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杉講透孫子兵法、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華杉講透《大學中庸》

自序

關於四書的閱讀順序,朱熹說:“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大學》里說:“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先后次序很重要。多數人往往只是讀過《論語》,《大學》和《孟子》沒有認真讀過,《中庸》則很難讀懂,根本沒碰過,這樣的學習就不完整了。我們一定是依次研讀下來,最后把四本書讀成一本,學以潤身,渾然一體,這樣的話,舉手投足便能知行合一,得其所,也得其樂,也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樂。
為什么說讀《大學》是定規模呢?因為《大學》是儒學的大門,是開“綱目”的——“三綱八目”,就是三綱領、八條目。通過學習《大學》,才能知道儒家修養的框架和結構,后面的學習才有個歸攏處。不讀《大學》,就沒打過基礎,缺了課,后面的課也一定聽不懂,而且你還不知道自己沒聽懂,還以為自己懂了。
《論語》是根本,也是主干,畢竟那都是至聖先師孔子的思想。《孟子》呢,朱熹用的“發越”二字極妙,因為他既有生發,也有超越。孟子和孔子不一樣,他比孔子走得更遠,特別是他提出的良知良能,在1800年后啟發了另一個人——王陽明。王陽明的“致良知”之學,正是《孟子》的發越。
到了《中庸》,就是微妙處了,妙不可言,達到了天、地、人三合一的最高境界。這境界怎么體會呢?你要去讀讀看,再在自己的日用常行中磨練,逐漸知行合一。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不是為了曉得些知識,而是一種行動反射,博學、慎思、審問、明辨、篤行,學習最終應該落實到篤行,成為那樣的人,才算是學到了。
曾國藩說,讀書能改變人的性情,甚至能改變人的骨相。希望我這一套“講透四書”,就能起到這樣的作用,修身養性,就在讀書。
                                                                                                                                                                                                                 華杉 2019年1月2日於上海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