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PMP做需求管理-互联网项目经理独白


我是有7年工作经验的打工人,曾经自己创业,后来做过IT项目管理,19年的时候在光环学习了PMP并通过考试,去年进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切身体会到了传统IT项目管理与互联网项目管理的不同。这篇文章我会结合自己的经历,去分析一下我是怎么用PMP的知识做好互联网需求管理的,希望能对项目管理同行有一些思考和帮助。

 

01 我为什么要考PMP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考PMP除了有职业焦虑的原因,也是基于自己的兴趣。

 

2019年是我人生中的低谷期,3月份的时候因为创业失败,第一次来帝都北漂,在一家软件公司做项目管理工作。

 

但是因为我之前没有专门学习过项目管理知识,只凭创业时候的那点经验做项目很吃力,尤其是跟业务部门对接需求时, 经常会出现反复变更的情况,

 

恰好当时公司有个学过PMP的同事在做内部培训,我就去听了几节课,感觉里面很多内容还是非常实用的。

 

再加上当时我来北京没多久,也想赶快多学点东西提升一下自己,就联系了那位同事,他建议我最好还是系统的学习一下,毕竟公司的项目越来越多,没有专业知识做支撑,项目管理只会更加困难。

 

不过因为我的工作时间问题,学习面授课有点困难,就选择了他给我推荐的光环的PMP在线课程。

 

不过当时我没有马上交钱报名,因为说实话我自己对在线学习是有一些抵触的。

 

但是听完几节试听课程之后,我果断直接报名了,因为这个课对我确实还挺有吸引力的。

 

 

02 说一说我的学习感受

 

当时我学那个课是杨述老师讲的,听试听课的时候我就被杨述老师别具一格的讲课方式给吸引住了。

 

听完全部课程后,我感觉杨述老师讲课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旁征博引,内容生动有趣。

 

其实在报名之前,我已经从同事那里了解过一些PMP的信息了。

 

当时我从同事那儿借了PMP的书来看,但是里面的很多内容都看不太懂。

 

所以我觉得PMP的课程肯定也会很枯燥,毕竟里面有那么多专业理论和术语。

 

 

(光是看目录就已经头疼了)

 

 

结果开始学习之后,每一节课我居然都能听下去。

 

我没想到书上晦涩难懂的知识,杨述老师可以讲的那么风趣幽默。

 

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越听越上瘾,根本停不下来。

 

这其中很关键的原因就是杨述老师讲课能够旁征博让内容更生动,虽然是以PMBOK为核心,但杨老师没有只局限于书本。

 

书上的很多术语和理论都很枯燥,我觉得杨述老师应该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所以在讲这些知识点的时候,杨老师引用了大量的经典案例,课程听起来其实一点都不累。

 

就拿项目的特征来说,我们都知道项目有临时性、独特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但是项目做多长时间算临时?怎么样算独特?又是怎么不确定的?

 

只看文字大部分人应该都想不出来,因为“临时性”、“独特性”和“不确定性”不是一个量化的标准。

 

而杨述老师在讲这里的时候,很巧妙的以“三峡工程”为例把项目特点直观展现了出来。

 

经过杨述老师的讲解,项目的特征不再是抽象的描述,而是生动的案例,想听不懂都难。

 

而我也被杨老师这种独特的讲课风格吸引,一直坚持完成了学习,顺利通过考试。

 

02 我是怎么用PMP做互联网需求管理的?

 

在拿到PMP证书之后,我就去了现在工作的这家互联网公司。

 

也是在这家公司,我学习的项目管理方法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

 

下面我将以需求管理为例,来说一说我是怎么在项目管理中把PMP的知识体系落地的(精力有限,不一定说的特别全面)。

 

其实需求一直是项目管理中的重点,在影响项目成功的因素中占比能达到50%以上,这也是我选择需求管理来进行讲述的原因。

 

(1)明确需求优先级,懂得取舍

 

去年进入互联网行业后,我切身感受到了互联网项目与传统IT项目的不同。

 

互联网是典型的快速变化的项目环境,我们面对的用户、所处的环境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这就需要项目团队对项目环境有很强的的适应性,使产品能够做到快速迭代、快速试错、抢占用户。

 

与传统软件项目动辄几个月甚至几年的项目周期不同,互联网项目通常是以周为单位进行迭代,这就需要项目团队懂得取舍,对不是非常重要的需求say no。

 

 

(迭代开发过程)

 

当然,say no并不代表着这个需求就不能实现了,如果后期发现这个需求是必须实现的,还可以补上,总体工作量并不会增加。

 

比如我们做的产品中有注册用户的功能,可以做的很复杂,也可以只有用户名、邮箱、密码和验证码这几个简单选项。

 

很显然,在产品初期有很多选项并不是必须的,但是可以把这些信息先设计出来,放在下一个迭代中去完成。

 

如果在第一版产品设计中就要把所有功能全部实现,那些非必须内容就会增加开发和测试环节的工作量。

 

这是传统IT项目与互联网项目最大的不同,传统软件项目开发周期很长,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做需求调研,产品需求大而全;而互联网项目需求基本上都是小而精的,需要在持续不断的迭代中优化产品。

 

(2)如何确定需求优先级

 

项目经理要根据业务需求明确优先级,在确定优先级的时候我总结了3个原则:

 

  • 主流程或核心需求的优先级最高

 

比如我曾经负责的一个购物网站,服饰美妆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应该先完成;而像打折活动整合、美食信息优化这些就属于改善性需求,优先级就没那么高了。

 

 

  • 被其他需求依赖的需求优先级高

 

在PMBOK讲过一种排列活动顺序的方法,叫紧前关系绘图法,在这个方法中,有一种逻辑关系是“从完成到开始”只有紧前活动完成后,紧后活动才能开始。

 

( 从完成到开始的活动关系 )

 

用这种逻辑关系做需求排序同样适用,如果一个需求会影响其他需求的开发,那这个需求就应该优先完成。

 

  • 确定不变的需求优先级高于不确定需求

 

应该优先完成不会改变的需求,那些比较模糊的需求一定要等业务放和PD讨论清楚了再开始做。

 

确定好项目需求的优先级后,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一旦项目出现可能延期的情况,就可以暂时舍弃一些优先级较低的需求,保证项目能按计划发布,当前没能实现的需求可以在下个迭代周期中去完成。

 

(3)控制好需求变更

 

互联网行业几乎100%的项目都存在变更,变更不可怕,关键是怎么能控制好变更,尤其是与需求有关的变更。

 

在国内的项目环境中,客户和老板往往有很大的话语权,导致很多变更没经过正式的控制流程,随意性很大,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我之前做IT项目时,就经常遇到需求变更的问题,刚开始没什么经验总是处理不好,导致项目出现延期等各种问题。

 

19年学完PMP之后,我在公司建立了变更控制流程,推行一段时间之后大家都很认可,类似的问题几乎很少再出现了 。

 

(需求变更流程)

 

来现在这家互联网公司上班后,我又继续使用这个方法来做需求管理——

 

  • 设计系统时考虑未来的需求变化

 

比如我们做过一个用户投诉系统,在设计系统时,考虑到不同类型的案件需要用户输入的信息可能有所不同,所以用户提交案件界面,我们设计了可配置界面,用户的所有输入信息都可配置。这样每当新增一个案件时,我们只需要在后台进行输入信息的配置就行了,完全实现了代码零改动。

 

  • 确定项目需求对接人

 

之前我做过一个项目,眼看第二天就要上线了,结果业务人员说要加一个小需求,我们那个开发人员也挺好说话,二话没说就给加上了,结果项目就延期了。

 

后来在复盘时,经过我们的评估,这只是一个很小的改善型需求,放在下个迭代里去实现完全没有影响。

 

在这之后,我每次做项目会指定一个责任人专门负责需求对接PMBOK认为项目发起人或项目经理来做这个责任人最好),而且这个责任人要非常清楚系统架构业务需求,所有需求变更都要经过他同意才行。

 

  • 快速迭代,快速上线,持续完善

 

很多时候业务人员提出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时候我们需要把需求快速上线接受市场检验,如果需求能满足市场要求就可以推广实施,否则就要对需求进行修改完善。

 


 

 

好了,这就是我使用PMP做互联网需求管理中的一些经验,写这个文章一方面是对自己的学习PMP的经历做一个回顾,另一方面也是想鼓励身边正在学习或已经学完PMP的朋友,PMP的价值绝不只是让你拿个证书就完事儿了,其中的很多知识在自己的工作中都是大有用处的,摆正心态、真正理解PMP理论的精髓才是让项目管理知识落地的关键。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的文章为个人学习借鉴使用,本站对版权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隐私权益,请联系本站邮箱yoyou2525@163.com删除。



 
粤ICP备18138465号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