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在成都举办的2019ACM中国图灵大会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带有学术性质的会议,对我一个准备要开始硕士生涯,还在科研门外探着头往里望的人来说,算得上是大开眼界,收获不小。此博文主要做一些总结和回顾,以便以后自己重新查看。
百度
吴华博士以‘知识与语言智能’ 为主题的Keynote,让我了解到目前NLP前沿的研究主题,我第一次知道NLP的工作除了翻译、对话这些基本的任务之外,还有阅读理解、讲述故事、和创造可以通过阅读进行自我学习、自我修正、自我迭代,最终甚至自我思考和提出深层问题的强AI这种终极的任务。
朱松纯教授大师见面会
朱教授跟我们讲了他高中毕业之后的求学生涯,他说到当初高中毕业之后由于对物理中的大一统理论很着迷,所以就报了中科大的物理系。但是阴差阳错之下,最后却到科大念了计算机,说到这里,他还调侃了一下自己“还好当初没有学物理,要不然可能就完蛋了”(此处笑场)。
接着他讲到自己刚进科大,从大一就开始进实验室做研究,左手抓功课,右手抓科研,还能拿年级第一。听到这里大家膝盖碎了一地。他跟我们说,当初大学毕业之后,带着满脑子的疑惑和迷茫之情,觉得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也不知道前路在何方,每天就骑着自行车在合肥里面逛,感觉自己的状态就像是写天问时候的屈原,太多不知道的东西,太多的好奇心,想要明白为什么。他想要出国,却连60美元报名费都交不起,最后想方设法,终于寄出了申请信,他的言辞恳切,一颗追寻人工智能统一理论的求道之心感动了当时在哈弗大学的David Mumford教授,幸而被录取。他回忆至此,也不由感慨,觉得当初自己非常幸运,做对了抉择并且得到了很好的结果。
朱教授还花了很多时间跟我们谈了为什么选择学术作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如果选择这条道路,那要怎么走?其中很多观点在他的文章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有所提及,但是阅读文章和看到他本人在面前阐述这些观点是非常不同得感受。此处所写是自己回忆所得。朱教授的话更多是从宏观的层面来讲的,而忽略了一些具体的操作细节。他讲到选择学术作为一条道路,首先你要在心中立大志,选择一条足够长的赛道,足够你跑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是一辈子,你选择这条道路可以让不断地走下去。因为如果你选择一个很短地跑道,那很可能你奋力冲刺个两三年,发现前面没有路可走了,一下子目标失去了,会让你非常茫然。比如说,以前美国有的大学里面还有电话系,专门去学电话,现在哪里还能看到电话系呢?所以做选择的时候,既要叩问心声,也要看清楚时代大势。(此处我有疑惑,那如果心声与大势相悖呢?)
朱教授还提到了,选择了学术作为人生的道路,那就要有定力,坐得了冷板凳,沉得下心思,选对一个方向就好好钻研。他说他在UCLA做了那么多年教授,碰到过的学生数不胜数,也看到过很多非常聪明的人,但是那些能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并有所成就的,并不都是最聪明的那些学生。因为很聪明的学生,他学东西真的太快了,也很容易有一点成就,然后就会面临很多诱惑,有很多地方给他伸出橄榄枝,他面临的选择很多,就很容易心猿意马,左右摇摆,最后在学术这条路上走不长远,没有大成就。那些走得最长最远的人,往往是愚者,他们不计较一时的得失,一心一意往最远最深处去。朱教授也说,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学术的,也不是说只有学术一条路是最高尚最光荣的路,你想做一个企业家,或是做别的职业,都很好,但是你要是把学术当作自己的选择,就要先有这样的心态。他说自己之所以选择做研究,是因为自己心里有太多的问题得不到回答,觉得自己要是不继续学习,不去追寻答案,那么这辈子就废了,就是废人一个。我想这应该就是真正的求真问道之心吧,真的有这样一颗心,那无论千山万水,多少难关,都是要去的,就好像玄奘法师西行取经一样。
朱教授援引了爱因斯坦的一段话:
爱因斯坦认为建造科学殿堂(The Temple of Science)的有三种人:
- 第一种人来做科学研究是出于他们超常的智力,科研就是他们的一项擅长的体育运动, 从中能 得到快乐的经历和满足他们的抱负。“Many take to science out of a joyful sense of superior intellectual power; science is their own special sport to which they look for vivid experience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ambition;” [直白:这就是那些俗话中的“牛人、学霸”、最高级的有可能成为“学阀”, “营销大师”。]
- 第二种人出于纯粹功利的目的将他们脑力劳动的成果交到科研殿堂的祭坛之上。 “Many others … who have offered the products of their brains on this altar for purely utilitarian purposes. ” [直白:这是相对平庸的,拿自己的脑力来换取功利的人,拿学问去兑现官职和财富]
- 接下来,爱因斯坦礼节性地安抚说这两种人都是优秀的、大多数,而且对建造殿堂起到重要作 用。毕竟这是公开的讲话。接着他话锋一转。但是, 如果仅仅由这两种人来建的话,科学的殿堂永远也就顶多是像一个森林那样蔓延生长, 那里面除了各种爬藤, 不会有其它东西。“ The temple would never have come to be, any more than a forest can grow which consists of nothing but creepers.” [直白:爱因斯坦认为他们建造的只能是一个杂乱无章的丛林。] 这两种人可以变成工程师、官员、熟练的匠人、或者科学家, 完全是根据环境不同而定的 “whether they become engineers, officers, tradesmen, or scientists depends on circumstances.”
- 第三类人中的大多数是多少有点怪、不善言谈、孤独的家伙。“Most of them are somewhat odd, uncommunicative, solitary fellows。”他们来到科学的最强的动机是逃避个人生活的痛 苦和悲催 而进入一个可以客观感知的世界 “to escape from personal life into the world of objective perception and thought;” 从嘈杂狭窄的环境中逃到宁静的山顶 “to escape from his noisy, cramped surroundings into the silence of high mountains;” 来构造这个世界 最合适于他的风范的、简约的、可以理解的画卷“to make for himself in the fashion that suits him best a simplified and intelligible picture of the world。”
除此之外,他还跟我们讲了未来计算机科学可能将会往何处去,人工智能以后要解决的问题和想要达成的目标等等,以下其他内容模块讲到相关内容时会提及。
Alexander L. Wolf 大师见面会
对Alexander L.Wolf的第一印象就是,噢,可真是个帅老头,照片在主页里,本人比照片还要儒雅帅气,活脱脱好莱坞科幻片里的幕后大黑手,深藏不露的反派角色。他的这一场见面是以问答的形式展开的,听众们问了不少的问题,很多我都忘记了。只有几个还记得一点。
第一个是有一名同学提问,觉得现在学习的功课太难了,听课的时候听不懂想睡觉,该怎么办。他回答,
太晚了,下次接着写。
未完待续。
接下来的大纲:
朱松纯、沈向洋、华刚的蜀山论剑。
假如CV是一个江湖。
沈向洋博士
让人如沐春风,非常nice的一个人。
梁小丹博士的报告
极有兴趣。
最后,对暗物质和AI大一统理论的个人遐想。(瞎想)
先讲对物理上的暗物质理解,再讲意识层面的暗物质,最后讲CV里可能存在的暗物质。
先讲牛顿三定律之于经典物理,再讲人类的历史先是实践的历史,才是理论的指导,最后由深度学习的不可解释但是有用来引申是否必须可解释(不必须,但是这是i一种追求),和可解释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算是近期思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