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D Grind是Xin Zou老師推薦的一本書,郵件里本來說是要在三周內讀完的,不料看了個Preface之后再也放不下,最終一口氣地看完了。
#看完之后很有感觸,之前也閱讀過一本講如何規划研究生涯的書,但是那是一本從教授的角度去描述的書籍,雖然也不錯,但是相比Ph.D Grind來講距離還是不夠近。
#Grind的含義是“磨碎,折磨”,我自己把這本書的書名翻譯成了“死磕Ph.D”。整本書講的都是作者在Stanford獲得PhD學位的苦逼過程。其實感覺單看Stanford的大名就已經覺得嚇尿了,第一想法是“作者你都如此NB到有MIT的BS和MS,Stanford的PhD,還來吐槽個啥”,但是細細看下去卻覺得很多地方感同身受,作者的確是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毫無保留(當然毫無保留只是我的猜測)地描述了出來,對細節的描寫使得這本書顯得非常真實。
#書中的作者從一開始就發現自己並不是很想做自己advisor的project,但還是在project中做了一年的搬磚工,但是最終也沒有發出top conference的paper。於是第二年開始做自己想做的東西(因為有FellowShip所以可以不受advisor限制)並小有所成,以二作身份發了top conference的paper,但是最終沒有形成自己的thesis。第三年繼續回到advisor的project搬磚,發現第一年的很多同志都已經要么switch advisor要么drop out PhD program,而自己因為沒有很好的想法希望借advisor的力量發出頂會paper好順利畢業(有趣的是這個時候作者剛上PhD時的雄心壯志早就已經變為一種求畢業的心態)。但是advisor的project難度決定了在最終成果出來以前需要有很多PhD炮灰,作者也不幸是其中之一,於是他的第三年也就這么過去了。
#第三年的假期作者到MSR實習(書中給MSR很高的贊揚,希望有一天能到Redmond見識一下),遇到了不錯的Mentor,並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開始着手做自己的一些東西,后面的三年就圍繞作者如何慢慢做出自己的東西展開。很糾結所以不重述了。最終作者在第六年的時候終於將自己幾年內的所做所為“拼接”成了自己的thesis,順利畢業,並且據我估計已經成為了一個Python大神。
#閱讀這本書發現讀PhD原來是一個非常虐心的過程,特別是奮斗好幾年還沒有什么進展的時候,看到自己還是學術DS一枚而周圍同齡人都已經開始在自己topic中昂揚前進的時候,看到自己進入工業界的同學拿着幾倍於自己的salary的時候,能夠不放棄地堅持下去真心不易(事實上在PhD Grind的前幾十頁里有無數的quit,grind,卻鮮有happy類型的詞匯出現)。也許得到PhD學位(而且不是pity graduation)讓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Dr.本身就是一種壯舉。
#閱讀過程中比較有趣的地方我都mark了下來,有些更有趣的地方還發到了twitter上,比如作者對advisor的吐槽,對自己搬磚生活的捉雞,比如作者對靠connection獲得MSR實習的描述(以及自己裸申MSR被拒的描述)等等。看完了整本書再回去翻翻這些句子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另外這本書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發過的paper,作者錄過的視頻(比如有一次在google做的talk)都給出了鏈接,傳送過去看看更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
#總之要獲得PhD學位就是要投入Ten Thousand Hours的Grind,並且還要有一顆大心臟。走過這一遭應該是人生中非常難得的經歷吧,現在去看看作者的resume已經覺得是遙不可及的神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