟件 = 《完美軟件開發:方法與邏輯》
理想流 + 人生 = ??
理想流 + 管理 = ??
理想流 = 以概念和邏輯推演本質,追求真理。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