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摩托羅拉強硬裁員像一個重磅炸彈,引發了很多爭議和思考,相關新聞——http://tech.sina.com.cn/t/2012-08-17/01057513828.shtml。我所在的googlegroup也進行了廣泛而嚴肅的討論,雖然視角不同,最后大家都落腳到了“專才VS通才”上面,IT從業者到底是要把自己搞成專才——在某個領域牛叉轟轟,還是博采眾長,形成通才?
我忍不住也嘮叨兩句,一不小心寫長了點,遂成短文一篇,如下:
從事IT行業到十年以上的,想不成為通才是很困難的,除非你確實是不思進取,而且十年不跳槽。很難想象一個工作近10年的技術人員說,我只會Java!我們回顧一下,從2002到2012,技術領域基本上進行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革新速度令人目不暇接。各種操作系統、編程語言、數據庫(Sql的、NoSql的)、各種框架、平台、業務系統,接踵而來,數不勝數,你得多牛叉才會十年只用一種操作系統、編程語言和數據庫啊?
所以對於要么通才要么專才的二選一問題,作為一個70后程序員,老朽萬不贊同!
比較好的方式是全面熟悉你接觸或主動學習的內容(非淺嘗輒止),同時在其中根據興趣和方向打造自己的專項特長。
很多同學說這不大可能,人怎么會有那么多時間學習那么多東西。其實這個不可能的設定,是在保證你有足夠時間看電視、看美劇、刷微博、上網閑逛的基礎之上的。只要把上述這些事情消費的時間減少一半,拿來持續學習,你就會發現學習效果是驚人的。
有一本書叫《奇特的一生》,介紹了一位叫柳比歇夫的科學家,這個兄弟生前發表了七十來部學術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類學、昆蟲學方面的經典著作;各種各樣的論文和專著,他一共寫了五百多印張。等於一萬二千五百張打字稿。涉及內容包括:著作,探討地蚤的分類、科學史、農業、遺傳學、植物保護、哲學、昆蟲學、動物學、進化論、無神論。此外,他還寫過回憶錄,追憶許多科學家......
柳比歇夫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的時間干這么多事情?難道他不睡覺不娛樂每天工作18小時么?其實這是個錯覺,很多宣稱自己每天工作15小時的人,真正有效的工作時間可能不到一半。柳比歇夫把時間分為純時間和毛時間,純時間是要把工作中的任何間歇都要除去的,他這么描述:
“常常有人說,他們一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這樣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純時間來說,我一天干不了那么多。我做學術工作的時間,最高紀錄是十一小時三十分。一般,我能有七八個小時的純工作時間,我就心滿意足了。我最高紀錄的一個月是一九三七年七月,我一個月工作了三百一十六小時,每日平均純工作時間是七小時。如果把純時間折算成時間,應該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我逐漸改進我的統計,最后形成了我現在使用的方法……
“當然,每個人每天都要睡覺,都要吃飯。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時間用在標准活動上。工作經驗表明,約有十二——十三小時毛時間可以用於非標准活動,諸如上班辦公、學術工作、社會工作、娛樂,等等。”
這個人對時間有精准的把控,他會把自己每天的工作和用時記錄成冊,時間就像經過嚴格控制的沙漏一樣,在他身邊緩緩流過,他仿佛能感知時間的流失。這樣的自控能力、學習和工作效率讓人嘆為觀止,常被我奉為天人!每當偷懶時總是對自己說,孫子,你看看人家柳比歇夫子是怎么干的!當然,咱不是天才,有時候懶還是要偷的......
所以,綜上所述,無論你現在處於哪個境地,是手握優質資源還是即將被裁掉,其實都是自己之前的選擇造成的。我們不能改變出生的國家、年代、家庭背景、運氣,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時間,按照自己的興趣把自己訓練成通才之上的專才,這個道理很多人懂的晚,做的晚,但是,就像寫博客一樣,寫的慢不要緊,重要的是持續的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