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數據大白於天下:GCC插件實現代碼分析和安全審計


摘要: 如何利用GCC的插件功能,輔助安全分析人員實現對程序的安全審計、漏洞檢測、安全加固等自動化處理能力,提升分析效率和精准度。

本文分享自華為雲社區《利用GCC插件實現代碼分析和安全審計》,作者:安全技術猿 。

GCC 4.5.0開始引入的一項插件功能,允許用戶通過插件來干預GCC的編譯過程,獲取到GCC編譯過程中的各種數據,甚至可以修改編譯過程中生成的中間數據,從而達到修改最終生成的二進制文件行為的目的(注:特別需要注意的是GCC-Plugin的API是會隨版本變化的)。此特性從程序員的角度來看,就相當於把原來GCC的黑盒編譯過程一下子打開了,GCC編譯的過程數據可以“大白於天下”,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個夠。

下圖為GCC編譯架構

GCC編譯過程與插件的交互流程

注:圖引自DragonEgg 在"Reimplementing llvm-gcc as a gcc plugin"

開源GCC插件列表

(來自):

基於GCC此插件特性,從安全測試的角度來看,可以用它來干什么呢?

A、 可以把GCC編譯過程的內部數據結構圖形化,方便分析應用程序。

圖形化對象可以是控制流圖、函數調用圖、支配圖、Tree結構、Gimple結構、RTX結構、Pass列表等等。GCC VCG Plugin就是一個實現該功能的GCC插件(參考鏈接信息:)。

下圖是Gimple層次圖:

B、 利用可以修改中間數據的能力,可以不用修改源代碼就能添加新功能的功能,從而實現動態安全分析、安全加固的能力。

在安全測試中為了監控程序執行路徑情況,需要通過動態插裝來實現,常見的插裝工具有Pin、Dynamo,但這些動態插裝會對程序的運行性能產生影響,降低程序運行效率,嚴重的會導致程序不能正常運行。但如果能預先在目標程序中把插裝代碼編譯進去,這樣既兼顧到性能,有兼顧到實現插裝的目的,一般要實現這個目的都是在源代碼層面由開發人員增加插裝代碼,但增加的代碼只是為了測試的目的,在實際發布版本中是不需要的,因此直接在源代碼層面增加插裝代碼就給代碼維護帶來的不便,但如果我們應用GCC編譯器的插件能力,在編譯構建過程中自動添加插裝代碼到最終生成的二進制文件中,這樣只需根據需要重新編譯就能得到不同目的的應用程序而不需要修改任何一行源代碼,既增加插裝代碼的動作對上層是透明的。

基於上述在編譯過程中自動增加插裝代碼,可以實現對測試活動的度量和提升測試效率,比如測試時代碼覆蓋率的統計與度量,基於執行路徑來優化測試用例提升fuzz效率等等功能。

總結:

利用GCC的插件功能,可以利用編譯過程中的內部數據來幫助安全分析人員對程序進行安全分析和安全加固等事情,提升程序分析效率和分析精准度。

可以試試下面的漏掃服務,看看系統是否存在安全風險:>>>漏洞掃描服務

 

點擊關注,第一時間了解華為雲新鮮技術~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