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下的dd命令使用詳解


dd命令
dd:用指定大小的塊拷貝一個文件,並在拷貝的同時進行指定的轉換。
注意:指定數字的地方若以下列字符結尾,則乘以相應的數字:b=512;c=1;k=1024;w=2

參數注釋:
1. if=文件名  #輸入文件名,缺省為標准輸入。即指定源文件。< if=input file >
 
2. of=文件名  #輸出文件名,缺省為標准輸出。即指定目的文件。< of=output file >
 
3. ibs=bytes  #一次讀入bytes個字節,即指定一個塊大小為bytes個字節。
 
   obs=bytes  #一次輸出bytes個字節,即指定一個塊大小為bytes個字節。
 
    bs=bytes  #同時設置讀入/輸出的塊大小為bytes個字節。
 
4. cbs=bytes    #一次轉換bytes個字節,即指定轉換緩沖區大小。
 
5. skip=blocks  #從輸入文件開頭跳過blocks個塊后再開始復制。
 
6. seek=blocks  #從輸出文件開頭跳過blocks個塊后再開始復制。
 
注意:通常只有當輸出文件是磁盤或磁帶時才有效,即備份到磁盤或磁帶時才有效。
 
7. count=blocks  #僅拷貝blocks個塊,塊大小等於ibs指定的字節數。
 
8. conv=conversion  #用指定的參數轉換文件。
 
     ascii    #轉換ebcdic為ascii
 
     ebcdic   #轉換ascii為ebcdic
 
     ibm      #轉換ascii為alternate ebcdic
 
     block    #把每一行轉換為長度為cbs,不足部分用空格填充
 
     unblock  #使每一行的長度都為cbs,不足部分用空格填充
 
     lcase    #把大寫字符轉換為小寫字符
 
     ucase    #把小寫字符轉換為大寫字符
 
     swab     #交換輸入的每對字節
 
     noerror  #出錯時不停止
 
     notrunc  #不截短輸出文件    =====>  常用
 
     sync     #將每個輸入塊填充到ibs個字節,不足部分用空(NUL)字符補齊。

案例:
一、測試寫速度:

[root@localhost ~]# time dd if=/dev/zero of=/tmp/test bs=8k count=1000000
dd: error writing ‘/tmp/test’: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774060+0 records in
774059+0 records out
6341095424 bytes (6.3 GB) copied, 14.6923 s, 432 MB/s

real	0m14.694s
user	0m0.044s
sys	0m6.913s
[root@localhost ~]# ll /tmp/test -h
-rw-r--r-- 1 root root 6.0G Nov 14 14:27 /tmp/test

二、測試讀速度:

[root@localhost ~]# time dd if=/tmp/test of=/dev/null bs=8k
774059+1 records in
774059+1 records out
6341095424 bytes (6.3 GB) copied, 6.8682 s, 923 MB/s

real	0m6.876s
user	0m0.082s
sys	0m6.098s

三、測試讀寫速度:

time dd if=/tmp/test of=/var/test bs=64k

注:參數說明
①、time 有計時作用,dd 用於復制,從 if 讀出,寫到 of;

②、if=/dev/zero 不產生 IO,因此可以用來測試純寫速度;

③、同理 of=/dev/null 不產生 IO,可以用來測試純讀速度;

④、將/tmp/test 拷貝到/var 則同時測試了讀寫速度;

⑤、bs 是每次讀或寫的大小,即一個塊的大小,count 是讀寫塊的數量。

四:有一個二進制文件fileA。現在想從第64個字節位置開始讀取,需要讀取的大小是128Byts。又有fileB, 想把上面讀取到的128Bytes寫到第32個字節開始的位置,替換128Bytes,實現如下

dd if=fileA of=fileB bs=1 count=128 skip=63 seek=31 conv=notrunc

dd if=f1.txt of=f2.txt bs=1 count=2 skip=3 seek=4   conv=notrunc ===>  不截斷輸出

五:創建空洞文件或稀疏文件 不占空間

dd if=/dev/zero  of=/data/bigfile  bs=1M count=0 seek=1024
[root@localhost ~]# dd if=/dev/zero  of=/data/bigfile  bs=1M count=0 seek=1024
0+0 records in
0+0 records out
0 bytes (0 B) copied, 0.000276263 s, 0.0 kB/s

[root@localhost ~]# ll /data/bigfile -h
-rw-r--r-- 1 root root 1.0G Nov 14 14:43 /data/bigfile
注:使用df查看顯示不占用磁盤空間

六:備份MBR的分區表

[root@localhost ~]# dd if=/dev/sda  of=/data/1.img count=64 bs=1 skip=446
64+0 records in
64+0 records out
64 bytes (64 B) copied, 0.000382025 s, 168 kB/s
[root@localhost ~]# hexdump /data/1.img 
0000000 2080 0021 9f83 1906 0800 0000 4000 0006
0000010 9f00 1907 fe8e ffff 4800 0006 b800 0279
000002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
0000040

根據備份的分區表恢復MBR分區表
[root@localhost ~]# dd if=/data/1.img of=/dev/sda count=64 bs=1 seek=446
64+0 records in
64+0 records out
64 bytes (64 B) copied, 0.000220463 s, 290 kB/s
[root@localhost ~]# hexdump /dev/sda -n 512

七:備份實例

1.將本地的/dev/hdb整盤備份到/dev/hdd
#dd if=/dev/hdb of=/dev/hdd
2.將/dev/hdb全盤數據備份到指定路徑的image文件
#dd if=/dev/hdb of=/root/image
3.將備份文件恢復到指定盤
#dd if=/root/image of=/dev/hdb
4.備份/dev/hdb全盤數據,並利用gzip工具進行壓縮,保存到指定路徑
#dd if=/dev/hdb | gzip > /root/image.gz
5.將壓縮的備份文件恢復到指定盤
#gzip -dc /root/image.gz | dd of=/dev/hdb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