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系統2->從芯片說起 | 芯片怎樣誕生


這部分數字邏輯課上老師在講CMOS部分時有講過,當時在課堂上放了一個全英的視頻,沒怎么看懂,現在在研究計算機系統,自底層說起,也得從這講起。

主要參考:

  1. 《嵌入式C語言自我素養》

  2.   b站相關科普視頻(文中給出鏈接)

00 從沙子到單晶硅

在所有的半導體材料中,目前只有硅在集成電路中大規模應用;在自然界中,Si是含量第二豐富的元素,如沙子中就含大量二氧化硅。

還記得高中化學必修一的內容嗎?從沙子中提取高精度硅:

這時我們得到的是多晶硅,我們將多晶硅放入高溫反應爐中融化,通過拉晶做出單晶硅棒(單晶硅棒可以做成不同的尺寸)。

接着,這些單晶硅棒就像切黃瓜一樣,切成一片一片的,每一片就被稱為晶圓(wafer)。晶圓就是設計集成電路的載體。晶圓表面需要特別平整光滑。

每一個晶圓上可以實現成千上萬個芯片電路,每一個小格子都是一個芯片電路的物理實現,叫做晶粒(Die)

img

接下來,我們還要對晶圓上的芯片電路進行切割、封裝、引出管腳,然后就變成了市場上的芯片產品。焊接到開發版上,就是整機產品。

那么晶圓上是如何實現電子電路呢?

電路基本由二極管、三極管、CMOS管...等構成,這些元件依賴於PN結的實現。

01 PN結原理

關於半導體的專業知識有一本專門的《半導體物理》在講,這里我只整理我覺得對計算機系統相關且易理解的部分來整理。

半導體的導電性介於導體和絕緣體之間,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半導體可以實現在導通和不導通之間轉換;

01-1 P/N型摻雜

硅就是一種半導體,其原子結構最外層是4個電子;當我們把一群硅放到一起,他們會以共價鍵的形式結合,此時每個硅原子外都有8個電子。這時導電性比較弱。

而如果我們用磷元素(P)代替其中的一個硅,可以料想我們會在共價鍵的基礎上多出一個電子,而這個電子受到的束縛比較弱,比較容易移動。這樣摻雜了P的硅(N型摻雜)導電性就會上升。

相對的,我們可以用B元素代替其中的一個Si,這樣它與周圍的Si只能形成3個共價鍵,其他位置的電子就可以移動到替換產生的空穴上;這樣其他位置就產生了空穴,等效為正電空穴的移動(大家可以聯想一下霍爾效應);此時摻雜了B的硅(P型摻雜)導電性也上升了。

01-2 PN結

接下來我們進行熟悉的組合操作,我們將同一塊硅晶體的相鄰區域分別進行N型摻雜和P型摻雜。這就得到了一個PN結

  1. 因為N型摻雜區域的電子比較多,P型摻雜的區域空穴比較多,N區的電子就會擴散到P區與空穴結合。這時在兩區域的交界處,因為N區域失去了電子,所以這一側就會從中性變成顯正電性。

  2. 而P區域得到了電子就會顯負電性;這時就會存在一個從正電性區域指向負電性區域的電場,這個電場會驅使電子移動,電子會被正極吸引。

  3. 當1中的擴散作用和2中的電子受電場作用相等時,此時就平衡了。兩側電子就不再移動,流過PN結的電流==0。中間這塊缺乏載流子(電子、空穴)、存在內電子的區域就叫做耗盡層

    (上圖中左N右P)

    這個PN結原理看起來很普通,但實際上由此結構它具有一個重要特性:單向導電性

  4. 下面我們就可以討論這一特性在電路中的應用:

    1. 當P接正極,N接負極。

      此時就會削弱PN結的內建電場,當外加電場足以抵消向右的內建電場,平衡就會被打破,電子就會跨過耗盡層不斷流動。此時電路導通。

    2. 反接。當P接負極,N接正極。

      此時外加電場和內建電場方向相同,增強了向右的電場,這會把所有的電子向左邊趕,這時耗盡層就會被加寬,電子幾乎無法跨過這個電場形成回路(如果形成那就是被擊穿了)。此時電路不導通/高阻性。

    3. 總結。電流可以從P流向N,不能從N流向P。

01-3 從PN結到MOSFET

首先,MOSFET全稱:金屬-氧化層半導體場效晶體管。

在理解PN結的基礎上,我們設想:

在一塊純硅中,兩個肩膀的區域進行N型摻雜,往其他區域進行P型摻雜,考慮到上面的耗盡層,就會是這種狀況。

接着,在兩個N區域接正負極。

可見,正這接的時候,負極是P往N可以導通,但正極是N到P不導通。

如果我們想要這個回路導通怎么辦?

我們考慮一個模型:兩個金屬板,中間是絕緣層,當接上正負極時,正極板帶正電,負極板上聚集電子,中間的絕緣層中存在自上向下的電場。

如果我們把這個結構裝到前面的那個圖里:上面是正極的金屬板,中間是絕緣層,下面用P當作負極金屬板。

這時候再通電,中間的P區域就會有大量的電子被吸引。這個過程填充了部分空穴,但還會多出一些電子,產生對后來電子的斥力,靜電作用與電場平衡后,可想而知會產生新的耗盡層。

這時,P型在耗盡層上方的區域,其實與左右的N區一模一樣。此時最開始的不導通電路就導通了。這個區域就被稱為N溝道。

這意味着什么呢?這意味着我們得到了一個可以用電壓控制的電路通斷開關。當給中間的電極施加正向電壓至超過閥值,整個電路就可以導通

在數字邏輯課程中,我們叫中間的電極為柵極Gate,左側為源極Source,右側為漏極Drain

 

 

聯系課本:

  1. 高於閾值電壓 導通 ,低於閾值電壓 不能導通 的MOSFET,稱為 NMOS

  2. 如果將上面的NP反過來,同時把Gate極的正負極調換方向,給G極施加反向電壓,則:

    1. 高於閾值電壓 不導通

    2. 低於閾值電壓 導通

    這就是 PMOS

它們的記號是這樣子的。

 

 

如果把NMOS和PMOS的漏極D連接起來,就得到了一個CMOS。

接下來就可以連接到數字邏輯課程:

如果我們的兩個Gate連接起來作為輸入端A,兩個已連接的漏極D作為輸出端B,PMOS的Source級接入VDD,NMOS的Source級接入VSS,就得到了一個 非門

在此之后我們就超脫了半導體物理層,抽象出了完整的數字邏輯層次的知識了。

02 半導體工藝

上一部分主要是從半導體物理層講到與數字邏輯層次的接口,而數字邏輯層是設計芯片的part之一。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看我們是如何在一個晶圓上實現邏輯電路的。

實現電路會包含半導體工藝的各個方面:氧化、光刻、顯影、刻蝕、擴散、離子注入、薄膜沉淀、金屬化等等。

在這里我主要了解一下離子注入和光刻這兩個部分。簡單來說:

  1. 離子注入就是前面反復提到的摻雜,產生PN結。

  2. 光刻(用光雕刻),則是給離子注入開鑿各種所需的窗口。

02-1 簡談光刻

從它的功能簡要就可以看出,這一步驟需要依據電路圖實現對應窗口的開鑿

在了解過程之前,我們需要先對幾個物件有個直觀的認識:

  1. 光刻機

    就像一台納米級的打印機,發光將光掩膜上的圖形投射到硅片上。

  2. 光刻膠

    分正膠和負膠;

    正膠是一種見光死的材料,只要被特定波長光照射,就會疲軟,進而被溶解清除。負膠則相反。

    利用這種特殊的光敏性,就能用光雕刻芯片。

  3. 掩膜版/光掩膜

    芯片的藍圖,我們可以將芯片的電路版圖保存在掩膜版上。是一張玻璃遮光版。

那這些東西是如何工作的呢?

對於一個芯片,我們在黑暗中給硅片塗一層光刻膠,然后照上光掩膜進行曝光(光刻機紫外線),光掩膜上電路部分的膠體就會疲軟,隨后就能被溶劑洗掉。留下的光刻膠就成為保護膜。接下來用能腐蝕硅的溶劑(高中化學老師說的氫氟酸),把沒有光刻膠保護的電路擬建區域,腐蝕掉一層。最后把光刻膠保護膜也清除。這樣就完成了同時性的雕刻工作(刻蝕)。

另一種方式是做加法(化學氣相沉積法)。

與離子注入結合來看。減法為例,我們將需要注入的部分刻蝕掉,而保留不需要注入的部分。

總結過程:塗膠、曝光、沖洗。

詳細過程可以深入了解3:55

02-2 光刻(機)為什么重要

在前面的部分可以看出,光刻是對硅片的雕刻,是后續步驟的根基,在工序中占時長的1/2,1/3的成本。

而對於光刻機,對於集成電路規模越來越大、尺寸越來越小(7nm、5nm),這要求對電路圖形的分辨率要特別高,即對光刻機的要求越來越高,高端光刻機因此昂貴。此前聞名媒體的荷蘭巨頭ASML的光刻機,零售價1億歐元

03 芯片的封裝與測試簡要

2022-03-06,補一張圖,是芯片制造的宏觀一些的過程,上面提到的實現電路在下圖中的第一行右側的省略掉的生產步驟。

芯片電路要想焊接到電路板上,還需要切割、封裝、引出管腳、芯片測試等流程。再經過包裝,才是我們見到的樣子。

封裝主要就是給芯片套上外殼,引出管腳,方便焊接到板子上,常見的封裝形式有:DIP、QFP、BGA、SCP、MCM、PoP(新興智能)。

測試主要包括:芯片功能測試、性能測試、可靠性測試。

2022-0306繼續補充,通過各種手段的測試(比如切片,將晶圓切成芯片),可以淘汰掉有瑕疵的芯片(瑕疵意味着對周圍電路功能的損壞),我們用成品率來衡量上面過程,即合格芯片占總芯片的比值。下面是三個公式:

  1. 每芯片的價格 = 每晶圓的價格 / (每晶圓的芯片數×成品率)
  2. 每晶圓的芯片數 ≈ 晶圓面積 / 芯片面積
  3. 成品率 = 1 / 1 + (單位面積的瑕疵數 × 芯片面積/2)²  --經驗公式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