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回顧
2020 年,我給自己定下了一個關鍵詞:迷茫。
人生難得清醒,更何況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當我在寫這一篇年終總結的時候,只覺得時間好快,仿佛上一秒還在疫情中間迷茫徘徊,下一秒,我們的團隊就已經有 7 個人了。
回看這一年,如果非要給一個關鍵詞的話,那應該是:幸運。
戀愛
我自認為我是一個有些過度“理性”的人,也一直信奉着“愛人先愛己”的教條,所以一直也沒什么戀愛的心思。
但今年遇到了一個女孩,她熱烈陽光,讓我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鮮活,我想說:“去 TMD 教條”。
盡管我們也會吵架,也會發生矛盾,但事后我們也總能真誠地交流,發現彼此的缺點,一起變得更好。
為什么都說「理解萬歲」,而不是說「相愛萬歲」?原因是,相愛是容易的,但真正的「相互理解」、「感同身受」又是不存在的。
所以,能夠一起對於「我們」這個共同體做出貢獻,一起進步,進而變成更好的「我們」這件事,本身就是幸福和幸運的。
所以幸運有你。
PS:跨年跟女朋友一起去看了《以年為單位的戀愛》,感覺前邊整個就是我們的翻版故事...感動ing...
走上管理崗
今年團隊發展,我也是零經驗走上了管理崗。
如果 100 分是滿分的話,我覺得自己大概能得 50 分,差 10 分才能及格的程度。
盡管我的職場生涯短暫,但我的兩任“領導”給了我很好的參考。
他們都給予我足夠的信任和責任,給予我發揮的空間,我也積極主動,樂於學習和思考,收獲成長。
可能是這段彼此信任的「旅程」,我們現在仍保持着一定頻率的聯系和溝通。
所以,當我第一次走上管理位,我也希望團隊下的每個人,能找到自己發揮熱情地方的同時,也能從中獲得「成長」。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首先從招人上來說吧。我還是看了“不少”書的,但總體來說,我更認同左耳聽風的做法和觀點:
- 確認簡歷。先電話確認一下基本情況,再進行面試,避免把人叫來,然后又說工作經歷和我們的工作有差距之類的話;
- 面試不要嚴肅。讓應聘者拿出最自然真實的狀態面對你,你才能在短時間內了解到更多;
- 多讓應聘者說說他的經歷。了解一個人的性格,想法,思維和行為,比了解其技術技能更重要;
- 實際參與。如果沒有一起工作過,沒有一些實際的事情發生,單靠幾個小時的面試很難了解一個人;
嚴格來說,我們團隊的工作不需要復雜的技術,所以對人員的技術要求就不會那么嚴格。
所以我更傾向於,在面試的時候把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同步清楚,找到那些認可我們所做的事,對此有強烈興趣,又積極主動的同學。
技術差些沒關系,願意學就行。但從招聘的反饋來看,彼此適合的真的太難得了。
我在其中學習到的經驗就是:共同工作一段時間是必要的。有時你找到一個彼此合適,他又在溝通時展示出來了足夠的熱情:
但第二天,可以「人間蒸發」,消失得無影無蹤...
另一條經驗是:盡管技術不重要,但技術仍然是基礎。特別是腦力活動為主的「程序創造」工作,如果缺少基礎的「計算機思維」,這無疑會分散團隊相當的精力。
再來說說團隊管理這事兒吧。不得不說,寫代碼和團隊管理這兩件事兒,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領域。
之所以給自己打不及格,很大程度,是因為很多時候,我把自己推向了一個怪圈:我不得不在「發展業務」和「管理團隊」之間做出選擇。
因為業務在不斷發展,時間也不會等人。
最開始的時候,我甚至時常冒出:「要不我自己三下五除二弄了算了」的想法。
所以有一段時間,我停下來一反思,發現自己這么忙,團隊也沒有得到很好的進步,這很明顯是一個惡性循環,一度非常焦慮
后來找到之前的領導「取經」,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的問題:“你應該從代碼的思維之中跳出來”。
果然,當我漸漸關注在「如何拆解任務」上,團隊效率明顯就好一些了。
盡管我現在還是個不合格的「領導」,但我仍希望團隊里面的每個小伙伴都能夠獲得成長,都能一起“合作”得很好,就算他們離開,也會覺得歲月值得那種。
有句話講:
當一個好官的前提,並不是什么清正廉潔,而是首先你得是一個官。
所以很幸運,我已經是了✊✊✊。
一周精彩分享
今年 2 月 6 日,我發布了第一篇《一周精彩內容分享》,本意是希望自己「保持學習」的同時,也能「輸出更多的價值」。
雖然突發情況停刊過兩期,但總體還是非常滿意的,到目前為止,總計發刊 45 期。
每周我都會抽出「相當的時間」,去做大量的閱讀,篩選出我覺得本周值得關注和閱讀的內容,然后整理排版推送給大家。
這不僅僅讓我自己開拓了視野,這些門類繁雜的閱讀,也讓我的思維變得靈活。
雖然做不到阮一峰大大和產品沉思錄這樣的高度、深度和廣度,但至少還是能做到每周解解悶兒的程度嘛...
如果對讀者有所收獲,那我就更開心啦~ 所以不出意外的話,我也會一直堅持下去的。
歡迎喜歡的各位小伙伴推給身邊的人,另外從 2022 年開始,周刊改到每周一的早上 07:30,如果你正好在上班途中,或許可以打開看看。
另外,今年除了給博客加上了 RSS 訂閱之外,我還想考慮一下「郵件訂閱」這事兒。
今年我訂了蠻多 Newsletter,還蠻喜歡跟它們之間的交互方式的。
他們總是准時抵達,安靜地躺在我的收件箱里,不搞標題黨,不插入影響閱讀的表情包,只以最朴素的方式把我需要的內容傳遞給我。在這個信息過載、垃圾泛濫的年代,最古老的電子郵件成了最好的避難所。
--方可成
所以,很幸運,今年把這事兒堅持了下來。
小結
今年可以說是相當「充實」的一年,這一年做了很多事,也沒有做很多事。
其實糾結了很久這篇年終總結到底該怎么寫,因為今年的變化太多太快了,相比那些經歷,其實我更想分享這一年以來,我的思考和收獲。
下面內容可能略長,感謝耐心觀看!
#1 世界不是由因果組成的
提問:運氣和能力,究竟是誰在主宰着我們的命運?
今年,無可厚非的,我們交付給市場的「產品」無疑得到了熱烈的響應。但如果重來一遍,我們仍然能“成功”嗎?
我不確定。
但“玻璃大王”曹旺德的故事,讓我難忘。曹老在《心若菩提》中說,福耀玻璃的歷史上,充滿了偶然性和運氣的因素:
1976 開春,明溪接連下了幾天的大雨。加上雨后的倒春寒,讓大家無法出去走動,不得不在屋子里面閑坐聊天。正是在那幾天,老曹認識了分別因為勞動教養和右派被下放到明溪農場進行勞動教育的老吳和小林。
老吳和小林見識比老曹更廣,大家整天一起喝茶飲酒,時間長了,也自然聊起很多平時聊不到的東西。
他們建議老曹可以考慮做「水表玻璃」的生意,小小一塊兒玻璃可以賣 5 毛錢,市場空間巨大,原材料成本不高,並且制作的工藝也並不難,可以解決。
你可能想象不到,這就是老曹和玻璃最早的結緣。幾年后,老吳和小林因為各種原因離開了玻璃廠,但這卻成為了福耀玻璃所有故事的開始。
1984 年,高山水表玻璃廠做的風生水起。有一次,老曹到南平出差,企業做得好,他的精神狀態也不錯,於是跑到武夷山去玩兒了一圈。
在山上,他看到一只竹棍樣式的拐杖。想着母親的腿腳很不方便,於是他買了一根准備帶回家。
上車的時候,司機小吳不高興了,他告訴老曹:你小心一點,車玻璃千萬不要碰破了。如果出了問題,你根本賠不起。
老曹心想,我就是做玻璃生意的,你不要嚇唬我。他問小吳:你換玻璃要多少錢?
小吳的回答讓他瞠目結舌:一片汽車玻璃要幾千塊。
回到高山縣,心里依然惦記着這件事的老曹專門去汽車修理店轉了轉。這一轉,他大吃一驚,換一塊馬自達汽車的前擋風玻璃要 6000 元,如果加急的話,則需要 8000 元。
這又打開了福耀玻璃與汽車結緣的一頁。
如果沒有 1976 年開春的那幾天大雨,如果沒有 1984 年的武夷山之行,福耀玻璃,大概率不會是現在的樣子。
試想,如果比爾蓋茨、喬布斯等一眾成功人士真的能重新來一遍,他們還能獲得相同的成功嗎?
所以,這並不是一個因果關系主導的世界,偶然性、或者說運氣,在其中起到作用可能比我們想象中大得多。
所以,關注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不要把平台的能力當成是自己的能力;並且認同運氣的成分,我們做事才能更平和,才能不必對自己太過苛刻。
之前分享過一個幸運方程式,大抵也是相同的道理:
幸運 = X + Y。
X 是你准備的,Y 就是你遇到的機會。
運氣不能代替努力,但說到底,我們也只能“盡人事,聽天命”。
#2 道理總是相通的
今年我突然發現,我是一個特別“平靜”的人,換句話說,就是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想了一下,大抵是因為我特別「佛系」,對各種事情都沒有特別高的「期待」的關系。
比如,我點了一個外賣,外賣應該准時到達嗎?應該,但不一定,沒人能夠保證;送餐員送到了餐應該用平和的語氣跟我打電話嗎?應該,但不一定,沒人能保證。外賣就一定能平安到達嗎?沒人能保證。
意外隨時會發生,沒有什么事情是「應該」按照我們意願發生的,特別是涉及到“人”的部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控制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期待」,這樣才能在這個變化隨時到來的時代,安然地活下去。
前段時間,我偶然刷到知乎上關於「國家為什么禁外網?」的問題時,其中的一條回答讓我印象深刻:
人性是復雜的,自私只是人性的一部分,所以不要為此傷心,否則只是浪費時間。要知道,你以后不會后悔的唯一途徑是不斷地發展自己。繼續前進,相信別人,但永遠不要依賴別人。對國家來說亦是如此。
相信別人,但永遠不要依賴別人,這個道理跟之前討論「如何獲得幸福」如出一轍。
所謂“發展才是硬道理”也是一樣。那些相同的道理,在我看來,就是應該信奉的“真理”。
再比如,軟件行業興起的領域驅動、阿德勒提出的課題分離、人員管理倡導的 OKR 方法,設計行業中所謂的“做減法”,這些東西看似彼此獨立,但其中暗藏的互通的“真理”,你能感受到多少,沉淀下來,最終就是你自己的收獲。
#3 奔赴自己的熱愛
唯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接上一條(道理總是相通的),不管是我們的工作、生活、伴侶、任何關系,都適用,並且所有人,或遲或早地,都會奔赴於自己的熱愛之中。
就拿工作來舉例吧。
討論之前,我們需要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我們要追求的,一定不是不工作,而是,我可以更加自由地從事我想做的工作,從中體會到愉悅感、成就感、意義感,而無需被逼着加班、熬夜,被強迫剝削,付出健康、生活和家庭的代價。
所以找到自己想要從事的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據我觀察:
- 有一部分人在職場中找到了自己契合的方向和環境,終身在職場中打拼;
- 有一部分人在多年的工作之后,選擇了自己出來創業;
- 另外一些,則很早就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方向;
總之,或遲或晚,我們最終都將奔赴在自己的事業之中去。
而也只有喜歡一件事才能做好它,這可不是什么新想法。
就在昨天跨年夜,凌晨 00:40 分的時候,QQ 群彈出了一條消息,是一位網易的小伙伴,分享了對於我們服務器的改進想法:
說到底,服務器跟他並無關系,但為什么凌晨還在為我們“出謀划策”呢?我想,這大概是因為熱愛吧。
(完)
其實想分享的很多,奈何文筆不好,就分享到這里吧。對了,歡迎關注今年的《一周精彩內容分享》哦,如無意外,每周一 07:30 准時奉上!
感謝耐心閱讀,2022 年,一起 Be 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