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 以各種形式埋藏在地殼岩石中的水。地下水按其存在的形式,可分為氣態水、吸着水、薄膜水、毛細管水、重力水和固態水等。按含水層的埋藏特點,可分為包氣帶水、潛水和承壓水三個基本類型。每一類型按含水層的含水空隙特點,又可分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按水質和水溫的特點,可分為礦化水、高礦化水、熱水等。
【潛水】 地表以下,第一個穩定隔水層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潛水的自由水面稱潛水面,潛水面相對於基准面的高程稱潛水位,地表至潛水面間的距離為潛水埋藏深度。潛水層以上沒有連續的隔水層,潛水面可自由升降,不承壓或僅局部承壓,同時可直接得到降水。地表水通過包氣帶的下滲補給。潛水位易受當地氣候影響而有季節性的變化。潛水是重要的供水水源,通常埋藏較淺,分布較廣,開采方便。但易受污染,應注意保護。
【隔水層】 重力水流不能透過的土層或岩層。一般孔隙很細小的土層,如粘土、重亞粘土、以及致密岩層,如完整的頁岩、火成岩、變質岩等都是隔水層。由於隔水層的存在,使上下兩層含水層沒有水力聯系。因此在有多層不同水質、水量的含水層地區,需要分層開采地下水時,必需確定隔水層的厚度和位置。在地下水位以下開采礦產時,為防止含水層中地下水突入礦井,必須保持隔水層的完整。含水層和隔水層的划分不是絕對的,應結合具體情況划分。
【包氣帶水】 地表面與潛水面之間的地帶稱包氣帶,或非飽和帶。存在於包氣帶中的地下水稱包氣帶水,它一般分為兩種:一是土壤層內的結合水和毛細水,又稱土壤水;一是局部隔水層上的重力水,又稱上層滯水。降水入滲要通過包氣帶,才到達潛水面,補給潛水。
【結合水】 被土顆粒的分子引力和靜電引力吸附在顆粒表面的一層水膜。按其被吸附的牢固程度,可分為組成水膜內層的吸着水和組成水膜外層的薄膜水兩種。結合水不受重力作用,僅能依分子引力的作用從薄膜厚處向薄處移動。土層或岩層中結合水的含量主要取決於顆粒的大小,顆粒愈細,與水接觸的總面積就愈大,結合水的含量愈多。由於結合水膜能把顆粒聯結起來,對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影響較大;如干粘土硬、濕粘土軟;就是干者以含吸着水為主、濕者以含有較多薄膜水之故,故在修建建築物時應考慮結合水對土的性質影響。
【裂隙水】 存在於岩層裂隙中的地下水。根據岩層含水裂隙的產狀,裂隙水一般可分為:風化帶裂隙水、層狀裂隙水及脈狀裂隙水三種類型。
——《地質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