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層的功能
網絡層向上只提供簡單靈活的、無連接的、盡最大努力交付的數據報服務。也就是說,網絡層傳送的分組可能出錯、丟失、重復、失序、超時。這種設計思路的好處:網絡造價大大降低,運行方式靈活。
虛電路、數據報比較
- 數據報網絡提供網絡層無連接服務
- 虛電路網絡提供網絡層連接服務
IPv4地址[1]:146
-
A類:0.0.0.0到127.255.255.255
- 數字0和127不作為主機的IP地址,數字127保留給內部回送函數,而數字0則表示該地址是本地宿主機,不能傳送,但是0和127確實是屬於A類地址
-
B類:128.0.0.0到191.255.255.255
-
C類:192.0.0.0到223.255.255.255
子網划分
原有的IP地址空間利用率很低;兩級IP地址不夠靈活;
子網划分概念:在IP地址中,增加“子網號字段”,使兩級IP地址變成三級IP地址;三級IP地址結構:IP地址 = {<網絡號>,<子網號>,<主機號>}
注意:划分子網只是把IP地址主機號進行划分,不改變IP地址原來的網絡號。因此從一個IP地址本身,無法判斷源主機或目的主機的網絡是否進行了子網划分;
子網掩碼
為了告訴主機或路由器對一個A類、B類、C類地址進行了子網划分,使用子網掩碼;
子網掩碼與IP地址相對應,由一串1跟隨一串0組成。1對應IP地址中的網絡號及子網號,0對應於主機號;
將IP地址和其對應的子網掩碼相逐位相“與”(邏輯AND運算),即可得到相應子網的網絡地址;
例如:某主機IP地址192.168.5.56,子網掩碼255.255.255.0,逐位相“與”后,得出該主機所在子網的網絡號為192.168.5.0。
CIDR
無分類域間路由選擇,無分類域間路由,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
概念:
無分類域間路由選擇,在變長子網掩碼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消除傳統A、B、C類網絡划分,並且可實現超網構造的IP地址划分方法。
無分類兩級編址為:IP:: = {<網絡前綴>,<主機號>}
CIDR使用“斜線記法”,即網絡號所占的比特數。
路由聚合
讓路由選擇協議能夠用一個地址通告眾多網絡,旨在縮小路由器中路由選擇表的規模,以節省內存,並縮短IP對路由選擇表進行分析以找出前往遠程網絡的路徑所需的時間。
IP數據報格式
NAT
網絡地址轉換,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將內部網絡的私有IP地址轉換為公有IP地址,本地地址的內部主機與因特網上主機通信必須進行地址轉換,並且對外隱藏內部網絡的IP地址;
優點:
使用專用網只需要一個全球IP地址就可以與因特網連通,可以大大節省IP地址的消耗。同時,它隱藏了內部網路結構,降低了內部網絡收到攻擊的風險。
專用網絡(本地)ip地址:
- 10.0.0.0 - 10.255.255.255
- 172.16.0.0 - 172.31.255.255
- 192.168.0.0 - 192.168.255.255
ICMP功能和應用
Internet控制報文協議,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作用:描述IP通信實體之間交換的控制信息。控制消息是指網絡通不通、主機是否可達、路由是否可用等網絡本身的消息
ICMP封裝在IP分組中
ICMP應用1 Ping
- 測試兩個主機之間的連通性
ping是應用層直接使用網絡層ICMP的例子,它沒有通過傳輸層的TCP或UDP。
ICMP應用2 tracert/traceroute
ICMP作用:
跟蹤從本站到目的站的路徑(經過的路由器)
如何實現?
前提理論:若路由器發現一個數據包的TTL(生存時間) 減1后為0,該路由器會給該數據包的發送方返回一個錯誤報告的ip數據包。這個ip數據包會泄露這個路由器的ip地址。
所以源主機通過逐步增加TTL的值,最終可以知道從源主機到目的主機經過的所有的路由器。
(補充: 其實得不到所有的路由器ip,因為有的路由器處於安全性的考慮,壓根就不會給源主機錯誤反饋。)
具體步驟:
- 源主機向目的主機發一串非法端口號的IP包
- 源主機設置第i個數據包的TTL(生存時間)為i跳。數據包每經過一個路由器TTL減去1。
- 途中的路由器,將TTL減1后若為0,源主機返回一個超時的錯誤報告。此時源主機可從IP數據包中得到這個主機的IP。
- 下一次,源主機只需要將TTL加1,即可得到下一路由器的IP。
ARP
地址解析協議
在鏈路層傳送數據幀,必須使用硬件地址。ARP協議實現從IP地址到MAC地址的映射;
工作原理:
DHCP
動態主機配置協議,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功能:由服務器控制一段IP地址范圍,客戶機登錄服務器時就可以自動獲得服務器分配的IP地址和子網掩碼;
VPN
虛擬專用網絡,Virtual Private Network
在公用網絡上建立專用網絡,進行加密通訊。在企業網絡中有廣泛應用。VPN網關通過對數據包的加密和數據包目標地址的轉換實現遠程訪問。降低用戶費用,提供更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路由器
路由器的組成和功能
路由器是一種具有多個輸入/輸出端口的專用計算機,其任務是連接不同的網絡,並完成路由轉發。在多個邏輯網絡互聯時,必須使用路由器。
路由器主要完成兩個功能:
-
路由選擇
從相鄰路由器得到整個網絡拓撲變化情況,動態選擇路由;
-
分組轉發(存儲轉發)
路由器根據轉發表將用戶的IP數據報從合適的端口轉發出去;
靜態路由與動態路由
直接交付和間接交付
當源主機向目的主機發送數據報時[1]:194:
- 如果源主機和目的主機在同一個網絡上,那么直接交付而無須通過路由器;
- 如果源主機和目的主機不在同一個網絡上,那么路由器按照轉發表指出的路由將數據報轉發給下一個路由器,稱為間接交付。
路由表
概念:路由表根據路由選擇算法得出,主要用於路由選擇;
標准的路由表有4個項目:
- 目的網絡IP地址
- 子網掩碼
- 下一跳IP地址
- 接口
多種路由表例子
- 目的網絡 - 子網掩碼 - 下一跳 - 接口
-
目的網絡 - 子網掩碼 - 下一跳
-
目的網絡 - 跳數 - 下一跳路由(RIP路由表)
路由協議
自治系統
自治系統(AS),自治系統內部的路由選擇稱為域內路由選擇,自治系統之間的路由選擇稱為域間路由選擇。
內部網關協議(IGP):
RIP
路由信息協議,(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應用層協議,傳遞協議UDP
路由表項:<目的網絡,距離,下一跳路由器地址>
RIP缺點:壞消息傳的慢;
RIP是基於距離向量的路由選擇協議
- 僅和相鄰路由器交換信息;
- 路由器交換的信息是當前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的路由表;
- 按固定的時間間隔交換路由信息,如每隔30秒;
OSPF
開放式最短路徑優先,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網絡層協議,傳遞協議IP
開放: 表明協議不受某一家廠商控制,而是公開發表的;最短路徑優先:用 Dijkstra 的最短路徑找出最短路徑
OSPF采用分層划分區域的方法
- 使交換信息的種類增多了,同時使OSPF更加復雜了
- 使每個區域內路由通信量減少,使OSPF能用於更大的自治系統
外部網關協議:EGP
BGP
邊界網關協議,不同自治系統的路由器之間交換路由信息的協議;路徑-向量
應用層協議,傳遞協議TCP
BGP,只是尋找一條較好、可達的路由,並非要最佳的路由。
若BGP的選擇題,出現了最短、最佳的選項;該選項一般都是錯誤選項
RIP、OSPF、BGP對比
RIP的路由器不知道全網的拓撲結構;OSPF的路由器知道自己所在區域的拓撲結構;
參考資料:
[1]. 王道計算機網路.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