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各部分組成及選購指南
2021年8月25日星期三 第一次更新
CPU
中央處理器,是一台電腦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可謂是整個電腦的核心所在。數據寫入,導出,編輯,刪除等,都和CPU有密切的關系。假如一台電腦沒有了CPU,頂多是塊磚。目前電腦CPU主要有Intel和AMD兩家,除此之外蘋果電腦新款都會采用節能且安靜的M1處理器,還有一些特殊型號的電腦會采用手機的高通驍龍處理器。
Intel系列的處理器更加穩定,但是售價較貴,而且性能相比AMD較弱。AMD則與之相反,性能強,物美價廉,唯獨可能對破解軟件支持不夠好。推薦選擇新款AMD銳龍處理器,至於比較老的電腦,Intel表現明顯更好。
下面以Intel和AMD的兩款CPU型號為例,分析一下這些型號都具有着什么意義。
Intel Core i3 10110U
AMD Ryzen R5 4650U
Intel和AMD都是廠商名,Core和Ryzen分別是相對應的系列,i和R后面是級別,理論上越大性能越強。10和4都代表代數,越高代性能越強,其后的數字在代數相同的情況下越大性能越強。最后的后綴表示CPU的性能取向(沒有即為常規版)。台式機常見的有K(性能強,可以在BIOS中設置超頻)、X(性能強)S(低功耗)、T(功耗更低)。不推薦購買低功耗版,因為台式機都是連接電源使用,降低功耗意義不大。筆記本常見的有U(低電壓,低功耗)、H(標准電壓,性能強)、M(低功耗,但是相對U較高)。H主要用在游戲本和輕薄本中的“性能小鋼炮”上,U主要用於商務輕薄本,M已經不常見了,一般不會選擇。外星人、微星之類的廠商還會在筆記本上采用台式機CPU,這會大幅度增強游戲本的性能。
Intel系列中賽揚、凌動只建議用於工控和軟路由,奔騰系列可以用在一些極其低端的上網本,家用最好是酷睿系列,如果需要強大性能,可以嘗試至強系列。
AMD系列目前只推薦2代以后的銳龍,親測4GB內存加固態硬盤的2代速龍根本打不開網頁,而2GB內存加機械硬盤的一代i3卻仍然堅挺。老電腦必須要Intel,否則優化效果不會很好。
台式機CPU無論是散片還是盒裝都無關緊要了,因為CPU是無法山寨的,而且一般也用不壞。
最后良心提示,輕度使用用戶(從瀏覽網頁到輕微網游)的體驗關鍵並不在於CPU,四代i3和十一代i7不會相差太多的,所以如果沒有剪輯、渲染或者重度游戲、深度學習、編程之類的需求,CPU選擇i5、R5甚至是i3就完全夠用了,剩下來的經費可以去升級內存、硬盤,這才是影響體驗的關鍵。
CPU實戰
前面我們已經簡要說過了選購CPU的一些關鍵,這里進行一些實際上的分析。
1. AMD VS Intel
很多人在推薦電腦的時候都會無腦“AMD YES!”或者“牙膏廠YYDS!”,但是這是不理性的行為,因為Intel和AMD的CPU各有自己的優劣勢,需要視情況而定。
a) 同樣定位的CPU,差價不到400,優先考慮Intel。因為Intel在很多方面的優勢還是AMD無法比擬的,就比如對Windows系統的完美適配、支持破解軟件的良好環境、針對PS、AE、PR等軟件做出的專門優化以及11代酷睿的超級核顯,這都是Intel的優點。Intel一般都比AMD穩定。所以,在差價不大,性能相差無幾的時候,Intel>AMD。但是如果差價比較大(就比如Thinkpad T系列Intel版和AMD版差價3000元),還是建議選購AMD。畢竟...價格才是王道。AMD性能也很強,根本不輸Intel。
b) 散熱好,優先考慮Intel。因為Intel在性能完全釋放的時候,是要優於AMD的。
c) 筆記本需要特殊功能,選Intel。有些電腦廠商收了牙膏廠的錢,所以雷電接口、低端獨顯、高分辨率屏幕之類都只給Intel版本。
d) 需要低功耗、續航,優先考慮AMD。因為Intel性能主要是通過高功耗和良好散熱才能體現出來,這就是為什么筆記本上銳龍已經占據了一大部分市場,但是台式機市場還是Intel居多。
2. 3? 5? 7? 9?
這里寫一下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個裝機店的套路:【你的需求是輕度辦公、上網和輕度游戲。面前有四台機器:賽揚+2GB內存、i3+4GB內存、i5+8GB內存、i7+16GB內存(這里的賽揚、i3、i5、i7都是十代的)。你試了試第一台,發現卡到懷疑人生,果斷下一台,可以上網、輕度瀏覽。又試一試下一台,比前一台更流暢,到最后一台你直接震驚了,果斷花了最多的錢買了i7。其實,賽揚甚至i3就可以滿足你的需求,關鍵在於內存,是內存決定了你的體驗。】
我覺得,如果是固態硬盤和機械硬盤,可能體現的更加明顯。賽揚、奔騰、凌動那是真的只能上網...能不要就別要。
a) R5、i5就已經能滿足普遍的游戲需求,主要是看顯卡。
b) 輕度辦公、上網、輕度游戲甚至是一些簡單的渲染之類,i3足矣。
c) 設計繪圖、圖形圖像、渲染,考慮i7和R7。如果對性能有極致的追求,i9或R9。
3. K? H? F? U?
這個和上一個問題差不多,游戲或者性能需要X、K、H的后綴(台式機CPU帶F的后綴需要注意,一定要配合獨立顯卡使用,因為F表示無核顯。價格可以更低),日常使用台式機不要后綴就行(低功耗用不上),筆記本一般是M(或者沒有),要求輕薄和續航就上U。
內存
內存,是對電腦性能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部件之一,具有很快的讀寫速度,是電腦在運行程序時暫時存放數據的地方。所以內存的容量決定了你能夠同時運行程序的數量。CPU只是決定電腦運算的速度,但是內存才真正決定了電腦運行的速度。
Hynix DDR3 1600 8G
目前內存從DDR1到DDR4一共有四代,代數越高性能越好,但是也需要硬件的支持,“1600”是內存的頻率,頻率越大性能越強,耗電量越大,發熱越多。最后的“8G”是容量,容量越大越好,且為影響使用體驗的關鍵。
內存建議選購大廠商如金士頓、三星、海力士、威剛等牌子,或者OEM廠商例如聯想、戴爾。台式機,一般用普條就可以了,容量大就行,最好能組雙通道,RGB燈條和那些為游戲而高端定制的內存條就比較浪費。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游戲對於內存的需求並不在於容量而在於頻率,還有的設計軟件、工業軟件需要ECC(自動糾錯內存)。
32位系統最大能識別不到4GB內存,而64位可以支持最大512GB內存,新電腦一定要使用64位系統(除非你只有不到4GB內存)。所以,如果內存小於4GB,推薦使用32位系統,會更加流暢。如果內存大於等於4GB,推薦使用64位系統,能夠極大程度提升使用體驗。
如果電腦有兩個內存插槽,建議搭建雙通道,能夠讓性能更上一層樓。兩個4GB內存會勝過8GB內存的。因為內存的運作機制就像電梯,一個能裝100人的電梯同時間內人流量肯定不如兩個能裝50人的電梯。但是內存條數量一多,也更有可能產生未知的錯誤。
16GB內存完全足夠游戲需求(但一些網游可能需要高頻率內存),日常辦公8GB起步,視頻剪輯渲染、圖像處理等不僅需要強勁的CPU性能,還需要大內存,建議雙通道32GB。
在購買內存時,建議購買全新的,二手也可以買,但一定要確保銷量夠大能退貨,以防出現質量問題。內存很難用壞,而且平時使用品牌和品牌之間差別很小,二手內存一定程度上能夠節省預算。
內存實戰
內存選購實戰篇並不是教大家怎么看內存條的參數之類(前面的一篇已經說的很明白了),而是告訴大家在購買的時候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內存、多大的內存容量、頻率之類。
首先,內存是影響電腦使用體驗的及其關鍵因素之一。電腦想要好用首先是CPU不能太落后於時代,然后就是內存,之后是硬盤,最后是軟件優化之類。
在剛剛買電腦的時候,我們選擇內存首先要考慮能否滿足自己的需求。現在市面上幾乎沒有4GB內存的整機了,即使是自己組裝也不推薦只要4GB,主流是8GB,從上網辦公到游戲影音和輕度設計渲染都能基本滿足,雖然使用內存占用率大的軟件會讓8GB捉襟見肘,但是8GB已經可以基本滿足日常使用。
如果想暢快地使用電腦,還是推薦已經漸漸成為標配的16GB內存,這幾乎就能滿足普通用戶的所有需求了。除非要用到內存占用相當大的軟件例如PS、PR、AE,那時候我們再考慮32GB乃至更多。
如果主板支持的話,最好是組成雙通道,這樣能讓性能有一個很大的提升。因為內存運行的原理就像電梯,兩個能裝80人的電梯同時上下,會比一個能裝160人的電梯獨自運送效率更高。
顯卡
顯卡也是電腦重要的一部分,分為集成顯卡、核芯顯卡和獨立顯卡。集成顯卡就是集成在主板上的顯卡,現在已經很少見了,所以不進行過多贅述。核芯顯卡是集成在CPU里的顯卡,性能較弱,而且會將內存的一部分占用充當內存,4GB以下內存體現不出核芯顯卡的優勢,但在大內存的輕薄本上,能耗低且具有一定圖形計算能力的核芯顯卡能讓整台機器性能都大幅度提升。獨立顯卡是一塊獨立於電腦的硬件,主體部分是GPU,就像電腦中的CPU一樣,具有強大的運算能力,只不過是專門針對圖形的運算能力。通常我們說的顯卡,就是指獨立顯卡。核芯顯卡由於集成在CPU中,占用空間很小,而且一般發熱量也很小,只搭載了核芯顯卡的筆記本續航能力會很強。一般AMD處理器的核顯性能會強於Intel,但是Intel銳炬XE系列的核芯顯卡性能能更接近入門級獨顯,提供更強的運算能力還沒有增加電腦的負擔,會搭載在11代酷睿處理器上。
獨立顯卡需要額外的接口,機器的發熱量和能耗會劇增,而筆記本的重量問題則更讓人頭疼。但是獨立顯卡的性能值得你多付出一點錢、電還有力氣。輕薄本有些會搭載MX150、MX250之類的超超超入門級顯卡,性能弱,如果是不太注重顯卡性能的輕薄本、商務本,還是選購無獨顯版本比較好。(值得一提的是,很多AMD處理器的筆記本都不會搭載MX系列入門顯卡)
目前最常見的獨顯就是GeForce游戲顯卡,我們以一款備受好評的獨顯為例:
Nvidia Geforce RTX 3050Ti 4GB
首先Nvidia是制造廠商,目前市面上的顯卡只有Nvidia和AMD兩家,AMD的顯卡又很少見,獨立顯卡基本都是這兩家生產的,由他們直接出售到市場上的叫公版顯卡,穩定性高,性能較強,但是售價較高昂。還有一些顯卡會被送到影馳、七彩虹、華碩等顯卡廠商那里,被稱為非公版顯卡。Geforce是系列名,MX是為了筆記本而設計的低端顯卡,Geforce是性能強的游戲顯卡,Quadro是專門用於渲染和圖形處理的工業顯卡。除非需要用到特殊的設計軟件,否則不要選購Quadro顯卡,因為它售價又高游戲性能又弱。系列名后面是二級系列名,在Geforce系列里,GT代表入門級,GTX就是比較常用的游戲顯卡,RTX則代表比GTX性能更上一層樓的顯卡。“30”這個數字象征着顯卡發布的先后順序,“50”這里數字越大性能越強。其后如果有Ti的后綴,性能就會更強,和沒有后綴名會相差很多。但是如果有Max-Q的后綴,性能反而會更弱,但是能耗會更低(既然已經是獨立顯卡了,為什么要降低能耗呢?)。最后的4GB是顯存容量,理論上越大越好,但是沒有顯卡運算能力重要。細區分的話,顯存還分為海力士、鎂光和三星等品牌,如果只是游戲和渲染用途,現存品牌影響不大。但是某些特殊行業就需要三星的高品質顯存。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並不一定越新型號的顯卡性能越強,但是越新型號的顯卡會比老型號同性能顯卡能耗更低。舉個例子,一直到現在,RTX 3050還是沒能超越GTX 1080Ti。
顯卡實戰
我們選擇顯卡,需要按照自己的需求,過剩了太浪費預算,性能不夠還非常的礙事。下面將對顯卡的需求分一下層次。
a) 僅僅是需要電腦正常運行,沒有別的需求。這個時候獨立顯卡的作用就沒有那么的明顯了,核顯完全可以滿足你的需求。至於核顯的性能,Intel UHD比不過AMD的Vega,但是Iris銳炬顯卡性能卻更強(僅僅存在於11代處理器)。
b) 想要電腦的解碼能力更強,而且特效更加流暢。這個時候,獨立顯卡已經能夠體現出它的作用了,MX后接三位數字的入門級獨立顯卡,功耗極低,還具有入門的性能,絕對是很好的選擇。
c) 喜愛DNF、LOL以及比較大型的網游。這時候入門級獨顯可能無法滿足你的需求了,但是入門級游戲顯卡可以。例如3050Ti、1050、1650、970之類。
d) 喜歡steam等平台上的單機大型游戲,入門級游戲獨顯和甜品獨顯足矣。最負盛名的應該就是2060了。
e) 游戲發燒友,想要體驗光追技術和DLSS技術,GTX顯卡已經不能讓人感到滿足了,那就果斷上RTX。例如3060、3070。
f) 一般的繪圖、渲染需求,游戲顯卡既能節省預算,又能提供很強的性能。例如1080。
g) 非常專業的繪圖、渲染需求,而且預算充沛,那么Quadro專業顯卡更適合你。例如P620。
無論什么時候,台式機顯卡都比筆記本顯卡性能強很多,畢竟不用糾結散熱和空間甚至是功耗,選購電腦時也要注意這一點,根據自己的需求決定是筆記本還是台式機。
硬盤


SSD固態硬盤 |
HDD機械硬盤 |
價格高昂(平均1GB1元) |
價格低(平均6、7GB1元) |
讀寫速度超快但是在緩存寫滿后速度會很慢,壽命長,很少出故障,穩定 |
讀寫速度慢但是不會掉速,壽命5年左右,會出現壞道,隔幾年需要更換新硬盤 |
數據刪除后不可找回 |
數據刪除后可以恢復,且成功幾率大 |
突然斷電會導致數據丟失,甚至芯片壽命縮減 |
震動、摔落、磁干擾都會導致數據不穩定 |
重量輕,類型豐富,幾乎只要是電腦都能安裝某種類型的固態硬盤 |
比較重,只支持SATA接口和已經過時的IDE接口,分為2.5英寸和需要獨立供電的3.5英寸 |
固態硬盤推薦選擇m.2接口的,最好能夠支持NVME協議,這樣讀寫速度會超快。SATA接口的固態硬盤一定要買大牌子的,否則可能會出現質量問題。無論什么時候,我都推薦你用固態硬盤安裝系統,因為機械硬盤實在是太慢了。但如果是WindowsXP系統或者一些Linux系統,就要采用機械硬盤,因為他們的文件管理和讀寫方式很傷固態硬盤。如果需要大容量和數據可以恢復的特性,應該在固態硬盤裝系統的基礎上加裝機械硬盤裝文件。固態硬盤可以留下20GB左右未分配空間(為了讓固態硬盤能夠進行自我修復等優化操作,這樣固態硬盤的性能就會更加出色)還有!固態硬盤按照閃存芯片還可以分為SLC,MLC,TLC,QLC(價格依次降低,性能和壽命也依次降低)。通常比較推薦TLC固態硬盤。
機械硬盤是比較傳統的類型,利用碟片的轉動來讀寫數據,所以速度較慢,而且會發出較大的聲響。讀寫時間太久或者強度太高,就會使碟片上出現磨損。我們叫它“壞道”。壞道屬於物理損傷,是不可以恢復的,但是可以預見:某些文件突然很難打開,系統經常崩潰,突然藍屏等等。即使你用的很小心,機械硬盤也頂多能撐4、5年,所以要及時更換。
固態硬盤則與機械硬盤大相徑庭。固態硬盤內部結構很簡單,而機械硬盤卻精密復雜得很。這是因為:機械硬盤內部有碟片、讀寫器、各種線路等等,但是固態硬盤的主要部分是閃存顆粒。所以,機械硬盤會很笨重,難以攜帶。但是固態硬盤卻能做到便攜。固態硬盤壽命相當長,往往可以用到電腦壞掉之后。我們平時使用,應當注意保護機器,不要突然斷電。
硬盤實戰
對於電腦整體性能來講,硬盤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我們想要享受到Windows系統下最好的性能,固態硬盤幾乎是必須的,因為固態硬盤讀寫速度快,不會產生壞道,聲音小發熱小,體積一般也很小,這都是機械硬盤所沒有的作為系統盤的條件。但是有些時候,未必固態硬盤就是最優解。
a) 正如我前面所說,XP系統的單通道讀寫會嚴重損耗固態硬盤的壽命,但是對於機械硬盤單通道讀寫反而能獲取更快的速度,所以XP系統更適合機械硬盤。Linux等一些特殊的宏內核系統對於文件的管理方式很特殊,也更適合機械硬盤。當然,一般來講,無論是macOS還是Windows(XP以后采用四通道讀寫的版本)都更加適宜用固態硬盤。
b)如果你非常注重數據的安全問題,最好是入手企業級機械硬盤,因為機械硬盤的文件不會莫名其妙消失(固態硬盤太久不通電是會丟失文件的),而且數據是可以恢復的(固態硬盤就做不到)。而且機械硬盤價格實惠,容量大,速度也沒有想象中那么慢。
c) 這時候我們就能想到一個萬全的方案——一塊固態做系統盤,一塊機械存文件。注意軟件最好存在固態硬盤里,要不然讀取速度會很慢,假如是比較大的游戲...你就能看到最壯觀的奇景。
d) 買硬盤不要買二手的,一定要在大牌子的官方店里買,不要圖便宜,否則數據可能處在很危險的境地。硬盤有價,數據無價。據說現在有一些劣質的SATA固態硬盤,也要小心套路。
顯示器
顯示器對於電腦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為日常使用中我們所有操作都是在顯示器上呈現出來的。顯示器目前主要有TN面板、IPS面板和OLED面板,同時還有刷新率、分辨率之分。
TN面板即我們常說的液晶屏,用手按一下會塌陷,用久了還會變紫。TN面板看起來累眼睛,還不耐用,所以不推薦(這種面板在筆記本上只有老型號才會有了,台式機的顯示器還是有液晶屏款的)。IPS更加堅硬,耐用護眼,通常都是使用IPS屏幕。OLED主要用在手機上,在電腦上也有,顯示色彩非常好,但是用久了會燒屏(就比如用Excel用久了,屏幕上會出現表格的痕跡),如果經費少,還是選IPS的比較好。
分辨率目前主要有HD、FHD、QHD、UHD以及它們的分支。HD就是1280 * 720的分辨率,FHD是1920 * 1080,QHD即2K,2560 * 1440,UHD即4K,3840 * 2160。HD級別的分辨率已經落后於時代了,至少是FHD的全高清屏幕,QHD在筆記本上體驗很好,UHD則更加適合顯示器,屏幕面積更大顯示內容更多更清晰。
刷新率是畫面刷新的頻率,越高看起來就越流暢,不會有撕裂、拖影。如果有游戲需求,刷新率一定要高。還有色域,色域越高顯示色彩種類越多越鮮艷,如果有設計和圖像處理需求,可以考慮高色域。但是高分辨率高刷新率高色域都是有代價的,那就是功耗會變高,顯卡壓力會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