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愛彌兒》是一本怎樣的書?
盧梭對於教育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愛彌兒》這本書中。在這本書里,盧梭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了一位家庭教師與他的學生愛彌兒之間的故事,愛彌兒這個人物形象是盧梭虛構出一位理想的學生。通過講述“我”教育愛彌兒的故事,盧梭描述了人在不同成長階段應該接受怎樣的教育。
整本書從愛彌兒的誕生講起,依次講述了愛彌兒童年、少年、青年以及后來結婚成家這些人生階段的經歷。從表面上看,《愛彌兒》很像是一本教育題材的小說,但實際上盧梭在這本書中真正想要討論的是如何教育出一個理想的人。
如果你親自讀一讀這本書,就會感到,比起小說,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教育哲學的論著。實際上《愛彌兒》這本書的全名就叫做《愛彌兒,或論教育》(Émile, ou De l'éducation)。哲學家康德講《愛彌兒》的出版是可以和法國大革命相提並論的大事件,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杜威等人也都受到了盧梭教育思想的影響。
這章我先和你分享盧梭教育思想中最核心的一個原則,就是教育要遵循自然,盧梭把這叫做“自然教育”或者“直觀教育”。
0x1:人會接觸到哪三種教育?
盧梭認為,人的自然天性是美好的,但不好的教育體系會將人教壞;教育真正的目的在於使人成為自然人,讓一個人能夠依照自然的順序、遵從自然的法則做事情。盧梭認為,大自然本身是自由、平等和良善的,如果人能夠回歸到這種狀態中,人的生命就能實現最大的價值,社會也會變得公平。時至今日,教育要遵循人的天性這一點已經成為了最基本的教育常識,而這與盧梭的思想是分不開的。
在《愛彌兒》這本書中,盧梭一上來就開宗明義地提出了他的主張,他說:“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盧梭認為,這是因為人違背了萬物的自然規律,喜歡把萬事萬物都按照自己的喜好擺布甚至扭曲。
比如,盧梭講,人在12歲之前,理性的能力是不足的,這個年齡的孩子更多地是通過直觀感受來學習。因此在這個階段,兒童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不斷地通過具體的感知去認識世界。直到12歲之后,人的理性才逐漸發展完全,所以在此之后才能教給孩子各種抽象的學問。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揠苗助長,給他們灌輸很多孩子天性難以接受的東西,就會適得其反。
舉一個具體的例子,一個正在學畫畫的五六歲的孩子,好的老師會讓孩子自由發揮,畫他們喜歡畫的東西,不去限制孩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但有些心急火燎的家長就會問老師,怎么還不讓我家孩子學素描?我們家孩子什么時候才能畫東西畫得像?如果老師也急功近利,只想着應付家長的要求了事,逼着孩子畫素描,很可能就扼殺了孩子的興趣和天賦。
盧梭講,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接觸到三種教育
- 自然的教育
- 事物的教育
- 人為的教育
其中每個人又有三位老師
- 自己
- 被自己的行為所影響的事物
- 以及他人
盧梭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才能,這些才能有着自然發展的可能性。即使沒有人為的教育,我們也可以在自然中學習、成長,這是每個人天生就有的稟賦。另外,我們做事情,就會獲得經驗,這就是來自事物的教育。我們常說,生活教育了我,就是這個道理。當然,生活中我們見到最多的還是人為的教育,也就是來自於他人的教育。
盧梭講,自然的教育是人力無法控制的,所以我們不能要求自然的教育向人為的教育靠攏,而是要讓人為的教育適應自然的教育,以自然為基准,教育才會有效。
0x2:我們忽視了哪些教育?
了解了盧梭的主張,再來審視生活中的教育,就會發現我們常常過於強調人為的教育,而忽略了自然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我們往往重視來自他人的教育,包括家長、老師灌輸給孩子的教育,而忽視了孩子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
近年來有一種蒙特梭利教育方法,和盧梭的主張有相通之處,強調讓孩子在自我學習、自發行動中實現教育的目的。采取蒙特梭利教育方法的幼兒園和小學強調獨立、自由的學習模式,比如學校會把不同年齡的孩子編到一個班,給孩子提供教學工具,讓他們自己學自己的,而不是通過聽老師講解來學習。很多商業巨子小時候都接受過蒙特梭利教育,包括蓋茨、貝佐斯、布林和佩奇等人都是如此。這種方法本質上其實就是盧梭所主張的,讓孩子天然的心理、生理及社會性得到尊重和發展,激發孩子自身學習的潛能。
至於事物的教育或者說來自世界的教育,我們今天做得就更不夠了。不僅是在對孩子的教育中重視不夠,其實很多大人自己和真實世界的接觸都很少;另一方面,很多人不善於總結經驗,即使和世界有所接觸,自己的收獲也並不大。
即便是來自他人的教育,很多人也只重視老師的部分,忽略家長自己的教育責任,懶一點的家長直接把孩子甩給補習班。我個人認為,把孩子丟給補習班是家長不負責任的表現,這時就會有人抬杠說,孩子根本不聽家長的,把孩子送去補習班學習效果好,也免得影響親子關系。這實在是本末倒置。
一個人如果覺得自己不教育孩子,親子關系還變好了,那他的教育方法一定有問題;如果父母覺得只要給孩子花錢、寵愛孩子甚至討好孩子,親子關系就會好,那這不過是一種虛偽的友好。其實孩子總會成長,他們心里會明白究竟什么樣才是真的對自己好。如果你覺得給孩子花錢就夠了,那孩子以后也可能只把你看成是取款機。更何況,孩子在生活和成長中遇到許多的問題絕不是補習班能解決的,而是家長教育的責任。
如果你有孩子,就會知道,世界上沒有比血脈相連的親子關系更容易建立起來的關系了,只要你認真花時間陪伴孩子、教育孩子,孩子就會回報給你最純粹的愛。如果連親子關系都建立不好,當父母的要好好反省,自己這父母是否當得太不稱職了。
另一種被忽視的教育來自於同學和朋友。現在有的學校把學習變成了打仗,把周圍原本應該是朋友的同學,變成了競爭的敵手,同學與同學之間相互學習也就無從談起了。我回想我自己受到的教育,其實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同伴對我的幫助。如果少了這部分,就會失去了本應獲得的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0x3:為什么教育要基於自然展開?
當然,盧梭強調自然的教育,其實還有更深刻的考慮。《愛彌兒》這本書其實是要講“人如何成長為一個理想的人”。盧梭強調自然的教育,背后的深層原因是,盧梭認為,人應當順應於真正好的秩序,而真正好的秩序不是人為的,是自然的。
你可能知道盧梭的成名作就是《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在盧梭看來,人為制造的秩序將人強行變得不平等了,有了階層的分別;而自然的秩序其實是平等的。
按照盧梭的觀點,如果你按照人為的理念去教育孩子,就把孩子塑造成了人造的產物,而人為的理念是不可靠、混亂、容易變化的。比如你覺得孩子未來要成為精英、要成為人上人,強迫孩子學一些違背他天性的東西,一旦孩子未來沒有按照你想象的那樣發展,所謂的教育就變成了對孩子生命的扭曲;當想象破滅的時候,孩子會變得無比痛苦,教育實際上也就失敗了。盧梭在書中是這樣寫的:“小孩子,誰說得上他將來的命運是怎樣的呢?因此,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使他形成一種刻板的方式,以免在必要的時候要花很多的力氣才能更改。”
因此,教育應當基於自然、基於人的天性展開。盧梭寫道:“凡是人所制造的東西,人就能夠把它毀掉;只有大自然刻畫的特征才是不可磨滅的。”所以人要成為自然的人,根據自然的原則履行自己的天職,修養品德,掌握最基本的獨立生活的能力。只有這樣,人才能獲得自由,而不是被人為的秩序所強制。
在書中,盧梭的身份是愛彌兒的教師,他借這位教師之口講,他教育出來的孩子,以后無論是做軍人、教士、或者律師,任何職業都可以,因為“大自然已經教會這個孩子認識人生了”。
盧梭引用斯多葛派哲學家塞涅卡的話說:“生活,這就是我要教給他的技能。”盧梭講,一個學生從他門下出去,無論做什么,首先是人;做到了這一點,命運就不能改變他的地位,因為他自己可以牢牢把握自己的地位。用西塞羅的話講就是:“命運啊,我對你早有防范”。在這樣的教育下成長,人才能成為命運的主人。
二、為什么要“把孩子當成孩子”?
我從《愛彌兒》這本書中得到的最大的一點體會就是:要把孩子當作孩子。
這句話聽起來再簡單不過了,你可能會覺得“這件事我當然知道”,但實際上有很多家長,甚至可以說大部分家長,其實並沒有做到一點。比如我列舉幾件事,你可以對照一下,是否曾經這樣要求孩子,或者對孩子做過類似的事情:
- 希望孩子考第一
- 給孩子講很多道理和邏輯,希望孩子能夠完全聽懂,就不再走彎路了
- 讓孩子犧牲當下的幸福或快樂,理由是“都是為了你將來好”
- 教給孩子很多他一知半解的知識
你應該能感受到,這些做法在家長的教育中非常常見,但這些做法其實就違背了盧梭講的“把孩子當作孩子”。
0x1:為什么不應該要求孩子考第一?
先來看第一點,為什么要求孩子考第一是沒有把孩子當作孩子看待呢?本質上這是第二點“給孩子講道理講邏輯,希望孩子不走彎路”的具體表現之一,只不過這個表現特別典型,所以我單獨拿出來講了。
要知道,假如一個班上有50人,那么有49個都是得不了第一的。對於大人來講,我們懂得爭取第一的重要性,懂得第一名和第二名有巨大的差別。大人如果要爭第一,是經過了自己的理性權衡之后做出的選擇;我們明白,要爭第一就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能夠堅持長時間地付出,不懈地追求卓越,這是一個成熟的人才能做到的事情,甚至很多成年人其實自己也做不到。但是,很多家長卻理所當然地對孩子提出這樣的要求。這就是在用大人的思維方式去要求孩子。
盧梭在《愛彌兒》這本書中寫道,人在不同的發育階段,生理結構、感覺器官和語言能力的發展程度是不一樣的,孩子的思維方式和大人有很大的差別。盧梭舉了一個例子:
在孩子非常小的時候,幾乎沒有語言能力,他感覺到疼了只能哭,這時如果你和孩子講“別哭了,哭有什么用,你到底怎么了”,顯然沒有任何作用。因為孩子理解不了你的話,也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時大人能做的是檢查是不是有什么情況造成了孩子的不適,或者把孩子抱起來安撫他。等到孩子大一些了,會說疼了,再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會先說自己疼,只有疼得難以忍受了才會哭。這時你不需要教他,孩子自然就哭得少了。
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提的各種要求,就是在用大人的思維方式去和孩子溝通,其實孩子並沒有真正明白,只是因為別的原因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了。比如考第一這件事,一個剛上一年級的孩子未必能理解考第一的意義,他知道的只是這樣做了爸爸媽媽會高興,甚至自己還能獲得一些物質獎勵。這時,孩子並沒有真正明白為什么要考第一,也沒有明白追求卓越有什么意義,即使孩子拼命努力考到了第一,這也並不意味着成功的教育。
成年人經歷了許多事情,長大之后也許會后悔自己小時候沒有抓緊時間、更努力地學習,這樣總結教訓是對的。但成年人也要明白,自己是在經歷了許多事情、理性成熟之后,有意識地總結出了這一點,而不是在小時候就懂得了。小時候不懂,不是因為孩子不學好,而是因為孩子在心理上和認知上與成年人有差異。很多道理,人不到一定的年齡是不可能真正懂得的。
對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家長用大道理去壓他其實是沒有用的,就算孩子按照家長說的做了,也未必是真的聽懂了,可能只是順從了家長的權威。與其用道理壓着孩子做事,不如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氛圍和環境,家長也以身作則,自然而然地引導孩子做正確的事。
0x2:為什么不應該講“都是為了你將來好”?
再來看第二點,也是很多家長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讓孩子犧牲眼下的幸福,理由是“都是為了你將來好”。盧梭很反對這一點,在書中,盧梭講了兩個主要的原因。
首先,我們其實並不確切知道孩子未來的幸福在哪里,所謂“為了將來好”很多時候只是家長的一種想象而已,然而孩子卻要為了這種想象付出切實的代價。其次,盧梭講,這樣會讓孩子生活在恐懼之中,甚至一生生活在苦難的陰影里。這句話其實在暗示,現在的幸福不如將來的幸福,可一個人如果不把握住現在的幸福,又哪里有幸福可言呢?虛無縹緲的“將來的幸福”,就變成了在當下束縛孩子的枷鎖,因為有這個借口,本應該是最歡樂的年齡,很多孩子是在哭泣、懲罰和恐嚇中度過的。盧梭講:大人折磨那些可憐的孩子,目的是為了使他生活得更好,然而實際上卻是在陰沉的環境中奪走了他們快樂的生命。
當然,有人可能會覺得,要是不嚴格管束孩子,豈不就是放縱他嗎,孩子學壞了怎么辦呢?可是,給予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和放縱是兩回事。有些家長一方面對孩子特別嚴格,像管束大人一樣要求孩子做這做那,另一方面在應該約束孩子的時候又對孩子嬌生慣養,縱容孩子的不良行為。比如一邊讓孩子上一大堆補習班,學很多超前的內容,同時在生活上卻對孩子嬌慣得不得了,甚至有的孩子年紀不小了連自己穿衣服系鞋帶都不會。
有的家長管束孩子的理由是害怕孩子受傷害,其實任何一個孩子,都需要自己經過跌打滾爬才能成長。孩子除了有他人作為老師,其實還有生活這個老師。孩子要自己體驗成功和失敗才能獲得成長,而不是事事都由大人為他們准備好。
盧梭在《愛彌兒》這本書中借愛彌兒老師之口講:
“我非但不小心翼翼地預防愛彌兒受什么傷,而且,要是他一點傷都不受,不嘗一嘗痛苦就長大的話,我反而會感到非常苦惱的。忍受痛苦,是他應該學習的頭一件事情,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我會)每天把他帶到草地上去,在那里,讓他跑,讓他玩,讓他每天跌倒一百次,這樣反而好些,他可以更快地學會自己爬起來。”
這段話其實就是在講要讓孩子自己在經歷中成長。
大人可能會覺得,每一次摔跤都很危險,每一次失敗代價都很大,但對於孩子來說,如果你不讓他摔跤,他只會永遠長不大,而且在不得不面對失敗的時候受到更大的打擊。
0x3:為什么不要教給孩子太多一知半解的知識?
第三點,為什么說不要教給孩子太多他一知半解的知識呢?庄子有一句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盧梭也是這個觀點。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智慧也是有限的,不要覺得自己腦子里能把所有的知識都裝進去,對於孩子就更是如此了。
有的家長希望孩子掌握各種各樣的知識,也不管孩子究竟能不能學懂,這不是把孩子當孩子,而是把孩子當天才。盧梭認為,人只需要掌握那些真正有益於幸福的知識就夠了。盧梭在書中寫道:“愛彌兒的知識不多,但他所有的知識都真正屬於他自己,而且其中沒有一樣是一知半解的。”
不要教給孩子太多一知半解的知識,這並不是不讓孩子學習。盧梭講,教育的目的“不在於告訴孩子一個真理,而在於叫他怎樣去發現真理”。我們最應該教給孩子的不是各種知識點,而是自己學習、自己認識真理的方法。
除了要把孩子當作孩子來對待之外,盧梭還提到了一些教育的要點。比如,孩子不僅要學習,還要勞動。盧梭講,勞動是社會人不可豁免的責任。任何一個公民,無論他是貧或是富,是強或是弱,如果他不勞動,那就成了一個流氓。所以,教育者必須使孩子懂得勞動的重要性,將來要能夠自食其力。
此外,盧梭還特別提到,要注意對青年期(15-20歲)子女的教育。盧梭認為,人在這個時期生理上已經成熟了,但心理成熟的程度和生理卻是不相稱的。這時,要特別注意對孩子進行感情和道德的教育。
《愛彌兒》這本書中,在兒童時期,愛彌兒一直在遠離塵囂的自然環境中成長,但到了青年時期,他就要接觸社會,去往城市之中了。對於年輕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教育,盧梭提出了四個要點:
- 自愛
- 互愛
- 同情心
- 踐行道德
盧梭講:“社會道德的實踐給人們心中帶來了愛。正是因為做了好事,人才變成了好人。”更進一步,才能成為一個好公民。
0x4:教育究竟是什么?
介紹了盧梭的教育思想,我們再反觀現在一些家長甚至是學校的做法,其實就有很多可以優化的地方。比如有的高中為了提高升學率,把學生們搞得慘兮兮的,這樣的學生時代是否能讓孩子未來過上好的一生還未可知,但很多陰影就在此時埋下了。我們不能忘記,孩子其實有三位老師,除了他人,其實還有孩子自己和大自然。
對於家長來說,我們要明白6歲的孩子不會有12歲孩子的悟性,12歲的孩子不會像18歲的那么懂事。如果我們把盧梭的這個觀點再引申一下,就可以理解,
- 20歲的人要有20歲的成熟
- 30歲的人要有30歲的經驗
- 40歲的人要有40歲的智慧
- 50歲的人要有50歲的包容
如果我們要總結一下盧梭教育理念的精髓,不妨引用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一句話,杜威講:“我們現在追求的教育進步,其要點已經被盧梭一語道破。他認為,(教育)不是強迫兒童和青年去接受外在的東西,而是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