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系統簡介
計算機的軟硬件概念
- 計算機由硬件和軟件兩大部分組成
- 硬件:計算機的實體,如主機,外部設備
- 軟件:由具有各類特殊功能的信息(程序)組成
計算機系統的層次結構
計算機組成和計算機體系結構
- 計算機體系結構:程序員所見到的計算機系統的屬性概念性的結構與功能特性(指令系統、數據類型、尋址技術、 I/O機理)
- 計算機組成:實現計算機體系結構所體現的屬性(具體指令的實現)
計算機的基本組成
馮·諾依曼計算機的特點
- 計算機由運算器,存儲器,控制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五大部件組成
- 指令和數據以同等地位存放於存儲器內,並可按地址尋訪
- 指令和數據均用二進制數表示(二進制碼)
- 指令由操作碼和地址碼組成,操作碼用來表示操作的性質,地址碼用來表示操作數在存儲器中的位置
- 指令在存儲器內按順序存放。通常,指令是順序執行的,在特定條件下,可根據運算結果或根據設定的條件改變執行順序
- 機器以運算器為中心,輸入輸出設備與存儲器的數據傳送通過運算器完成
計算機的硬件框圖
- 馮·諾依曼計算機(以運算器為中心)
-
虛線表示控制和狀態反饋,實線表示數據通路
運算器為中心,成為計算機發展的瓶頸,因為運算器過於繁忙 - 現代計算機(以存儲器為中心)
-
系統復雜性管理的方法(3'y)
- 層次化(Hierachy):將被設計的系統划分為多個模塊或子模塊
- 模塊化(Modularity):有明確定義的功能和接口
- 規則性(regularity):模塊更容易被重用
各部件功能如下
- 運算器用來完成算術運算和邏輯運算,並將運算的中間結果暫存在運算器內
- 存儲器用來存放數據和程序
- 控制器用來控制,指揮程序和數據的輸入,運行以及處理運算結果
- 輸入設備用來將人們熟悉的信息形式轉換為機器能識別的信息形式,常見的有鍵盤,鼠標等
- 輸出設備可將機器運算結果轉換為人們熟悉的信息形式,如打印機輸出,顯示器輸出等
- 運算器和控制器在邏輯關系和電路結構上聯系十分緊密,因此這兩大部件集成在同一芯片上,統稱中央處理器(CPU)
- 輸入與輸出設備簡稱:I/O設備
- 現代計算機可認為由三大部分組成:CPU,I/O設備,主存儲器(MM)
- CPU與主存儲器又可合稱主機,I/O設備又可稱為外部設備
- 主存是存儲子系統中的一類,用來存放程序和數據,可以直接與CPU交換信息。另一類稱為輔助存儲器,簡稱輔存,又稱外存
- 算術邏輯單元(ALU)簡稱算邏部件,用來完成算術邏輯運算
- 控制單元(CU)用來解釋存儲器中的指令,並發出各種操作命令來執行指令
- ALU和CU是CPU的核心部件
- I/O設備也受CU控制,用來完成相應的輸入,輸出操作
計算機的工作步驟(例:計算正弦交流電的實時電壓)
計算機的工作過程
描述:首先PC存放執行的指令的地址,將PC中的值送到MAR中,取指令,存儲體將對應地址放入MDR中,MDR將取出的數據放入IR中,IR將指令放入控制單元CU中,CU輸出指令到CPU中,控制單元根據指令的結構,來判斷是否需要取出指令中的操作數,如果要就將IR中的操作數部分傳入MAR,取操作數MDR將操作數放入ACC中,控制單元在更具指令進行對應的運算。這里主要的操作是讀取內存的操作
描述:首先PC存放執行的指令的地址,將PC中的值送到MAR中,取指令,存儲體將對應地址放入MDR中,MDR將取出的數據放入IR中,IR將指令放入控制單元CU中,CU輸出指令到CPU中,控制單元根據指令的結構,來判斷是否需要將數據寫入內存中,如果需要,將IR中的操作數部分傳入MAR中,再將ACC中的數據傳入MDR中,再寫入存儲體中
計算機硬件的主要技術指標
機器字長
- CPU一次能處理數據的位數,
存儲容量
- 存儲容量=存儲單元個數×存儲字長
- MAR的位數反映了存儲單元的個數,MDR的位數反映了存儲字長
- 例如MAR為16位,216為:65536,表示該存儲體有65536個存儲單元(64K,1K=1024=210)
- MDR為32位,表示存儲容量為216×32=2M(1M=220)
- 輔存容量通常用字節數表示,例如,容量為80GB(1G=1024M=210×220=230)
運算速度
TM為機器運行速度,fi為第i種指令占全部操作的百分比數,ti為第i種指令的執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