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證緩存和數據庫一致性


如何保證緩存和數據庫一致性,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

但很多人對這個問題,依舊有很多疑惑:

  • 到底是更新緩存還是刪緩存?

  • 到底選擇先更新數據庫,再刪除緩存,還是先刪除緩存,再更新數據庫?

  • 為什么要引入消息隊列保證一致性?

  • 延遲雙刪會有什么問題?到底要不要用?

  • ...

這篇文章,我們就來把這些問題講清楚。

這篇文章干貨很多,希望你可以耐心讀完。

13cf2a85439dfca99026bbabea23c10a.png

引入緩存提高性能

我們從最簡單的場景開始講起。

如果你的業務處於起步階段,流量非常小,那無論是讀請求還是寫請求,直接操作數據庫即可,這時你的架構模型是這樣的:

f7b409e4c2907b625794312fab7c8348.png

但隨着業務量的增長,你的項目請求量越來越大,這時如果每次都從數據庫中讀數據,那肯定會有性能問題。

這個階段通常的做法是,引入「緩存」來提高讀性能,架構模型就變成了這樣:

2270d2af998efeee316f8c1e36e272b7.png

當下優秀的緩存中間件,當屬 Redis 莫屬,它不僅性能非常高,還提供了很多友好的數據類型,可以很好地滿足我們的業務需求。

但引入緩存之后,你就會面臨一個問題:之前數據只存在數據庫中,現在要放到緩存中讀取,具體要怎么存呢?

最簡單直接的方案是「全量數據刷到緩存中」:

  • 數據庫的數據,全量刷入緩存(不設置失效時間)

  • 寫請求只更新數據庫,不更新緩存

  • 啟動一個定時任務,定時把數據庫的數據,更新到緩存中

edbf5b1741ae9f34794aae5214fa3ee9.png

這個方案的優點是,所有讀請求都可以直接「命中」緩存,不需要再查數據庫,性能非常高。

但缺點也很明顯,有 2 個問題:

  1. 緩存利用率低:不經常訪問的數據,還一直留在緩存中

  2. 數據不一致:因為是「定時」刷新緩存,緩存和數據庫存在不一致(取決於定時任務的執行頻率)

所以,這種方案一般更適合業務「體量小」,且對數據一致性要求不高的業務場景。

那如果我們的業務體量很大,怎么解決這 2 個問題呢?

緩存利用率和一致性問題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如何提高緩存利用率?

想要緩存利用率「最大化」,我們很容易想到的方案是,緩存中只保留最近訪問的「熱數據」。但具體要怎么做呢?

我們可以這樣優化:

  • 寫請求依舊只寫數據庫

  • 讀請求先讀緩存,如果緩存不存在,則從數據庫讀取,並重建緩存

  • 同時,寫入緩存中的數據,都設置失效時間

56dcb031db77ba12911a473cbc80ad3a.png

這樣一來,緩存中不經常訪問的數據,隨着時間的推移,都會逐漸「過期」淘汰掉,最終緩存中保留的,都是經常被訪問的「熱數據」,緩存利用率得以最大化。

再來看數據一致性問題。

要想保證緩存和數據庫「實時」一致,那就不能再用定時任務刷新緩存了。

所以,當數據發生更新時,我們不僅要操作數據庫,還要一並操作緩存。具體操作就是,修改一條數據時,不僅要更新數據庫,也要連帶緩存一起更新。

但數據庫和緩存都更新,又存在先后問題,那對應的方案就有 2 個:

  1. 先更新緩存,后更新數據庫

  2. 先更新數據庫,后更新緩存

哪個方案更好呢?

先不考慮並發問題,正常情況下,無論誰先誰后,都可以讓兩者保持一致,但現在我們需要重點考慮「異常」情況。

因為操作分為兩步,那么就很有可能存在「第一步成功、第二步失敗」的情況發生。

這 2 種方案我們一個個來分析。

1) 先更新緩存,后更新數據庫

如果緩存更新成功了,但數據庫更新失敗,那么此時緩存中是最新值,但數據庫中是「舊值」。

雖然此時讀請求可以命中緩存,拿到正確的值,但是,一旦緩存「失效」,就會從數據庫中讀取到「舊值」,重建緩存也是這個舊值。

這時用戶會發現自己之前修改的數據又「變回去」了,對業務造成影響。

2) 先更新數據庫,后更新緩存

如果數據庫更新成功了,但緩存更新失敗,那么此時數據庫中是最新值,緩存中是「舊值」。

之后的讀請求讀到的都是舊數據,只有當緩存「失效」后,才能從數據庫中得到正確的值。

這時用戶會發現,自己剛剛修改了數據,但卻看不到變更,一段時間過后,數據才變更過來,對業務也會有影響。

可見,無論誰先誰后,但凡后者發生異常,就會對業務造成影響。那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別急,后面我會詳細給出對應的解決方案。

我們繼續分析,除了操作失敗問題,還有什么場景會影響數據一致性?

這里我們還需要重點關注:並發問題。

並發引發的一致性問題

假設我們采用「先更新數據庫,再更新緩存」的方案,並且兩步都可以「成功執行」的前提下,如果存在並發,情況會是怎樣的呢?

有線程 A 和線程 B 兩個線程,需要更新「同一條」數據,會發生這樣的場景:

  1. 線程 A 更新數據庫(X = 1)

  2. 線程 B 更新數據庫(X = 2)

  3. 線程 B 更新緩存(X = 2)

  4. 線程 A 更新緩存(X = 1)

最終 X 的值在緩存中是 1,在數據庫中是 2,發生不一致。

也就是說,A 雖然先於 B 發生,但 B 操作數據庫和緩存的時間,卻要比 A 的時間短,執行時序發生「錯亂」,最終這條數據結果是不符合預期的。

同樣地,采用「先更新緩存,再更新數據庫」的方案,也會有類似問題,這里不再詳述。

除此之外,我們從「緩存利用率」的角度來評估這個方案,也是不太推薦的。

這是因為每次數據發生變更,都「無腦」更新緩存,但是緩存中的數據不一定會被「馬上讀取」,這就會導致緩存中可能存放了很多不常訪問的數據,浪費緩存資源。

而且很多情況下,寫到緩存中的值,並不是與數據庫中的值一一對應的,很有可能是先查詢數據庫,再經過一系列「計算」得出一個值,才把這個值才寫到緩存中。

由此可見,這種「更新數據庫 + 更新緩存」的方案,不僅緩存利用率不高,還會造成機器性能的浪費。

所以此時我們需要考慮另外一種方案:刪除緩存。

刪除緩存可以保證一致性嗎?

刪除緩存對應的方案也有 2 種:

  1. 先刪除緩存,后更新數據庫

  2. 先更新數據庫,后刪除緩存

經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已經得知,但凡「第二步」操作失敗,都會導致數據不一致。

這里我不再詳述具體場景,你可以按照前面的思路推演一下,就可以看到依舊存在數據不一致的情況。

這里我們重點來看「並發」問題。

1) 先刪除緩存,后更新數據庫

如果有 2 個線程要並發「讀寫」數據,可能會發生以下場景:

  1. 線程 A 要更新 X = 2(原值 X = 1)

  2. 線程 A 先刪除緩存

  3. 線程 B 讀緩存,發現不存在,從數據庫中讀取到舊值(X = 1)

  4. 線程 A 將新值寫入數據庫(X = 2)

  5. 線程 B 將舊值寫入緩存(X = 1)

最終 X 的值在緩存中是 1(舊值),在數據庫中是 2(新值),發生不一致。

可見,先刪除緩存,后更新數據庫,當發生「讀+寫」並發時,還是存在數據不一致的情況。

2) 先更新數據庫,后刪除緩存

依舊是 2 個線程並發「讀寫」數據:

  1. 緩存中 X 不存在(數據庫 X = 1)

  2. 線程 A 讀取數據庫,得到舊值(X = 1)

  3. 線程 B 更新數據庫(X = 2)

  4. 線程 B 刪除緩存

  5. 線程 A 將舊值寫入緩存(X = 1)

最終 X 的值在緩存中是 1(舊值),在數據庫中是 2(新值),也發生不一致。

這種情況「理論」來說是可能發生的,但實際真的有可能發生嗎?

其實概率「很低」,這是因為它必須滿足 3 個條件:

  1. 緩存剛好已失效

  2. 讀請求 + 寫請求並發

  3. 更新數據庫 + 刪除緩存的時間(步驟 3-4),要比讀數據庫 + 寫緩存時間短(步驟 2 和 5)

仔細想一下,條件 3 發生的概率其實是非常低的。

因為寫數據庫一般會先「加鎖」,所以寫數據庫,通常是要比讀數據庫的時間更長的。

這么來看,「先更新數據庫 + 再刪除緩存」的方案,是可以保證數據一致性的。

所以,我們應該采用這種方案,來操作數據庫和緩存。

好,解決了並發問題,我們繼續來看前面遺留的,第二步執行「失敗」導致數據不一致的問題。

如何保證兩步都執行成功?

前面我們分析到,無論是更新緩存還是刪除緩存,只要第二步發生失敗,那么就會導致數據庫和緩存不一致。

保證第二步成功執行,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想一下,程序在執行過程中發生異常,最簡單的解決辦法是什么?

答案是:重試。

是的,其實這里我們也可以這樣做。

無論是先操作緩存,還是先操作數據庫,但凡后者執行失敗了,我們就可以發起重試,盡可能地去做「補償」。

那這是不是意味着,只要執行失敗,我們「無腦重試」就可以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現實情況往往沒有想的這么簡單,失敗后立即重試的問題在於:

  • 立即重試很大概率「還會失敗」

  • 「重試次數」設置多少才合理?

  • 重試會一直「占用」這個線程資源,無法服務其它客戶端請求

看到了么,雖然我們想通過重試的方式解決問題,但這種「同步」重試的方案依舊不嚴謹。

那更好的方案應該怎么做?

答案是:異步重試。什么是異步重試?

其實就是把重試請求寫到「消息隊列」中,然后由專門的消費者來重試,直到成功。

或者更直接的做法,為了避免第二步執行失敗,我們可以把操作緩存這一步,直接放到消息隊列中,由消費者來操作緩存。

到這里你可能會問,寫消息隊列也有可能會失敗啊?而且,引入消息隊列,這又增加了更多的維護成本,這樣做值得嗎?

這個問題很好,但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在執行失敗的線程中一直重試,還沒等執行成功,此時如果項目「重啟」了,那這次重試請求也就「丟失」了,那這條數據就一直不一致了。

所以,這里我們必須把重試或第二步操作放到另一個「服務」中,這個服務用「消息隊列」最為合適。這是因為消息隊列的特性,正好符合我們的需求:

  • 消息隊列保證可靠性:寫到隊列中的消息,成功消費之前不會丟失(重啟項目也不擔心)

  • 消息隊列保證消息成功投遞:下游從隊列拉取消息,成功消費后才會刪除消息,否則還會繼續投遞消息給消費者(符合我們重試的場景)

至於寫隊列失敗和消息隊列的維護成本問題:

  • 寫隊列失敗:操作緩存和寫消息隊列,「同時失敗」的概率其實是很小的

  • 維護成本:我們項目中一般都會用到消息隊列,維護成本並沒有新增很多

所以,引入消息隊列來解決這個問題,是比較合適的。這時架構模型就變成了這樣:

02d4120546273de193f4323a9ee10f28.png

那如果你確實不想在應用中去寫消息隊列,是否有更簡單的方案,同時又可以保證一致性呢?

方案還是有的,這就是近幾年比較流行的解決方案:訂閱數據庫變更日志,再操作緩存。

具體來講就是,我們的業務應用在修改數據時,「只需」修改數據庫,無需操作緩存。

那什么時候操作緩存呢?這就和數據庫的「變更日志」有關了。

拿 MySQL 舉例,當一條數據發生修改時,MySQL 就會產生一條變更日志(Binlog),我們可以訂閱這個日志,拿到具體操作的數據,然后再根據這條數據,去刪除對應的緩存。

a3c5348a2d2d87e7ff4a024afdbf1305.png

訂閱變更日志,目前也有了比較成熟的開源中間件,例如阿里的 canal,使用這種方案的優點在於:

  • 無需考慮寫消息隊列失敗情況:只要寫 MySQL 成功,Binlog 肯定會有

  • 自動投遞到下游隊列:canal 自動把數據庫變更日志「投遞」給下游的消息隊列

當然,與此同時,我們需要投入精力去維護 canal 的高可用和穩定性。

如果你有留意觀察很多數據庫的特性,就會發現其實很多數據庫都逐漸開始提供「訂閱變更日志」的功能了,相信不遠的將來,我們就不用通過中間件來拉取日志,自己寫程序就可以訂閱變更日志了,這樣可以進一步簡化流程。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想要保證數據庫和緩存一致性,推薦采用「先更新數據庫,再刪除緩存」方案,並配合「消息隊列」或「訂閱變更日志」的方式來做。

主從庫延遲和延遲雙刪問題

到這里,還有 2 個問題,是我們沒有重點分析過的。

第一個問題,還記得前面講到的「先刪除緩存,再更新數據庫」方案,導致不一致的場景么?

這里我再把例子拿過來讓你復習一下:

2 個線程要並發「讀寫」數據,可能會發生以下場景:

  1. 線程 A 要更新 X = 2(原值 X = 1)

  2. 線程 A 先刪除緩存

  3. 線程 B 讀緩存,發現不存在,從數據庫中讀取到舊值(X = 1)

  4. 線程 A 將新值寫入數據庫(X = 2)

  5. 線程 B 將舊值寫入緩存(X = 1)

最終 X 的值在緩存中是 1(舊值),在數據庫中是 2(新值),發生不一致。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讀寫分離 + 主從復制延遲」情況下,緩存和數據庫一致性的問題。

在「先更新數據庫,再刪除緩存」方案下,「讀寫分離 + 主從庫延遲」其實也會導致不一致:

  1. 線程 A 更新主庫 X = 2(原值 X = 1)

  2. 線程 A 刪除緩存

  3. 線程 B 查詢緩存,沒有命中,查詢「從庫」得到舊值(從庫 X = 1)

  4. 從庫「同步」完成(主從庫 X = 2)

  5. 線程 B 將「舊值」寫入緩存(X = 1)

最終 X 的值在緩存中是 1(舊值),在主從庫中是 2(新值),也發生不一致。

看到了么?這 2 個問題的核心在於:緩存都被回種了「舊值」。

那怎么解決這類問題呢?

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把緩存刪掉。

但是,不能立即刪,而是需要「延遲刪」,這就是業界給出的方案:緩存延遲雙刪策略。

按照延時雙刪策略,這 2 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是這樣的:

解決第一個問題:在線程 A 刪除緩存、更新完數據庫之后,先「休眠一會」,再「刪除」一次緩存。

解決第二個問題:線程 A 可以生成一條「延時消息」,寫到消息隊列中,消費者延時「刪除」緩存。

這兩個方案的目的,都是為了把緩存清掉,這樣一來,下次就可以從數據庫讀取到最新值,寫入緩存。

但問題來了,這個「延遲刪除」緩存,延遲時間到底設置要多久呢?

  • 問題1:延遲時間要大於「主從復制」的延遲時間

  • 問題2:延遲時間要大於線程 B 讀取數據庫 + 寫入緩存的時間

但是,這個時間在分布式和高並發場景下,其實是很難評估的。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憑借經驗大致估算這個延遲時間,例如延遲 1-5s,只能盡可能地降低不一致的概率。

所以你看,采用這種方案,也只是盡可能保證一致性而已,極端情況下,還是有可能發生不一致。

所以實際使用中,我還是建議你采用「先更新數據庫,再刪除緩存」的方案,同時,要盡可能地保證「主從復制」不要有太大延遲,降低出問題的概率。

可以做到強一致嗎?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想,這些方案還是不夠完美,我就想讓緩存和數據庫「強一致」,到底能不能做到呢?

其實很難。

要想做到強一致,最常見的方案是 2PC、3PC、Paxos、Raft 這類一致性協議,但它們的性能往往比較差,而且這些方案也比較復雜,還要考慮各種容錯問題。

相反,這時我們換個角度思考一下,我們引入緩存的目的是什么?

沒錯,性能。

一旦我們決定使用緩存,那必然要面臨一致性問題。性能和一致性就像天平的兩端,無法做到都滿足要求。

而且,就拿我們前面講到的方案來說,當操作數據庫和緩存完成之前,只要有其它請求可以進來,都有可能查到「中間狀態」的數據。

所以如果非要追求強一致,那必須要求所有更新操作完成之前期間,不能有「任何請求」進來。

雖然我們可以通過加「分布鎖」的方式來實現,但我們要付出的代價,很可能會超過引入緩存帶來的性能提升。

所以,既然決定使用緩存,就必須容忍「一致性」問題,我們只能盡可能地去降低問題出現的概率。

同時我們也要知道,緩存都是有「失效時間」的,就算在這期間存在短期不一致,我們依舊有失效時間來兜底,這樣也能達到最終一致。

總結

好了,總結一下這篇文章的重點。

1、想要提高應用的性能,可以引入「緩存」來解決

2、引入緩存后,需要考慮緩存和數據庫一致性問題,可選的方案有:「更新數據庫 + 更新緩存」、「更新數據庫 + 刪除緩存」

3、更新數據庫 + 更新緩存方案,在「並發」場景下無法保證緩存和數據一致性,且存在「緩存資源浪費」和「機器性能浪費」的情況發生

4、在更新數據庫 + 刪除緩存的方案中,「先刪除緩存,再更新數據庫」在「並發」場景下依舊有數據不一致問題,解決方案是「延遲雙刪」,但這個延遲時間很難評估,所以推薦用「先更新數據庫,再刪除緩存」的方案

5、在「先更新數據庫,再刪除緩存」方案下,為了保證兩步都成功執行,需配合「消息隊列」或「訂閱變更日志」的方案來做,本質是通過「重試」的方式保證數據一致性

6、在「先更新數據庫,再刪除緩存」方案下,「讀寫分離 + 主從庫延遲」也會導致緩存和數據庫不一致,緩解此問題的方案是「延遲雙刪」,憑借經驗發送「延遲消息」到隊列中,延遲刪除緩存,同時也要控制主從庫延遲,盡可能降低不一致發生的概率

后記

本以為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寫起來很好寫,沒想到在寫的過程中,還是挖到了很多之前沒有深度思考過的細節。

在這里我也分享 4 點心得給你:

1、性能和一致性不能同時滿足,為了性能考慮,通常會采用「最終一致性」的方案

2、掌握緩存和數據庫一致性問題,核心問題有 3 點:緩存利用率、並發、緩存 + 數據庫一起成功問題

3、失敗場景下要保證一致性,常見手段就是「重試」,同步重試會影響吞吐量,所以通常會采用異步重試的方案

4、訂閱變更日志的思想,本質是把權威數據源(例如 MySQL)當做 leader 副本,讓其它異質系統(例如 Redis / Elasticsearch)成為它的 follower 副本,通過同步變更日志的方式,保證 leader 和 follower 之間保持一致

 

zz:https://blog.csdn.net/lianggzone/article/details/120407831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