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到現有的硬件資源以及其他因素,我們選擇RAID 0的工作方式:
1. 重起機器進入BIOS界面,按照主板說明書的提示開啟RAID功能。
2. 保存重起,根據界面提示按CTRL+I進入Intel Raid設置界面,選擇第一項,創建一個新的卷。
3. 選擇模式為Raid 0;填寫卷名;選擇一個條帶大小(strip size),其中有16KB、32KB、64KB、128KB、512KB可供選擇。
選哪一個好呢?
讓我們先來復習一下相應的概念。
Raid的概念:
RAID是英文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的縮寫,翻譯成中文即為獨立磁盤冗余陣列,或簡稱磁盤陣列。簡單的說,RAID是一種把多塊獨立的硬盤(物理硬盤)按不同方式組合起來形成一個硬盤組(邏輯硬盤),從而提供比單個硬盤更高的存儲性能和提供數據冗余的技術。組成磁盤陣列的不同方式成為RAID級別(RAID Levels)。RAID技術經過不斷的發展,現在已擁有了從 RAID 0 到 6 七種基本的RAID 級別。另外,還有一些基本RAID級別的組合形式,如RAID 10(RAID 0與RAID 1的組合),RAID 50(RAID 0與RAID 5的組合)等。不同RAID 級別代表着不同的存儲性能、數據安全性和存儲成本。
Raid的分類:
1.RAID0級,無冗余無校驗的磁盤陣列。數據同時分布在各個磁盤驅動器上,沒有容錯能力,讀寫速度在RAID中最快,但因為任何一個磁盤驅動器損壞都會使整個RAID系統失效,所以安全系數反倒比單個的磁盤驅動器還要低。一般用在對數據安全要求不高,但對速度要求很高的場合。
2.RAID1級,鏡像磁盤陣列。每一個磁盤驅動器都有一個鏡像磁盤驅動器,鏡像磁盤驅動器隨時保持與原磁盤驅動器的內容一致。RAID1具有最高的安全性,但只有一半的磁盤空間被用來存儲數據。主要用在對數據安全性要求很高,而且要求能夠快速恢復被損壞的數據的場合。
3.RAID2級,糾錯海明碼磁盤陣列。磁盤驅動器組中的第一個、第二個、第四個……第2n個磁盤驅動器是專門的校驗盤,用於校驗和糾錯,例如七個磁盤驅動器的RAID2,第一、二、四個磁盤驅動器是糾錯盤,其余的用於存放數據。使用的磁盤驅動器越多,校驗盤在其中占的百分比越少。RAID2對大數據量的輸入輸出有很高的性能,但在少量數據的輸入輸出時性能不好。RAID2很少實際使用。
4.RAID3和RAID4,奇校驗或偶校驗的磁盤陣列。不論有多少數據盤,均使用一個校驗盤,采用奇偶校驗的方法檢查錯誤。任何一個單獨的磁盤驅動器損壞都可以恢復。RAID3和RAID4的數據讀取速度很快,但寫數據時要計算校驗位的值以寫入校驗盤,速度有所下降。RAID3和RAID4的使用也不多。
5.RAID5級,無獨立校驗盤的奇偶校驗磁盤陣列。同樣采用奇偶校驗來檢查錯誤,但沒有獨立的校驗盤,校驗信息分布在各個磁盤驅動器上。RAID5對大小數據量的讀寫都有很好的性能,被廣泛地應用。
回到前面的問題,我們知道RAID-0,也稱條帶。寫往磁盤的數據被分成“條帶”,大小一般為16~256KB,每個條帶以陣列形式寫到不同磁盤上。假設用兩個磁盤組建RAID-0陣列,條帶大小128KB,現在需要寫入256KB的數據。0號磁盤將獲得前128KB數據,而1號磁盤將獲得剩下的128KB數據。
因為同一段時間寫入了雙倍數據,RAID-0寫入數據的速度是單磁盤的兩倍。不過在把數據傳輸到磁盤之前,RAID控制器首先要將數據分成條帶。讀取時,假設要讀取256KB的數據,花費的時間也是原來時間的一半,理論上性能翻倍。
由於此服務器上跑的是SQL的數據庫,所以特地請教了微軟的同學,他的反饋是,請將條帶大小設置成64KB。
--但由於現在大都使用的nvme磁盤,條帶大小可以更大。
轉載自:http://51soren.blog.sohu.com/131137695.html
分條可以按照水平方向(跨越每個硬盤控制器)進行,可以按照垂直的方向(跨越硬盤集合)進行
對硬盤進行分條動作的目的是為了使用多個硬盤控制器以便達到對數據的並行訪問,因此必須考慮系
統中可用的硬盤控制器數目以及每個分條集合中的成員數目。通常,不應該使得分條集合中的成員數
目多於系統中可用的硬盤控制器數目,否則將會不能很好地實現進行硬盤分條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
將數據分散到系統中可用的多個資源上,以便實現數據的並發訪問
如果假設操作系統與數據庫的數據塊大小都是8KB,那么系統為了實現對四個分條集合的並行訪問,
那么每次就應該至少讀寫32KB(8KB×4個硬盤控制器)的數據
一個條帶大小是一次訪問的IO數據(可以是數據庫塊的倍數),但是由於這一次IO的數據分布在不同
的硬盤(應該是不同的硬盤控制器上),提供了並行的方式,提高讀的性能(就相當於原來一台收銀台
收4個客戶的錢,如果條帶了4個磁盤控制器就相當有4台收銀台來收錢,同一時間可以一起收,提高並行度)
對於OLTP和DSS,進行硬盤的垂直分條操作對於克服I/O熱點問題非常有效
對於大多數OLTP應用程序, 32KB或者64KB的分條大小是比較有效的。但是,除非應用程序完全是
OLTP應用程序,筆者並不推薦使用16KB的分條大小。
對於DSS應用程序,筆者推薦使用64KB或者128KB的分條大小,有時甚至可以使用256KB或者
512KB的分條。分條大小也同樣取決於數據庫的總大小
分條大小 = 數據庫塊大小 * RAID組中硬盤數(最好是跟硬盤控制器相同) * n
這個n通常是1,可以誰數據庫的類型(如oltp/oltp)改變,通常olap值更大
保存有表數據和不唯一索引的表空間可以被放置在分條大小較大的硬盤上,
SYSTEM表空間、保存有唯一關鍵字索引的INDEX表空間,可以被分條到較小的分條大小
另外對於temp tablespace,logfile等要結合特性進行划分
對於象temp tablespace,redologfile ,archive logfile這樣的順序IO,可以設置較大的條帶值,因為是順序讀寫,便於減少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