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設備總結



IO概念
一.發展過程:
1.早期階段:CPU和IO設備串行工作,分散連接,I/O設備與主存交換信息必須經過CPU.
程序查詢方式:由CPU通過程序不斷查詢IO設備是否己做好准備,從而控制IO設備與主機交換信息。
2..接口模塊和DMA階段:CPU和IO並行工作,總線連接,IO設備通過接口模塊連接總線上與CPU交流
中斷方式:只在設備准備就緒並向CPU發出中斷請求時才予以響應。
DMA(直接存儲器存取)方式:主存和IO設備之間有一條直接數據通路,當主存和設備交換信息時,無需調用中斷服務程序,CPU工作不受影響
3.具有IO通道結構的階段:
通道:負責管理IO設備以及實現主存與I/O設備之間交換信息的部件(具有特殊功能的處理器);應用於大中型計算機系統;每個通道掛接若干外設
通道指令:獨立執行用通道指令編寫的輸入輸出程序,是從屬於CPU的專用處理器,依據CPU的I/O指令進行啟動、停止或改變工作狀態。依賴通道管理的IO設備在與主機交換信息時,CPU不直接參與管理,故提高了CPU的資源利用率。
4.具有IO通道結構的階段:基本獨立於主機工作,既可完成I/O通道要完成的I/O控制,又可完成碼制變換、格式處理、數據塊檢錯、糾錯等操作。具有處理機的輸人輸出系統與CPU工作的並行性更高,IO系統更獨立性。

二.IO系統的組成:由IO軟件和IO硬件兩部分構成
1.I/O軟件:驅動程序、用戶薩序、管理程序、升級補丁等。
通常采用IO指令和通道指令實現CPU和I/O設備的信息交換。
IO指令:是CPU指令的一部分。包括操作碼(識別IO指令),命令碼(具體操作),設備碼(操作對象)
指令通道:通道自身的指令,指出數據的首地址,傳送字數,操作命令。
通道指令放在主存中;由CPU執行啟動IO設備的指令,由通道代替CPU對IO設備進行管理
2.IO硬件:外部設備、設備控制器和接口、I/O總線等。

三.IO設備與主機交換信息的控制方式:
1.程序查詢方式:CPU啟動IO程序后,在IO准備及傳送數據期間不能執行原程序,只能不斷查詢IO的准備狀態。CPU和IO處於串行工作狀態,效率低。CPU一旦啟動IO,必須停止現行程序的運行,並在現行程序中插入一段程序。特點:CPU有“踏步”等待現象,CPU與串行工作。優點:接口設計簡單、設備量少
缺點:CPU在信息傳送過程中要花費很多時間用於查詢和等待,而且在一段時間內只能和一台外設交換信息,效率大大降低。

2.程序中斷方式:CPU在啟動IO設備后,不查詢設備是否己准備就緒,繼續執行自身程序,只有當IO設備准備就緒並向CPU發出中斷請求后才予以響應,CPU中斷了現行程序,轉至中斷服務程序,待處理完后又返回到原程序斷點處,繼續往下執行。CPU工作效率提高
3.DMA方式:主存與I/O設備之間有一條數據通路,主存與I/O設備交換信息時,無須調用中斷服務程序。若出現DMA和CPU同時訪問主存,CPU總是將總線占有權讓給DMA,通常把DMA的這種占有稱為竊取或挪用。竊取的時間一般為一個存取周期。在DMA竊取存取周期時,CPU尚能繼續作內部操作(如乘法運算)。

IO接口

一.概念:IO接口:是主機和外設之間的交接界面,通過接口可以實現主機和外設之間的信息交換。IO端口是指接口電路中可以被CPU直接訪問的寄存器。

二.接口的功能(要解決的問題)
1.實現主機和外設的通信聯絡控制
2,進行地址譯碼和設備選擇
3.實現數據緩沖
4.信號格式的轉換
5.傳送控制命令和狀態信息

三.組成:設備選擇電路、命令寄存器和命令譯碼器、數據緩沖寄存器DBR,設備狀態標記,控制邏輯電路

四.設備狀態:完成觸發器D;工作觸發器B;中斷請求觸發器INTR;屏蔽觸發器MASK
CPU同外設之間的信息傳送實質是對接口中的某些寄存器(端口)進行讀寫
內部接口:與系統總線相連,實質上是與內存、CPU相連。數據的傳輸方式只能是並行傳輸
外部接口:通過接口電纜與外設相連,外部接口的數據傳輸可能是串行方式,因此IO接口需具有串/並轉換功能。

五.編址方式:I/O端口要想能夠被CPU訪問,必須要有端口地址,每一個端口都對應着一個端口地址。
1.統一編址:
把IO端口當做存儲器的單元進行地址分配,用統一的訪存指令就可以訪問IO端口,又稱存儲器映射方式。靠不同的地址碼區分內存和IO設備,IO地址要求相對
固定在地址的某部分。
優點:不需要專門的輸入/輸出指令,可仗CPU訪問IO的操作更靈活、更方便,還可使端口有較大的編址空間。
缺點:端口占用了存儲器地址,使內存容量變小,而且,利用存儲器編址的IO設備進行數據輸入/輸出操作,執行速度較慢。
2.獨立編址:
I/O端口地址與存儲器地址無關,獨立編址CPU需要設置專門的輸入/輸出指令訪問端口,又稱IO映射方式。靠不同的指令區分內存和設備。
優點:輸入/輸出指令與存儲器指令有明顯區別,程序編制清晰,便於理解。
缺點:輸入/輸出指令少,一般只能對端口進行傳送操作,尤其需要CPU提供存儲器讀/寫、IO設備讀/寫兩組控制信號,增加了控制的復雜性。

六.接口的類型:
1.按數據傳送方式可分為
並行接口:一個字節或一個字所有位同時傳送。
串行接口:一位一位地傳送。
注:這里所說的數據傳送方式指的是外設和接口一側的傳送方式,而在主機和接口一側,數據總是並行傳送的。接口要完成數據格式轉換。
2.按主機訪問設備的控制方式可分為
程序查詢接口
中斷接口
DMA接口
3.按功能選擇的靈活性可分為
可編程接口
不可編程接口

程序中斷方式

一.概念:程序中斷:在計算機執行現行程序的過程中,出現某些急需理的異常情況或特殊請求,CPU暫時中止現行程序,而轉去對這些異常情況或特殊請求進行處理,在處理完畢后CPU又自動返回到現行程序的斷點處,繼續執行原程序。

二.工作流程:
1.中斷請求:中斷源向CPU發送中斷請求信號
2.中斷響應:響應中斷的條件;中斷判優:多個中斷源同時提出請求時通過中斷判優邏輯響應一個中斷源。
3.中斷處理:中斷隱指令。中斷服務程序。

陷阱:有意而為之的異常,如系統調用
故障:由錯誤條件引起的,可能被故障處理程序修復,如缺頁
終止:不可恢復的致命錯誤造成的結果,終止處理程序不再將控制返回給引發終止的應用程序,如整數除0
非屏蔽中斷:關中斷(中斷標志位IF=0)時也會被響應
可屏蔽中斷:關中斷時不會被響應

三.中斷請求標記:每個中斷源向CPU發出中斷請求的時間是隨機的。為了記錄中斷事件並區分不同的中斷源,中斷系統需對每個中斷源設置中斷請求標記觸發器INTR。當其狀態為“1”時,表示中斷源有請求。這些觸發器可組成中斷請求標記寄存器,該寄存器可集中在CPU中,也可分散在各個中斷源中。對於外中斷,CPU是在統一的時刻即每條指令執行階段結束前向接口發出中斷查詢信號(對於執行時間很長的指令,可在執行過程中設置若干個“查詢斷點”),以獲取的中斷請求,也就是說,CPU響應中斷的時間是在每條指令執行階段的結束時刻。

四.CPU響應中斷必的條件:
1.中斷源有中斷請求。2.CPU允許中斷即開中斷。3.一條指令執行完畢,且沒有更緊迫的任務。

五.中斷判優:既可以用硬件實現,也可用軟件實現(硬件實現是通過硬件排隊器實現的,它既可以設置在CPU中,也可以分散在各個中斷源中;軟件實現是通過查詢程序實現的)
優先級:1.硬件故障中斷屬於最高級,其次是軟件中斷;2.非屏蔽中斷優於可屏蔽中斷;3.DMA請求優於設備傳送的中斷請求;4.高速設備優於低速設備;5.輸入設備優於輸出設備;6.實時設備優於普通設備。

六.中斷處理過程:
1.當前指令執行結束后,pc內容為K+1
2.進入中斷服務程序的方法是把該程序第一條指令的地址放入pc
3.回到主程序的方法是把K+1放入pc
4.軟件無法完成保存pc的任務,應由硬件實現:中斷隱指令

七.中斷隱指令的主要任務:
1.關中斷。在中斷服務程序中,為了保護中斷現場(即CPU主要寄存器中的內容)期間不被新的中斷所打斷,必須關中斷,從而保證被中斷的程序在中斷服務程序執行完畢之后能接着正確地執行下去。
2.保存斷點。為了保證在中斷服務程序執行完畢后能正確地返回到原來的程序,必須將原來程序的斷點(即程序計數器(pc)的內容)保存起來。可以存入堆棧,也可以存入指定單元。
3.引出中斷服務程序。實質就是取出中斷服務程序的入口地址並傳送給程序計數器(pc)。軟件查詢法;硬件向量法(由硬件產生向量地址再由向量地址找到入口地址)

八.中斷服務程序的主要任務:
1.保護現場:一是保存程序斷點(PC),己由中斷隱指令完成;二是保存通用寄存器和狀態寄存器的內容,由中
斷服務程序完成。可以使用堆,也可以使用特定存儲單元。
2.中斷服務(設備服務):主體部分,如通過程序控制需打印的字符代碼送入打印機的緩沖存儲器中。
3.恢復現場:通過出棧指令或取數指令把之前保存的信息送回寄存器中。
4.中斷返回:通過中斷返回指令回到原程序斷點處。

單重中斷:執行中斷服務程序時不響應新的中斷請求。
多重中斷:又稱中斷嵌套,執行中斷服務程序時可響應新的中斷請求。

九.中斷屏蔽技術:主要用於多重中斷,CPU要具備多重中斷的功能,須滿足下列條件。
1.在中斷服務程序中提前設置開中斷指令。
2.優先級別高的中斷源有權中斷優先級別低的中斷源。
每個中斷源都有一個屏蔽觸發器,1表示屏蔽該中斷源的請求,0表示可以正常申請,所有屏蔽觸發器組合構成一個屏蔽字寄存器,屏蔽字寄存器的內容稱為屏蔽字。

十.屏蔽觸發器與屏蔽字
對應每個中斷請求觸發器就有一個屏蔽觸發器,將所有屏蔽觸發器組合構成一個屏蔽寄存器,屏蔽寄存器的內容稱為屏蔽字。屏蔽字與中斷源的優先級別是一一對應的,在中斷服務程序中設置適當的屏蔽字,能對優先級別不同的中斷源的進行屏蔽例如:1級中斷源的請求已被CPU響應,若在其中斷服務程序中(通常在開中斷指令前)設置一個全“I"的屏蔽字,便可保證在執行1級中斷服務程序過程中,CPU不再響應任何一個中斷源(包括本級在內)的中斷請求,即此刻不能實現多重中斷。如果在4級中斷源的服務程序中設置一個屏蔽字0001111111,由於第1-3位為0,意味着第1-3級的中斷源未被屏蔽,因此在開中斷指令后,比第4級中斷源級別更高的1、2、3級中斷源可以中斷4級中斷源的中斷服務程序,實現多重中斷。采用了屏蔽技術后,可以改變CPU處理各中斷源的優先等級,從而改變CPU執行程序的軌跡。

DMA方式

一.概念:DMA方式:設備需要進行數據傳送時,通過DMA控制器(DMA接口)向CPU提出DMA傳送請求,CPU響應之后將讓出系統總線,由DMA控制器接管總線進行數據傳送。
主存和DMA接口之間有一條數據通露,因此主存和設備交換信息時,不通過CPU,也不需要CPU暫停現行程序為設備服務,省去了保護現場和恢復現場,因此工作速度比程序屮斷方式的工作速度高。這一特點特別適合於高速I/O或輔存與主存之間的信息交換。因為高速IO設備若每次申請與主機交換信息時,都要等待CPU做出中斷響應后再進行,很可能因此使數據丟失。值得注意的是,若出現高速IO設備(通過DMA接口)和CPU同時訪問主存,CPU必須將總線(如地址線、數據線)占有權讓給DMA接口使用,即DMA采用周期竊取的方式占用一個存取周期。

二.主要功能:
傳送前:
1.接受外設發出的DMA請求,並向CPU發出總線請求。
2.CPU響應此總線請求,發出總線響應信號,接管總制權,進入DMA操作周期。
傳送時:
3.確定傳送數據的主存單元地址及長度,並能自動修改主存地址計數和傳送長度計數。
4.規定數據在主存和外設間的傳送方向,發出讀寫等控制信號,執行數據傳送操作。
傳送后:
5.向CPU報告DMA操作的結束。

三.組成:
1.主存地址計數器AR:存放要交換數據的主存地址
2.傳送長度計數器WC:記錄傳送數據的長度,計數溢出時,數據即傳送完畢,自動發中斷請求信號。
3.數據緩沖寄存器:暫存每次傳送的數據
4.DMA請求觸發器:每當設備准備好數據后給出一個控制信號,使DMA請求觸發器置位。
5.控制/狀態邏輯:由控制和時序電路及狀態標志組成,用於指定傳送萬向,修改傳送參數,並對DMA請求信號和CPU響應信號進行協調和同步
6.中斷機構:當一個數據塊傳送完畢后觸發中斷機構,向CPU提出中斷請求。
注:在DMA傳送過程中,DMA控制器將接管CPU的地址總線、數據總線和控制總線,CPU的主存控制信號被禁止使用。而當DMA傳送結束后,將恢復CPU的一切權利並開始執行其操作。

四.工作流程
DMA方式中CPU的工作:
1.預處理:
主存起始地址→AR
I/O設備地址→DAR
傳送數據個數→WC
啟動I/O設備
2.數據傳送:
繼續執行主程序同時完成一批數據的傳送
3.后處理:
中斷服務程序做DMA結束處理

DMA的數據傳送階段:
1.預處理:DMA請求
2.數據傳送:主存起始地址送總線;數據送I/O設備(或主存);修改主存地址;修改字計數器
3.后處理:向CPU申請程序中斷

以數據輸人為例,具體操作如下。
1.當設備准備好一個字時,發出選通信號,將該字讀到DMA的數據緩沖寄存器(BR)中,表示數據緩沖寄存器“滿"
2.與此同時設備向DMA接囗發請求(DREQ)。
3.DMA接囗向CPU申請總線控制權(HRQ)。
4.CPU發回HLDA信號,表示允許將總線控制權交給DMA接囗。
5.將DMA主存地址寄存器中的主存地址送地址總線,並命令存儲器寫。
6.通知設備已被授予一個DMA周期(DACK),並為交換下一個字做准備。
7.將DMA數據緩沖寄存器的內容送數據總線。
8.主存將數據總線上的信息寫至地址總線指定的存儲單元中。
9.修改主存地址和字計數值。
10.判斷數據塊是否傳送結束,若未結,則繼續傳送;若已結,(字計數器溢出),則向CPU申請程序中斷,標志數據塊傳送結束。

若為輸出數據,則應完成以下操作:
1.當DMA數據緩沖寄存器已將輸出數據送至IO設備后,表示數據緩沖寄存器已“空"
2.設備向DMA接冂發請求(DREQ)。
3.DMA接口向CPU申請總線控制權(HRQ)。
4.CPU發回HLDA信號表示允許將總線控制權交給DMA接口使用。
5.將DMA主存地址寄存器中的主存地址送地址總線,並命令存儲器讀。
6.通知設備已被授予一個DMA周期(DACK),並為交換下一個字做准備。
7.主存將相應地址單元的內容過數據總線讀入到DMA的數據緩沖寄存器中。
8.將DMA數據緩沖寄存器的內容送到輸出設備
9.修改主存地址和字數值。
10.判斷數據塊是否已傳送完畢,若未完畢,繼續傳送;若已傳送完畢,則向CPU申請程序中斷。

五.DMA的傳送方式:
主存和DMA控制器之間有一條數據通路,因此主存和設備之間交換信息時,不通過CPU。但當設備和CPU同時訪問主存時,可能發生沖突,為了有效地使用主存,DMA控制器與CPU通常采用以下3種方法使用主存。
1.停止CPU訪問主存:控制簡單,CPU處於不工作狀態或保持狀態,未充分發揮CPU對主存的利用率
2.DMA與CPU交替訪存:一個CPU周期分為兩個周期,分別共二者使用,不需要總線使用權的申請、建立和歸還過程,硬件邏輯更為復雜
3.周期竊取(存儲周期):DMA訪問主存有三種可能:
CPU此時不訪存(不沖突)
CPU正在訪存(存取周期結束讓出總線)
CPU與DMA同時請求訪存(I/0訪存優先)

六.DMA特點:
主存和DMA接口之間有一條直接數據通路。由於DMA方式傳送數據不需要經過CPU,因此不必中斷現行程序,IO與主機並行工作,程序和傳送並行工作。
DMA方式具有下列特點:
1.它使主存與CPU的固定聯系脫鈎,主存既可被CPU問,又可被外設訪問。
2.在數據塊傳送時,主存地址的確定、傳送數據的計數等都由硬件電路直接實現。
3.主存中要開辟專用緩沖區,及時供給和接收外設的數據。
4.DMA傳送速度快,CPU和外設並行工作,提高了系統效率。
5.DMA在傳送開始前要通過程序進行預處理,結束后要通過中斷方式進行后處理。

外部設備

外部設備:也稱外圍設備,是除了主機以外的、能直接或間接與計算機交換信息的裝置。
輸入設備:用於向計算機統輸入命令和文本、數據等信息的部件。鍵盤和鼠標是最基本的輸入設備。
輸出設備:用於將計算機系統中的信息輸出到計算機外部進行顯示、交換等的部件。顯示器和打印機是最基本的輸出設備。
外存設備:是指除計算機內存及CPU緩存等以外的存儲器。硬磁盤、光盤等是最基本的外存設備。

屏幕大小:以對角線長度表示,常用的有12、29英寸等。
分辨率:所能表示的像素個數,屏幕上的每一個光點就是一個像素,以寬、高的像素的乘積表示,例如,800×600、1024×768和1280×1024等。
灰度級:指黑白顯示器中所顯示的像素點的亮暗差別,在彩色顯示器中則表現為顏色的不同,灰度級越多,圖像層次越清楚逼真,典型的有8位(256級)、16位等。n位可以表示2“種不同的亮度或顏色。
刷新:光點只能保持極短的時間便會消失,為此必須在光點消失之前再重新掃描顯示一遍,這個過程稱為刷新。
刷新頻率:單位時間內掃描整個屏幕內容的次數,按照人的視覺生理,刷新頻率大於30Hz時才不會感到閃爍,通常顯示器刷新頻率在60、120Hz。
顯示存儲器(VRAM)也稱刷新存儲器,為了不斷提高刷新圖像的信號,必須把一幀圖像信息存儲在刷新存儲器中。其存儲容量由圖像分辨率和灰度級決定,分辨率越高,灰度級越多,刷新存儲器容量越大。
VRAM容量=分辨率×灰度級位數
VRAM帶寬=分辨率×灰度級位數×幀頻

外存儲器:稱為輔助存儲器,目前主要使用磁表面存儲器。
磁表面存儲:指把某些磁性材料薄薄地塗在金屬鋁或塑料表面上作為載磁體來存儲信息。磁盤存儲器、磁帶存儲器和磁鼓存儲器均屬於磁表面存儲器。
磁表面存儲器的優點:
1.存儲容量大,位價格低2.記錄介質可以重復使用3.記錄信息可以長期保存而不丟失,甚至可以脫機存檔4.非破壞性讀出,讀出時不需要再生
磁表面存儲器的缺點:
1.存取速度慢2.機械結構復雜3.對工作環境要求較
原理:當磁頭和磁性記錄介質有相對運動時,通過電磁轉換完成讀/寫操作。
編碼方法:按某種方案(規律),把一連串的二進制信息變換成存儲介質磁層中一個磁化翻轉狀態的序列,並使讀/寫控制電路容易、可靠地實現轉換。
磁記錄方式:通常采用調頻制(FM)和改進型調頻制(MFM)的記錄方式。
外存儲器既可以作為輸入設備,也可以作為輸出設備。(既可以存數據,也可以讀數據)

磁盤設備的組成
1.存儲區域:一塊硬盤含有若干個記錄面,每個記錄面划分為若干條磁道,而每條磁道又划
分為若干個扇區,扇區(也稱塊)是磁盤讀寫的最小單位,也就是說磁盤按塊存取。

磁頭數:即記錄面數,表示硬盤總共有多少個磁頭,磁頭用於讀取/寫入盤片上記錄面的信息,一個記錄面對應一個磁頭。
柱面數:表示硬盤每一面盤片上有多少條磁道。在一個盤組中,不同記錄面的相同編號(位置)的諸磁道構成一個圓柱面。
扇區數:表示每一條磁道上有多少個扇區。
2.硬盤存儲器:由磁盤驅動器、磁盤控制器和盤片組成。
磁盤驅動器:核心部件是磁頭組件和盤片組件,溫徹斯特盤是一種可移動頭固定盤片的硬盤存儲器。
磁盤控制器:是硬盤存儲器和主機的接口,主流的標准有舊E、SCSI、SATA等。

磁盤的性能指標:
1.磁盤的容量:一個磁盤所能存儲的字節總數稱為磁盤容量。磁盤容量有非格式化容量和格式化容量之分。非格式化容量是指磁記錄表面可以利用的磁化單元總數。格式化容量是指按照某種特定的記錄格式所能存儲信息的總量。
2.記錄密度:指盤片單位面積上記錄的二進制的信息量,通常以道密度、位密度和面密度表示。
道密度:沿磁盤半徑方向單位長度上的磁道數
位密度:磁道單位長度上能記錄的二進制代碼位數
面密度:位密度和道密度的乘積。
注意:磁盤所有磁道記錄的信息量一定相等的,並不是圓越大信息越多,故每個磁道的位密度都不同。
3.平均存取時間:
平均存取時間=尋道時間(磁頭移動到目的磁道)+旋轉延遲時間(磁頭定位到所在扇區)+傳輸時間(傳輸數據所花費的時間)
4.數據傳輸率:磁盤存儲器在單位時間內向主機傳送數據的字節數,稱為數據傳輸率。

磁盤地址:驅動器號|柱面(磁道)號|盤面號|扇區號

硬盤的工作過程:
硬盤的主要操作是尋址、讀盤、寫盤。每個操作都對應一個控制字,硬盤工作時,第一步是取控制字,第二步是執行控制字。硬盤屬於機械式部件,其讀寫操作是串行的,不可能在同一時刻既讀又寫,也不可能在同一時刻讀兩組數據或寫兩組數據。

磁盤陣列:
RAID(廉價冗余磁盤陣列)是將多個獨立的物理磁盤組成一個獨立的邏輯盤,數據在多個物理盤上分割交叉存儲、並行訪問,具有更好的存儲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通過同時使用多個磁盤,提高了傳輸率;通過在多個磁盤上並行存取來大幅提高存儲系統的數據吞吐量;通過鏡像功能,可以提高安全可靠性;通過數據校驗,可以提供容錯能力。
分級:在RAID1-5的幾種方案中,無論何時有磁盤損壞,都可以隨時拔出受損的磁盤再插入好的磁盤,而數據不會損壞。
RAID0無冗余和無校驗的磁盤陣列(把連續多個數據塊交替地存放在不同物理磁盤的扇區中,幾個磁盤交叉並行讀寫,不僅擴大了存儲容量,而且提高了磁盤數據存取速度,但沒有容錯能力)
RAID1鏡像磁盤陣列(為了提高可靠性,使兩個磁盤同時進行讀寫,互為備份,如果一個磁盤出現故障,可從另一磁盤中讀出數據。兩個磁盤當一個磁盤使用,意味着容量減少一半。
RAID2采用糾錯的海明碼的磁盤陣列
RAID3位交叉奇偶校驗的磁盤陣列
RAID4塊交叉奇偶校驗的磁盤陣列
RAID5無獨立校驗的奇偶校驗磁盤陣列

光盤存儲器:
光盤存儲器:利用光學原理讀/寫信息的存儲裝置,它采用聚焦激光束對盤式介質以非接觸的方式記錄信息。
組成:光盤片(透明的聚合物基片,鋁合金反射層,漆膜保護層的固盤),光盤驅動器,光盤控制器,盤驅動軟件
分類:
CD-ROM:只讀型光盤,只能讀出其中內容,不能寫入或修改。
CD-R:只可寫入一次信息,之后不可修改。
CD-RW:.確賣可寫光盤,可以重復讀寫。
DVD-ROM:高容量的CD·ROM,DVD表示通用數字化多功能光盤。
特點:存儲密度高,攜帶方便,成本低,容量大,存儲期限長,容易保存

固態硬盤:
采用高性能FlashMemory作為硬盤來記錄數據,這種“硬盤”
稱固態硬盤。固態硬盤除了需要FlashMemory外,還需要其他硬件和軟件的支持。
注:閃存是在E2PROM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本質上是只讀存儲器。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