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大廠一邊裁員,一邊招人?


閱讀本文大概需要7分鍾。

最近各家大廠都傳來裁員的消息,比如京東、騰訊、百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動作。

硬幣的另一面,大廠的招聘卻依然火爆,比如前不久騰訊和阿里華為都宣布了2022年的招聘計划,堪稱歷史最大規模。

同時身邊不少公司的管理者反饋:招人還是不好招,稍微優秀一點的候選人就有很多公司搶,事實上最近我自己也發出不少Offer被候選人毀約。

各大論壇上也有很多人討論這個現象,看起來的確是個挺矛盾的問題。

其實互聯網大廠這么做有充分理由和足夠的邏輯,作為一名互聯網老兵,簡單分享幾點:

1.互聯網業務的不確定性

互聯網行業是一個輕資產重人才的行業,且網絡效應和馬太效應及其明顯。

怎么理解?

舉個栗子:抖音早期就幾十名員工,是頭條在短視頻領域的一個小探索,沒想到一下爆火,迅速積累過億用戶,創造了上千億的價值。

除了互聯網的任何其他行業,幾十人創造上千億的價值都不可想象,這是輕資產重人才的典型特征。

而爆炸性的增長速度正是網絡效應的體現,當增長到某個臨界點開始產生馬太效應,贏家通吃,后來者再無機會。

以上這些特征決定了互聯網公司必須同時多方向試錯,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騰訊前后做了幾百上千的產品線、頭條更是被稱為app工廠,什么app它都要做一個。

多線出擊就必須多招人,且大廠都會按照頂配來招人,這樣能增加項目成功率。

很遺憾的是有抖音這種爆款就有各種撲街的屍體,大廠的探索型團隊撲街的概率是成功團隊概率的10倍都不止。

一邊是要探索,就要招新人,一邊探索失敗就要撲街裁員。

有人會問了:為什么不能內部轉崗、內部消化?

這是因為每一個方向都代表了一個細分領域,比如sns、短視頻、在線教育,它們需要的人才畫像千差萬別,所以當某個業務探索失敗,大廠一般會嚴控轉崗,寧願裁掉部門,新項目重新招人。

當然技術崗位的細分差異相對較小,這也是大廠在裁撤一個部門之際往往給技術轉崗留口子的本質原因。

2.大廠的人員冗余

不用懷疑,大廠人員冗余現象極其嚴重,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要歸功於大廠中層管理者。

互聯網中層是一個極其典型的群體,比如他們大概率擅長PPT、大概率要受夾心氣。

更重要的是這個群體特別喜歡跑馬圈地,其實這是很多大廠中層的生存法則,很多大廠中層擅長摸魚、習慣摸魚,但摸魚之外,他們也要穩固自己的勢力范圍。

穩固勢力范圍這件事最簡單的操作就是搶更多活、招聘更多下屬、產出更多PPT。

尤其是那些沒有創業精神的大廠中層,簡直是搶功小能手、無情HC申請機器。

在大環境和公司還不錯的時候,這種人員的膨脹速度堪稱可怕,比如三個月一個部門招幾百人,但公司老板也樂見其成,反正錢多人傻沒啥壓力,另外把人才都弄進來,對手就招不到人了。

很多管理者“良心不安”之際偶爾會說真話:把下屬減少1/3甚至一半都完全不影響任何進度。

大廠的人員冗余簡直就是眾所周知的小秘密,只不過高速增長時代大家心早不宣而已。

另外大廠還特別喜歡賽馬,同一個產品好幾個部門同時做,美其名曰:多點試錯、分攤風險。

這就導致了大廠的山頭文化,每一個山頭都有一群中高層,很多產品/技術積累不會分享。

啥?你也要做類似的功能?自己重新招人搞唄,要SDK?沒門!

現在這一切戛然而止,紅利結束大環境又不太好,新的方向還要探索,新部門還需要成立,那么好了老板發話了:請各位管理者清理好團隊的冗余,我們要開始去肥增瘦了。

最悲劇的是:裁員結束后,老板搞不好會發現部門人員精簡了,大家更賣力了,產出還更高了。。

3.源源不斷的應屆生

不得不提到最近幾年的人才紅利了:和大家直覺不一樣的是:中國現階段是人口/人才紅利的爆炸期。

網上各種人口紅利要消失的論調,其實說的是20年后,跟現在毫無關系。

別懷疑,現在就是最卷的時代!

去年一年畢業的大學生就有1000多萬,這個數據后面還會攀升,未來10年我們將迎接過億的大學生。

為什么互聯網行業會有中年危機?

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你是老板,公司一群35歲、40歲的老員工,動不動來個小病、動不動家里老人出點事、動不動要去接小孩,外面一堆應屆畢業生,能加班薪資還不高。你怎么選?

答案不言而喻啊,雖然殘酷但很真實。

所以最近我們看見:大廠應屆生招到飛起,很多40歲的基層老員工被裁后卻找不到工作。

應屆生真有這么香嗎?

是真的香!

應屆生更容易培養對企業的認同感,第一份工作嘛,你懂的。

應屆生身體更好、精力更旺盛,簡直是無情的工作學習機器。

應屆生薪資還不怎么高,成本更低。

勸退基層老員工,招募大量應屆生,就這么定了!

以上是我在大廠工作多年的一些感受,有朋友可能要問了:怎么破?

說實話:職場很難,放棄更難,哪怕再操蛋也要堅持。

只不過堅持的同時,我們要給自己留退路,比如在滿足公司業務的同時盡快構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比如做程序員的朋友,盡快成長為高級程序員和技術專家,掌握核心技術,這種還真不怕什么大環境不好。

同時我們要增強“底線思維”: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並不是理所當然的,比如說,工資一定會漲,機會一直很多,房價一直會漲,如果過去讓你產生了這種幻覺,無非你處在康波周期中的上升曲線。

問問歐洲人、南美人、非洲人就知道在康波周期的蕭條期是個什么窘境。

2022年我們所熟悉的很多事情都在劇變,對於普通人唯一可依賴的恐怕只有一點:增強底線思維。

不要等揮霍到沒錢用了才想起來攢錢理財、不要在年輕的時候背上太多貸款、不要等快失業了才想起發展新方向。。。

記住一句話:只有你自己能扼住自己命運的咽喉。

end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