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立思考只是一个起点,本身是中性的。
1.学会独立思考。
2.光有思考不行,很可能独立思考出来的是错的,要有知识和方法分辨事实,学会基于事实思考。
3.还是不够,基于事实思考只是局部性思考,要学会使用对事物分类和排序,分类和排序是有序化的基础。
4.分类和排序带来了使用逻辑的基础,使用充分必要分析的基础。
5.系统化,如果只是一个个碎片,那么不成系统,系统就要求把碎片串起来,画出大地图,并找到问题的位置。
6.可操作性的步骤,可操作的步骤才能解决问题,可操作性要考虑约束条件。
➡ 分治和泛化
要解决一个问题,有两种方式。
🕐分治
1.把大问题分解成更具体的子问题
2.把子问题都解决掉
3.大问题被解决
🕑泛化
1.把具体的问题泛化成一个更通用的问题
2.针对泛化后的通用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3.再把通用解决方案适配到具体的问题
➡ 原理和落地,要解决一个领域问题,常常需要从原理和落地两个方面
1.思考领域问题背后的问题
2.查阅背后问题的原理
3.通过原理梳理出核心处理环节和方案
4.明确核心处理环节和方案是一个大地图
5.根据现实条件约束,理论上的环节和方案在实际中能做的有哪些,不能做的有哪些
6.执行现实条件约束下可操作的部分,落地
7.根据落地的版本为基础,朝着理论上的目标迭代
➡ 对比和索引,要解决一个问题,对比别人不同的做法,以及涉及大量的子问题索引,会深入的去理解它。
1.查阅现成的解决方案
2.列出现成解决方案的优点和缺点
3.从现成解决方案找到模式
4.以该模式为基础,开始迭代
5.在遇到具体的子问题时,需要随时去查阅前人工作,就像做科研需要建立在对前人工作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
6.建立这些子问题的动态索引,按需查阅,阅读,对比
7.在解决中,去构建知识体系,解决方案体系
8.因此,对比中会记录大量的链接,以及对链接的短评
➡ 缓和和过程
1.遇到一件棘手的问题,不要立刻激化矛盾
2.先缓和问题的矛盾点,为问题的解决争取时间
3.在缓和出的时间段内,寻找临时解,局部解,甚至山寨解
4.通过对缓和的过程的质量的改进,反复去推动让事物朝着目标问题的解决而收敛
5.重视过程,好的过程往往带来不一样的问题解决
➡ 目标和倒推
1.对于问题,让目标符合SMART原则
2.从目标问题开始倒推问题解决的条件
3.将条件转化为子问题
4.从时间,资源上逐次倒推问题解决的路径
5.根据倒推路径设置里程碑时间
6.严格执行计划
➡ 答案和步骤
1.有个人问要买一个东西,不知道怎么选择
2.告诉他/她,怎么做的方式,不要直接说答案
-收集哪些数据
-分类排序
-确定自己的需求
-匹配并他/她自己选择
➡ 协商和协议
1.现代人要从小学会理解和签订协议
2.例如父母去外面,小孩想留在家里多呆一个月
3.让小孩征求所有人的同意,每个人和他约定同意的条件
4.写下所有约定条件,形成一个协议
5.小孩和相关人签字,协议生效
6.定期检查行为和协议的差距
➡ 微小的组织
1.环境中的人,如果和你一定有关系,那就存在组织的需求
2.一个微小的环境,可能涉及2-5人,这几个人之间算一个非正式组织
3.如果这个小的非正式组织的一些事没人有效组织,他们做烂的事可能最终会影响到你
4.那么你有责任和必要去做一些非正式的组织工作
5.推动相关人员不同层度的协同工作,为非正式组织的共同目标改进
➡ 排序和分组
1.对自己的知乎,朋友圈,微博,博客关注的人经常排序和分组
2.因为他们发的、关注的、内容都会进入你的视野
3.不排序、分组实际上让他们选择的内容不分好坏的进入你的阅读列表
4.质量上好坏都是占用了你的阅读时间
5.所以经常的排序和分组是有必要的
➡ 选择困难症?
Q:
有很多时候选择A/B/C/D/E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大家还是会纠结于细节想要鱼与熊掌兼得,难!怎么办?
A:
1.我提议一个选择A,谁反对谁选择,没人反对那就选A得了。
2.限时选择,AT M1,M2,M3,限时5分钟做出选择,没人选择就默认选择A。
3.一开始,也许选择不是最优的,但是,你会发现次数多了之后,你自然会增长选择的策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