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數據管理的歷史
人工管理階段:
不能長期保存數據、數據不能共享、數據不具有獨立性、由應用程序自己管理
文件系統階段:
可以長期保存數據、有簡單的數據管理功能、共享數據能力差、數據不具有獨立性
數據庫系統階段:
實現數據的共享、數據具有了獨立性、數據實現集中控制、故障恢復
2.數據庫的模型
層次結構模型:
每一個子表都只有一個父表與之對應
網狀結構模型:
是對層次結構模型的改進,使用網狀結構模型的代表是DBTG。一個父表可以沒有子表,一個子表也可以有多個父表,可以設置兩個表之間的多種關系
關系結構模型:
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數據模型
3.數據庫的三級模式與二級映像
三級模式:
模式(對應這概念級)、外模式(對應着用戶級)、內模式(對應着物理級)
二級映像:
外模式/模式映像(使數據具有較高的邏輯獨立性)、模式/內模式映像(使數據具有較高的物理獨立性)
4.數據庫中的相關術語
表:數據庫中存放數據用的數據表
視圖:是數據庫中的虛擬表,在視圖中存放的是從數據庫表中查詢出來的記錄,為了方便信息查詢、能夠縮短查詢數據的時間
存儲過程:是由SQL語句和控制流語句組成的語句塊。存儲過程存儲在數據庫內,可由應用程序通過存儲過程的名稱調用執行(存儲過程在開發軟件時,可以把數據操作放在服務器端的存儲過程中)
觸發器:由SQL語句和程序控制語句組成,觸發器在數據庫中不需調用而自動運行
約束:在數據庫中保證數據庫里表中數據完整性的手段
主鍵約束、外鍵約束、唯一約束、檢查約束、非空約束
5.數據庫設計的完整性
實體完整性:
區域完整性:
保證輸入到數據庫中的數據是在有效范圍內
參照完整性:
可以保證數據庫中相關聯的表里面數據的正確性,可以避免誤刪和錯加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