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移自新浪博客 2017-04-06 08:31:38
前言
英語也是博大精深。我所見過的西方人民調的英語歌聲,問題還是很多。
英語音節有豐富的強弱對比,實際口型區別巨大,即使是唱歌中。設計音標方案時必須考慮這些差異。
現行vocaloid、utau各種錄音方案,遍地有坑。
概述
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種細分的、適合於CVVC式歌聲采樣標注的音位系統。
配套為輔的是一套不帶特殊符號易於理解和輸入處理的基本拉丁字母表示法,與鬼畜的音標們對應。
再附錄一點英語歌聲庫錄音建議?
吐槽
多有參考vocaloid最新(目前所見問題最少)的一個英語庫cyberdiva。質量很高,流暢,有些問題聽得出嘗試解決( 比如d幾乎靠近舌尖閃音,【d n】已經是瞬間鼻音),但是還有些問題,由於不能改音標系統,以及所用發音字典太坑,所以依然存在,令人悲傷。
發音數據庫把【V】和【@】混起來要死的!美國人民自己都搞一個混起來的AH!在同一開口度下可能可以( 其實一后一中我覺得也不該),但是一旦結合不同上下文的輕重讀,差距很大的好嗎!@是個專用於輕讀音節的,位置會隨着前后輔音位置被拉,而且長度也會被后者被吞到只剩渣的!
名義上【@】就是萬金油弱化元音了,其實還有很多其他弱讀音節。
在形如“-ses, -ted, eC-”的單詞中,會像【i\ ~ I】。與重讀的【I】區分。
最常見單詞如“beautiful”,你想讓它被讀成“biu他ful”還是“biu踢ful”還是“biu特ful”呢(笑
【@r】也是想要與【3r】區分。
l和r是一對好兄弟(對南方部分人民以及日本人民投以和善的眼神)。有@r就有@l,這兩者都是結合性很強的。多數方案里確實分出了dark l,但是在形如“-[bpmdtgk]le”的音節里,這個l前面加不加@就成了問題,在不同 單詞音標庫里都不一樣。
歌聲合成里,定義為需要加上【@】的最慘結局是【@】讀成AH,如vocaloid一樣。
@l是一個整體,在d、t、n后面會有特殊的表現,因為都是舌面音;在g、b等后面,又因為發音位置不同而該 音節弱,實際上在塞音爆開前已經把舌尖頂好了。
@l前面是d、t的話,省略一萬字……你聽說過“lil'(little)”么……這也是個塞音,大概是叫邊濁塞音,讀慢一點跟d直接接@l不一樣的。(但是再快一點導致塞的那一瞬間也被略過了,就真的像了……)
再來說說@n,在d、t后面也會有特別表現。美式英語中,如“hidden, written”等單詞,它會直接變成鼻隔的塞音接【n】,如“lightning, magnet”等輔音直接接n效果類似。
“你以為分出【@n】就是要把【[d|t] @n】 錄成[d|t]n么”。並不是。在前面是鼻音的情況,“mountain, abandon”,它又會被強迫讀出【[d|t] @n】來。
之所以分出來,是因為只要在稍稍讀快或被前后擠壓的情況,如“happening, -tion”等,這個@短到無法愉快 地使用utau的混合功能,幾乎只是一瞬間,按漢語歌聲思路,就像個韻頭一樣,后面的n要長得多!
其實@在其他地方也經常被擠到只剩渣,尤其是后接r l兩兄弟以及m n等通的濁音的時候。此時還需要跟@l的情況分開,因為dark l是帶一點圓唇的,而如“alert, collapse”等並不是dark l。(甚至對比claps)
“論@有多么凶險”
美式英語非重讀的t常會濁化為d甚至舌尖閃音【4】,記作dx。這個dx阻塞時間、放開速度可能比d更快。
但是如上所述,前面是鼻音的時候可能例外。(但是好像有一這么首歌,fireflies,里面的counting也是【4】……隨心所欲?)
鼻化舌尖閃音【4~】,記作nx。如winner,對比winter【再對比inter-前綴【輕讀重讀習慣貌似還不一樣?
某些口音也有可能變成d然后加一個聲門塞音,也許是在這個t屬於前一個音節的時候。
擦音+塞音+擦音的情況中間的塞音多會消失。
某些輔音+h+元音,這個h會變弱甚至也消失,如果后者不重讀的話。
從ii/i分開一種iy。有些文章表示這個句尾的非長音跟短【I】長【i:】都不同。也有是“-Cy”在句尾,唱歌可能稍有強調的考慮。【I】雖然更開但是更后。因為沒有合適的,看到有些歌曲強行用【E】,雖然舌頭前半放下來了但是舌根部位也變寬了,音位不對了。
從eh分開一種ah,也是看到一些文章表示開頭結尾開放的【@】如“about, sofa, data”等口型還會大一些,不過我覺得這種情況uh應該夠?只要不是把uh發得有【U】味的英式口音……
【ju:】【jU】作為整個的元音,這種發音比較常見,如果作為【Cj】【j[u:|U]】很容易【j】過長。
正片
元音
aa【A:】ii【i:】oo【O:】uu【u:】yuu【ju:】
a【{】e【E】i【I】o【Q】u【U】yu【jU】
ai【aI】ei【eI】oi【OI】au【aU】ou【@u】
ar【Ar】er【Er】ir【Ir】or【Or】ur【Ur】
uh【V】uhr【3r】
eh【@】ah【@ ~ V】?
ih【i\ ~ I】iy【i】?
ehr【@r】ehl【@l】ehn【@n】ehm【@m】
輔音
雙寫版表示重讀音節(音節交界處的雙輔音歸前歸后可能有區別?)。除了純塞音外的區別不明顯,不管。
其余與一般拼寫很近似,所以就不注音標了。
b bb p pp m v f
d dd t tt n z s dh th
g gg k kk ng
jh ch zh sh
dx nx r l h y w q(聲門塞音)
tw sw kw skw
br bl pr pl fr fl spr spl
dr tr thr str
gr gl kr kl skr skl
shr
(sm sn sl dw gw)
錄音表
呵·呵·【施工中】【預計完成時間:∞
基礎思想是一樣的,確定元音然后把輔音挨個輪一遍,就能收集齊所有CV、VC了。
然后所有輔音之間的連接就很有趣了。我認為英語歌聲庫是需要每一對[C C](這里C只代表非雙寫、不含復輔音叢的單個輔音)以及最后[C -]的(以及可以順道收集一些[C C-] [V C-])。
也可以做另一種短鏈的,對於單輔音CVCVC,復輔音因為VC都被用過了,每個后面可以都吊一個陌生CC組。
帶問號的為可選。
英式英語美式英語,各可作一些裁剪。
如美式,aa丟掉,跟o是一樣的。如果caught-cot merger那貌似oo都沒了?law總該還在?
如英式,ar er or ehr 都丟掉,uhr ir ur 都不再后接元音,接到輔音r去。dx nx扔掉,等等。
附錄
首先最基本的發音位置要會[蠟燭]
英語歌聲中,就算是美式,卷舌元音不會很卷,一般只在最后很快地往上“抬”一下(ehr uhr除外,卷舌度全程幾乎固定,有卷的風格有不卷的)。其實ai ei oi au ou也是同樣的,按中文視角來看就是“韻尾”短。
中文錄制建議中的【i:】不能太小太尖仍然適用[蠟燭](沒錯cyberdiva的【i:】就是
【u:】【U】也不宜過多圓唇,尤其【U】其實幾乎不圓。
嘶聲不宜過長過強,尤其dd tt d t的。強是真·洋氣味,你懂的,但是,這么強連英語歌聲也不適用。
上面省略的一萬字這里給出一點簡介:
閃音、@l、卷舌元音揉在一起的時候舌頭容易打結。如果舌尖閃音前面是卷舌韻尾,可以不卷舌。
dt-n dt-@l 可以作為超快速轉換甚至幾乎不塞版本,d-n t-n d-@l t-@l 可以作為塞得更緊的版本。
oto上,對於純塞音,V-C的紅線在塞住處,延長區保持空白千萬不要延伸到下一個塞音爆開。類推到C-C,紅線 在這個輔音爆開處,右邊界到下一個輔音准備好。
2021補充:
開始覺得元音可以分“送氣與否”,當成有個h韻頭(類似yu的y韻頭,注意與輔音rl復合的情況),但不是真h那么強。有三個用法:
接ptktS就可以分開送氣與不送氣(真就把ptk的pp tt kk松緊區分去掉?)。
句首的元音就可以帶點送氣的版本,中日同樣可以句首“哈”一下嘛。
最主要英語特色是,被弱化的真輔音h。shithole(x)
當然完整輔音h接的元音送氣不送氣就不分了。在復習god is a girl時發現兩個例子都有,[]all over the world,to those [wh]o are free。
錄音量×2而已(不,VV能×4((
更多參考
各種更完整的ARPAb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