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層習題


1.對於滑動窗口協議,若分組序號采用3比特編號,發送窗口大小為5,則接收窗口最大是

A 2
B 3
C 4
D 5

解析:
發送窗口+接收窗口<=2^n

2.若服務器甲與主機乙建立 TCP 連接時發送的 SYN 段中的序號為 1000,在斷開連接時,
甲發送給乙的 FIN 段中的序號為 5001,則在無任何重傳的情況下,甲向乙已經發送的
應用層數據的字節數為:

A 4002
B 4001
C 4000
D 3999

解析:TCP的序號是指所發送數據的第一個字節的序號。
建立連接的時候,有三次握手,握手過程中,服務器的TCP報文不攜帶數據,但是要消耗一個序號。
數據傳輸階段所用的起始序號應該為1001。
斷開連接時候,甲發送給乙的FIN段中的序號為5001,釋放連接的TCP報文也是不攜帶數據,但是要消耗一個序號
因此,在無任何重傳的情況下,甲向乙發送的應用層數據的字節數應該是 5001-1001=4000。

3.UDP 協議實現分用(demultiplexing) 時所依據的頭部字段是

A 源端口號
B 目的端口號
C 長度
D 校驗和

解析:
分用: 一個 IO 收到的消息被分發給多個用戶.
因此,通過目的端口號來發送給不同的IO

4.下列關於虛電路網絡的敘述中,錯誤的是(B)

A. 可以確保數據分組傳輸順序
B. 需要為每條虛電路預分配帶寬(×)
C. 建立虛電路時需要進行路由選擇
D. 依據虛電路號(VCID)進行數據分組轉發

解析:
虛電路服務需要有建立連接過程,每個分組使用短的虛電路號,屬於同一條虛電路的分組按照同一路由進行轉發,
分組到達終點的順序與發送順序相同,可以保證有序傳輸,不需要為每條虛電路預分配帶寬。

5.下圖描述的協議要素是(C)

Ⅰ. 語法 Ⅱ. 語義 Ⅲ. 時序

A.僅Ⅰ
B.僅Ⅱ
C.僅Ⅲ
D.Ⅰ、Ⅱ和Ⅲ

解析:
協議由語法、語義和時序(又稱同步)三部分組成。
語法規定了通信雙方彼此“如何講”即規定了傳輸數據的格式。
語義規定了通信雙方彼此“講什么”,規定了所要完成的功能,如通信雙方要發出什么控制信息、執行的動作和返回的應答。
時序規定了信息交流的次序。
由圖可知發送方與接收方依次交換信息,體現了協議三要素中的時序要素

6.下圖所示的網絡中,沖突域和廣播域的個數分別是(C)

A. 2, 2
B. 2, 4
C. 4, 2
D. 4, 4

解析:集線器沖突域和廣播域都不能隔離,交換機可以隔離沖突域,無法隔離廣播域,路由器既可以隔離沖突域又可以隔離廣播域。

7.假設主機甲采用停等協議向主機乙發送數據幀,數據幀長與確認幀長均為1000B,數據傳輸速率是10kbps,單項傳播延時是200ms。則甲的最大信道利用率為(D)

A. 80%
B. 66.7%
C. 44.4%
D. 40%

解析:
發送數據幀和確認幀的時間均為 t = 1000*8b/10kbps = 800ms。
發送周期 T = 800ms + 200ms + 800ms + 200ms = 2000ms。
信道利用率 = t/T = 800/2000 = 0.4 = 40%。

8.某校園網有兩個局域網,通過路由器R1、R2和R3互聯后接入 Internet,S1和S2為以太網交換機。局域網采用靜態IP地址配置,路由器部分接口以及各主機的IP地址如下圖所示。

假設NAT轉換表結構為:

請回答下列問題:
(1)為使H2和H3能夠訪問Web服務器(使用默認端口號),需要進行什么配置?
(2)若H2主動訪問Web服務器時,將HTTP請求報文封裝到IP數據報P中發送,則H2發送P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別是什么?經過R3轉發后,P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別是什么?經過R2轉發后,P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別是什么?

答:
(1) Web服務器、H1和H2、H3這兩個子網使用了相同網段(192.168.1.*),且路由器開啟了NAT功能,加上題干給出了NAT表的結構,因此需要配置NAT表。
路由器R2開啟NAT服務,當路由器R2從WAN口收到H2或H3發來的數據時,根據NAT表發送給Web服務器的對應端口。外網IP地址應該為路由器的外端IP地址,內網IP地址應該為Web服務器的地址,Web服務器的默認端口為80,因此內網端口號固定為80,當其他網絡的主機訪問Web服務器時,默認訪問的端口應該也是80,但是訪問的目的IP是路由器的IP地址,因此NAT表中的外部端口最好也統一為80。題目中並未要求對H1進行訪問,因此H1的NAT表項可以不寫。R2的NAT表配置如下:

(2) 由於啟用了NAT服務,H2發送的數據報P的源IP地址應該是H2的內網地址,目的地址應該是R2的外網IP地址,源IP地址是192.168.1.2,目的IP地址是203.10.2.2。
R3轉發后,將數據報P的源IP地址改為R3的外網IP地址,目的IP地址仍然不變,源IP地址是203.10.2.6,目的IP地址是203.10.2.2。
R2轉發后,將數據報P的目的IP地址改為Web服務器的內網地址,源地址仍然不變,源IP地址是203.10.2.6,目的IP地址是192.168.1.2。

9.假設下圖所示網絡中的本地域名服務器只提供遞歸查詢服務,其他域名服務器均只提供迭代查詢服務;局域網內主機訪問 Internet 上各服務器的往返時間(RTT)均為10ms,忽略其他各種時延。若主機H通過超鏈接http://www.abc.com/index.html請求瀏覽純文木Web頁index.html,則從點擊超鏈接開始到瀏覽器接收到 index.html頁面為止,所需的最短時間與最長時間分別是(D)

A. 10ms, 40ms
B. 10ms, 50ms
C. 20ms, 40ms
D. 20ms, 50ms

解析:

最短時間:
本地域名服務器存在域名與IP地址的映射關系,僅僅需要主機向本地域名服務器遞歸查詢一次 10ms,得到超鏈接的IP地址,並且向目的IP地址請求數據並得到數據 10ms,共20ms。
最長時間:
本地域名服務器不存在域名與IP地址的映射關系,需要主機向本地域名服務器遞歸查詢一次 10ms,迭代各級域名服務器3次(根域名服務器,com頂級域名服務器,abc.com域名服務器)從而得到目的IP(www.abc.com)30ms,傳送數據10ms,共50ms。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