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號的最后一顆衛星成功發射,標志着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完成全球組網部署。整個系統由55顆衛星構成,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它們共同織成一張“天網”,可服務全球。
材料中“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聯系現實生活,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燦若繁星
夜空中的北斗衛星各司其職,共同編織一張天網,服務全球;日光下的湖光山色、鳥語花香一同繪成一幅美好風景畫;大地上的我們,本不應如此嗎?
身處科技高速發展的新時期,世界聯系愈發緊密,然信息的透明度卻愈演愈烈,現代的青少年承擔着更重的生存壓力。在中國的絕大多數地區,統一、機械化的應試化教育與升學制度要求學生們在學習上,唯有摒除自己的個性,不斷為提升分數而努力,才能獲得更好的前途發展。
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培養出的大學生往往都會有一個問題:找不到自己未來的方向、人生的意義。進入高等學府的學生在聽夠了父母老師的“努努力拼三年,上大學就輕松了”之類說辭,每天苦哈哈的擬合應試教育,終於苦盡甘來,卻也充滿了茫然,自己若干年的奮力拼搏除了一份學歷,還有任何作用嗎?自己有能力為社會貢獻哪怕一丁點分量的內容嗎?有些人之后的人生選擇吃喝玩樂,靠着高學歷享受生活,有的人則按部就班,機械地過完了一生。
這種悲劇的本初源自高考前后社會對人們所賦予要求的割裂。高考前,社會對人們的評判過度統一、標准化,抹殺了特色與創新,我認為這反而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反作用力。
羅蘭說過:“每個人都有他隱藏的精華,和任何別人的精華不同,它使人具有自己的氣味。”
社會是一個整體,需要各個方面特長的人才,也許每個人對社會的作用是微弱的,但眾人拾柴火焰高,眾多的微弱積累起來的能量是巨大的。星空之所以璀璨,並非一顆星星耀眼,而是無數顆平凡的小星星,成就了璀璨的銀河。人固然不能十全十美,在應試教育作用下的失敗也不應是我們灰心喪氣的理由。我們總有自己所擅長與熱愛之事物,找到自己的獨特價值,發揮自己所長,享受生活,這才是理想的生活方式。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我個人的影響是微弱的,那么我發光與否都不影響整個的狀態呀?這是歷史上經久不衰的問題了,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始終是一部分人,這完全取決於你的內心了,是否要成為一顆亮閃閃的星星。
————————
楽:跑題了,直接三類,勒令重改。
——————————
夜空中的北斗衛星各司其職,共同編織一張天網,服務全球;日光下的湖光山色、鳥語花香一同繪成一幅美好風景畫;而大地上的我們與社會的關系,不更應該如此嗎?
世間萬物依規律而行,道法自然,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比比皆是、處處存在。而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更是自古至今亘古不變的話題,每個人都依靠着社會,也需要對社會產生貢獻,讓自身獲得成就感,如何才算是對社會有貢獻?
我們先抽象討論整體與部分的聯系。每個部分都充當整體的一個要素,它們有着各自的職能,完成不同的任務,又為着同樣一個目標而努力。它們正因為不同,才各有價值,共同造就了整體的成功。每個部分依賴於整體,卻又促成、統一成了整體。好比生物中的一個細胞,線粒體充當呼吸功能,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吸取能量,核糖體合成人體所必須的蛋白質能量。換做個人與社會也是同樣的道理,每個人發揮自己的價值,社會才會有機統一地發展壯大。然而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常常因為找不到自己的價值而困擾,這該怎么辦呢?
羅蘭說過:“每個人都有他隱藏的精華,和任何別人的精華不同,它使人具有自己的氣味。”社會是一個整體,需要各個方面特長的人才,也許每個人對社會的作用是微弱的,但眾人拾柴火焰高,眾多的微弱積累起來的能量是巨大的。星空之所以璀璨,並非一顆星星耀眼,而是無數顆平凡的小星星,成就了璀璨的銀河。人固然不能十全十美,但我們總有自己所擅長與熱愛之事物,找到自己與眾不同的魅力,發揮自己所長,享受生活,這才是理想的生活方式。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我個人的影響是微弱的,那么我發光與否都不影響整個的狀態呀?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始終是一部分人,這完全取決於你的內心了,是否要成為一顆亮閃閃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