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公眾號
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里,每個人其實都是他自己的導師,沒有什么高高在上的存在,可以去評判和決定每個人的命運。
佛陀,以及他今天的追隨者,教導的都是一條自由的路,而每個人都只能獨自的去走這條路,就像當年佛陀本人一樣。
我們每個人對我們接受的教導,我們的信仰,都要保持合理的懷疑,無論提供給我們這種教導的,是什么樣的權威。不管是活佛還是上師,即使是佛陀本人,只要我們發現他的教導是有用的,並且可以運用在自己的生活里,我們才可以跟隨它,從最終意義上講,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宰,是自己追求自由之路上的權威。
任何宗教的框架都包括四部分:歷史、哲學、神學和文學。在“佛教通史”里,我們談過歷史了,在這個講座里,我們准備談一下佛教的思想和哲學,但是佛教的哲學素來就以瑣碎著稱。現在入藏的就有580部,4100卷經書,而且這些內容毫無例外,都宣稱自己出自佛陀的教導。其實,無論是讀經、禪修、供養等等,這些方式雖然是不同的,其實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這個目的也是佛陀這位覺者,創立佛教時候唯一的目的,那就是指出人如何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指出自由的道路,這就是梁啟超先生曾經說過的,佛教就是要用大智慧,求人生的大自由。
而且,佛教強調的是,每個個體的體驗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單純地去追求知識,或者單純地去理解經書。其實,純粹的知識和盲目的信仰,他們只要能帶來最終的解脫,沒有什么方法是不可以的,在這個角度上講無需互相指責,也沒有誰對誰錯,佛教它本身就是一種具有普世性的宗教,它是和生活相關的。鑒於佛陀教義和修行方法,具有廣泛性,在2000多年以來,出現了不同的教義和教派,這是必然的。
小乘佛教的終極目的是自救,大乘佛教在小乘佛教自救的基礎上再進了一步,就是使眾生得到解脫,其實在這點上,大乘佛教強調的是佛陀的人性,小乘佛教強調的是人類的佛性。佛陀的人性也包括了求真務實的理性,而人類的佛性,也包含着辨知一切的追求。
佛教哲學的體系龐大,內容繁瑣,資料之多,可以說是漢字資料之最,所以,我們的水平有限,講錯的地方肯定是很多,在所難免,而且因為內容實在太多了,我們也不能像通史那樣,有嚴格的時間和歷史脈絡來講清楚,所以結構可能不是特別完整,我只能盡量的講,就是電影《師父》里的一句話是這么說的:“拳我傳了,悟多少在你們”。
《道行般若經》說“我願為十方人做橋,悉令踏我得度。”這就是大乘精神,也是做這個講座的初心。
以上這些雞湯的話,算是序言。
下面開始講佛教哲學。
佛教哲學從大的方面看,它是分為兩支的:一支是傳入中國前的域外佛教,一支是傳入中國后被改造的漢傳佛教。而域外佛教的思想河流是有三個源頭的:第一個源頭是印度的婆羅門學說和反婆羅門的沙門思潮,這是最大的;第二個旁系支流是希臘哲學;第三個是佛教一路北傳,到中國之前,一路上中亞各民族的土著信仰,其中尤其是波斯古教。
從思想體系上來分,佛教哲學可以分為四大體系:有部哲學,空宗哲學,般若哲學和唯識哲學。
下一章就從有部哲學講起。
【學習筆記】
在2018年,機緣巧合之下聽了吳老師講佛教的音頻,從那之后便一遍又一遍的聽,至今佛教哲學,佛教通史,佛教詩詞等等聽過不止四五遍,一直想將音頻整理成文字乃至出版成書,有些聽過吳老師課程的同學已經整理並發布了,實在慚愧,現在將每一個音頻,每一段文字整理下了,發布在自己的公眾號上,用來記錄自己的學習和成長,本來這個號是自己的技術公眾號,發布和記錄一些自己在技術方面學習和成長的博客,現在這個號不僅發布技術相關文章,也有自己的讀書筆記和個人反思,技術方面的文章已經在csdn中保存發布,哲學及個人讀書筆記相關的會大多數保存到個人公眾號中。
人生苦短,一輩子能做的事並不多,記得賈平凹說過這樣一段話,年輕的時候,這也想弄,那也想做,很多東西只是知道皮毛而已,在別人面前侃侃而談,別人投來羡慕的目光,自己的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其實自己很多都是只知道皮毛,在專業人士面前班門弄斧,到老了一事無成,還不如在年輕的時候專注於一個領域深耕,這樣一輩子也不負時光,算是這輩子做了點什么。是的,這段話對我感觸很大,本科期間算讀了一些書,雜七雜八的,很多方面都了解一些,現在和別人聊天總能說點東西,可是自己幾斤幾兩只有自己知道,賈平凹的話提醒了我,人生苦短,一輩子能做的事不多,要靜下心來,做一件事,做成一件事,才不算辜負時間,大哥李宗盛在致匠心中說到,認真做一件事,剩下的,就留給時間去說吧,是的,將自己的空閑時間拿出來,專注於佛學,剩下的,就讓時間去說吧。
我願為十方做橋,悉令踏我得渡,這是大乘佛學的初心,而佛教,是以人生的大智慧,追求人生的大解脫,
上面這段話算是給自己的雞湯吧,也算是對於自己的鼓勵,算是序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