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磁盤管理
Linux 磁盤管理好壞直接關系到整個系統的性能問題。
Linux 磁盤管理常用的三個命令為 df、du 和 fdisk。
- df(英文全稱:disk full):列出文件系統的整體磁盤使用量
- du(英文全稱:disk used):檢查磁盤空間使用量
- fdisk:用於磁盤分區,可以分區2TB以下的磁盤,最多可以分4個分區
除了fdisk可以用於磁盤分區,還可以使用gdisk進行分區:該方式使用規則與fdisk相同,但需要下載才能使用,可以分區2TB以上的磁盤,最多可以分128個分區。
1.1 df
df命令參數功能:檢查文件系統的磁盤空間占用情況。可以利用該命令來獲取硬盤被占用了多少空間,目前還剩下多少空間等信息。
語法格式:
df [-ahikHTm] [目錄或文件名]
相關參數 | 參數說明 |
---|---|
-a | 列出所有的文件系統,包括系統特有的 /proc 等文件系統 |
-k | 以 KBytes 的容量顯示各文件系統 |
-m | 以 MBytes 的容量顯示各文件系統 |
-h | 以人們較易閱讀的 GBytes, MBytes, KBytes 等格式自行顯示 |
-H | 以 M=1000K 取代 M=1024K 的進位方式 |
-T | 顯示文件系統類型, 連同該 partition 的 filesystem 名稱 (例如 ext3) 也列出 |
-i | 不用硬盤容量,而以 inode 的數量來顯示 |
實例1
將系統內所有的文件系統列出來:
[root@jiangzhi dev]# df
文件系統 1K-塊 已用 可用 已用% 掛載點
devtmpfs 485956 0 485956 0% /dev
tmpfs 497844 0 497844 0% /dev/shm
tmpfs 497844 7716 490128 2% /run
tmpfs 497844 0 497844 0% /sys/fs/cgroup
/dev/mapper/centos-root 49254916 3445324 45809592 7% /
/dev/sda1 1038336 203480 834856 20% /boot
tmpfs 99572 0 99572 0% /run/user/0
在 Linux 中如果 df 沒有加任何選項,那么默認會將系統內所有的 (不含特殊內存內的文件系統與 swap) 都以 1 Kbytes 的容量來列出來!
實例2
將容量結果以易讀的容量格式顯示出來:
[root@jiangzhi dev]# df -h
文件系統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掛載點
devtmpfs 475M 0 475M 0% /dev
tmpfs 487M 0 487M 0% /dev/shm
tmpfs 487M 7.6M 479M 2% /run
tmpfs 487M 0 487M 0% /sys/fs/cgroup
/dev/mapper/centos-root 47G 3.3G 44G 7% /
/dev/sda1 1014M 199M 816M 20% /boot
tmpfs 98M 0 98M 0% /run/user/0
實例3
將系統內的所有特殊文件格式及名稱都列出來:
[root@jiangzhi dev]# df -aT
文件系統 類型 1K-塊 已用 可用 已用% 掛載點
sysfs sysfs 0 0 0 - /sys
proc proc 0 0 0 - /proc
devtmpfs devtmpfs 485956 0 485956 0% /dev
securityfs securityfs 0 0 0 - /sys/kernel/security
tmpfs tmpfs 497844 0 497844 0% /dev/shm
devpts devpts 0 0 0 - /dev/pts
tmpfs tmpfs 497844 7684 490160 2% /run
tmpfs tmpfs 497844 0 497844 0% /sys/fs/cgroup
cgroup cgroup 0 0 0 - /sys/fs/cgroup/systemd
pstore pstore 0 0 0 - /sys/fs/pstore
cgroup cgroup 0 0 0 - /sys/fs/cgroup/memory
cgroup cgroup 0 0 0 - /sys/fs/cgroup/net_cls,net_pr
......后續省略
實例4
將 /etc 下的可用的磁盤容量以易讀的容量格式顯示
文件系統 容量 已用 可用 已用% 掛載點
/dev/mapper/centos-root 47G 3.3G 44G 7% /
知識拓展:lsblk命令——查看本機的磁盤
1.2 du
Linux du 命令也是查看使用空間的,但是與 df 命令不同的是 Linux du 命令是對文件和目錄磁盤使用的空間的查看,還是和df命令有一些區別的,這里介紹 Linux du 命令。
語法格式:
du [-ahskm] 文件或目錄名稱
相關參數 | 參數說明 |
---|---|
-a | 列出所有的文件與目錄容量,因為默認僅統計目錄底下的文件量而已 |
-h | 以人們較易讀的容量格式 (G/M) 顯示 |
-s | 列出總量而已,而不列出每個各別的目錄占用容量 |
-S | 不包括子目錄下的總計,與 -s 有點差別 |
-k | 以 KBytes 列出容量顯示 |
-m | 以 MBytes 列出容量顯示 |
… |
實例1
只列出當前目錄下的所有文件夾容量(包括隱藏文件夾):
[root@jiangzhi ~]# du
0 ./jz/juhuachan <==每個目錄都會列出來
4 ./jz
8 ./test
0 ./sdc1-mnt
4 ./.ssh <==包括隱藏文件的目錄
0 ./.pki/nssdb
0 ./.pki
104 . <==這個目錄(.)所占用的總量
直接輸入 du 沒有加任何選項時,則 du 會分析當前所在目錄里的子目錄所占用的硬盤空間。
實例2
將文件的容量也列出來:
[root@jiangzhi jz]# du -a
4 ./1.txt
0 ./index
0 ./index3to2
0 ./juhuachan
0 ./juhuachanruanlianjie
4 .
實例3
檢查根目錄底下每個目錄所占用的容量:
[root@www ~]# du -sm /*
7 /bin
6 /boot
.....中間省略....
0 /proc
.....中間省略....
1 /tmp
3859 /usr <==系統初期最大就是他了啦!
77 /var
與 df 不一樣的是,du 這個命令其實會直接到文件系統內去搜尋所有的文件數據。
1.3 fdisk
fdisk 是 Linux 的磁盤分區表操作工具。
語法格式:
fdisk [-l] 裝置名稱
相關參數 | 參數說明 |
---|---|
-l | 輸出后面接的裝置所有的分區內容。若僅有 fdisk -l 時, 則系統將會把整個系統內能夠搜尋到的裝置的分區均列出來 |
實例1
列出所有分區信息:
[root@jiangzhi tmp]# fdisk -l
磁盤 /dev/sda:51.5 GB, 51539607552 字節,100663296 個扇區
Units = 扇區 of 1 * 512 = 512 bytes
扇區大小(邏輯/物理):512 字節 / 512 字節
I/O 大小(最小/最佳):512 字節 / 512 字節
磁盤標簽類型:dos
磁盤標識符:0x000c8cdf
設備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a1 * 2048 2099199 1048576 83 Linux
/dev/sda2 2099200 100663295 49282048 8e Linux LVM
實例2
找出系統中的根目錄所在磁盤,並查閱該硬盤內的相關信息:
[root@www ~]# df / <==注意:重點在找出磁盤文件名而已
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
/dev/hdc2 9920624 3823168 5585388 41% /
[root@www ~]# fdisk /dev/hdc <==仔細看,不要加上數字喔!
The number of cylinders for this disk is set to 5005.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that, but this is larger than 1024,
and could in certain setups cause problems with:
1) software that runs at boot time (e.g., old versions of LILO)
2) booting and partitioning software from other OSs
(e.g., DOS FDISK, OS/2 FDISK)
Command (m for help): <==等待你的輸入!
輸入m后,就會看到底下這些命令介紹:
Command (m for help): m <== 輸入 m 后,就會看到底下這些命令介紹
Command action
a toggle a bootable flag
b edit bsd disklabel
c toggle the dos compatibility flag
d delete a partition <==刪除一個partition
l list known partition types
m print this menu
n add a new partition <==新增一個partition
o create a new empty DOS partition table
p print the partition table <==在屏幕上顯示分區表
q quit without saving changes <==不儲存離開fdisk程序
s create a new empty Sun disklabel
t change a partition's system id
u change display/entry units
v verify the partition table
w write table to disk and exit <==將剛剛的動作寫入分割表
x extra functionality (experts only)
離開 fdisk 時按下 q
,那么所有的動作都不會生效!相反的, 按下w
就是動作生效的意思。
命令(輸入 m 獲取幫助):p <== 這里可以輸出目前磁盤的狀態
磁盤 /dev/sdb:107.4 GB, 107374182400 字節,209715200 個扇區
Units = 扇區 of 1 * 512 = 512 bytes
扇區大小(邏輯/物理):512 字節 / 512 字節
I/O 大小(最小/最佳):512 字節 / 512 字節
磁盤標簽類型:dos
磁盤標識符:0x3adb1b3b
設備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2048 134219775 67108864 83 Linux
/dev/sdb2 134219776 209715199 37747712 83 Linux
# 裝置文件名 啟動區否 開始磁柱 結束磁柱 1K大小容量 磁盤分區槽內的系統
想要不儲存離開嗎?按下 q 就對了!不要隨便按 w 啊!
使用 p
可以列出目前這顆磁盤的分割表信息,這個信息的上半部在顯示整體磁盤的狀態。
1.4 磁盤格式化
磁盤分割完畢后自然就是要進行文件系統的格式化,格式化的命令非常的簡單,使用 mkfs
命令。
語法格式:
mkfs [-t 文件系統格式] 裝置文件名
相關參數 | 參數說明 |
---|---|
-t | 可以接文件系統格式,例如 ext3, ext2, vfat 等(系統有支持才會生效) |
實例1
查看mkfs支持的文件格式:
[root@jiangzhi ~]# mkfs
mkfs mkfs.cramfs mkfs.ext3 mkfs.minix
mkfs.btrfs mkfs.ext2 mkfs.ext4 mkfs.xfs
按下兩個[tab],會發現 mkfs 支持的文件格式如上所示。
實例2:
將分區 /dev/hdc6(可指定你自己的分區) 格式化為 ext3 文件系統:
[root@www ~]# mkfs -t ext3 /dev/hdc6
mke2fs 1.39 (29-May-2006)
Filesystem label= <==這里指的是分割槽的名稱(label)
OS type: Linux
Block size=4096 (log=2) <==block 的大小配置為 4K
Fragment size=4096 (log=2)
251392 inodes, 502023 blocks <==由此配置決定的inode/block數量
25101 blocks (5.00%) reserved for the super user
First data block=0
Maximum filesystem blocks=515899392
16 block groups
32768 blocks per group, 32768 fragments per group
15712 inodes per group
Superblock backups stored on blocks:
32768, 98304, 163840, 229376, 294912
Writing inode tables: done
Creating journal (8192 blocks): done <==有日志記錄
Writing superblocks and filesystem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one
This filesystem will be automatically checked every 34 mounts or
180 days, whichever comes first. Use tune2fs -c or -i to override.
# 這樣就創建起來我們所需要的 Ext3 文件系統了!簡單明了!
上述命令方式也可以寫成:mkfs.ext3 /dev/hdc6
1.5 磁盤檢驗
fsck(file system check)用來檢查和維護不一致的文件系統。
若系統掉電或磁盤發生問題,可利用fsck命令對文件系統進行檢查。
語法格式:
fsck [-t 文件系統] [-ACay] 裝置名稱
相關參數 | 參數說明 |
---|---|
-t | 給定檔案系統的型式,若在 /etc/fstab 中已有定義或 kernel 本身已支援的則不需加上此參數 |
-A | 對/etc/fstab 中所有列出來的 分區(partition)做檢查 |
-C | 顯示完整的檢查進度 |
-a | 如果檢查有錯則自動修復 |
-y | 選項指定檢測每個文件是自動輸入yes,在不確定那些是不正常的時候,可以執行 # fsck -y 全部檢查修復 |
… |
實例1
查看系統有多少文件系統支持的fsck命令:
[root@jiangzhi ~]# fsck
fsck fsck.cramfs fsck.ext3 fsck.minix
fsck.btrfs fsck.ext2 fsck.ext4 fsck.xfs
實例2
強制檢測 /dev/hdc6 分區:
[root@www ~]# fsck -C -f -t ext3 /dev/hdc6
fsck 1.39 (29-May-2006)
e2fsck 1.39 (29-May-2006)
Pass 1: Checking inodes, blocks, and sizes
Pass 2: Checking directory structure
Pass 3: Checking directory connectivity
Pass 4: Checking reference counts
Pass 5: Checking group summary information
vbird_logical: 11/251968 files (9.1% non-contiguous), 36926/1004046 blocks
如果沒有加上 -f 的選項,則由於這個文件系統不曾出現問題,檢查的經過非常快速!若加上 -f 強制檢查,才會一項一項的顯示過程。
1.6 磁盤掛載與卸載
Linux 的磁盤掛載使用 mount
命令,卸載使用 umount
命令。
磁盤掛載語法格式:
mount ... 裝置文件名 掛載點
實例
用默認的方式,將剛剛創建的 /dev/hdc6 掛載到 /mnt/hdc6 上面:
[root@www ~]# mkdir /mnt/hdc6
[root@www ~]# mount /dev/hdc6 /mnt/hdc6
[root@www ~]# df
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
.....中間省略.....
/dev/hdc6 1976312 42072 1833836 3% /mnt/hdc6
磁盤卸載命令 umount 語法:
umount [-fn] 裝置文件名或掛載點
相關參數 | 參數說明 |
---|---|
-f | 強制卸除!可用在類似網絡文件系統 (NFS) 無法讀取到的情況下 |
-n | 不升級 /etc/mtab 情況下卸除 |
卸載 /dev/hdc6:
[root@www ~]# umount /dev/hdc6
二、掛載磁盤步驟總結
1、關機
2、添加硬盤
3、創建分區
fdisk /dev/sdb
或
gdisk /dev/sdb
4、格式化文件系統
mkfs.xfs /dev/sdb1
5、掛載
mount /dev/sdb1 /m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