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


文言文句式:
總分兩大類: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話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點。
文言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否定句、詞序(倒裝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結構(習慣句式)。除了“疑問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

文言句式類型:
一、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
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①“……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采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③采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④用動詞“是”“為”表判斷,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不是判斷動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中的“是”是代詞,不表示判斷;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問今世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中的“是”表示判斷。“為”一般也不表示判斷,只有極少數句子中,“為”才和現代漢語判斷詞“是”相當,“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中的“為”表示判斷。

二、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
其常見類型有:
(1)從語義上表示被動:不用任何專門表示被動的詞語來表示被動,主語的被動性質只能從意思上去理解。
①“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勸學》)
②“傅說居於版主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③“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
(2)借助表示被動的詞來表示被動,常見的被動詞如下:
①“被”表示被動。如:“今月十三日,臣被尚書召間”(《被收時表》)
②“見”“見……於”(“於”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表被動。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於”“受……於……”表示被動。
如:“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④“為”“為……所……”或“……為所……”表被動。
如:“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三、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賓短語后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
(2)定語后置: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
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后置定語。
(3)介賓短語后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后作補語。
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后作補語的介賓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①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②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④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如:“今以鍾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五、倒裝句
1.賓語前置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鍾山記》)
(2) 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涉江》)
(3) 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隆中對》)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
(5)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6)沛公安在?(《鴻門宴》)
(7)客何為者?(《鴻門宴》)
(8)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9)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10)宋何罪之有?(《公輸》)
(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12)何陋之有?(《陋室銘》)
(13)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
(14)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15) 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16)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鍾山記》)
(17)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屈原列傳》)
 2.定語后置
(1)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3)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赤壁之戰》)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3.介詞短語倒裝句
(1)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
(3) 皆不可限以時月。緣土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采草葯》)
(4) 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崤之戰》)
4.主謂倒裝
(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六.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練的語言,最講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語的省略、謂語的省略、賓語的省略、介詞的省略。
1.省略主語(①承前省②蒙后省③不規則省略)
例如:①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承前省)
②()度我至軍中,公乃入。(蒙后省)
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不規則省略)
2.省略謂語(包括承前省和蒙后省)
例如: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承前省)
②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蒙后省)
3.省略賓語(①省略動詞后的賓語②省略介詞后的賓語③省略兼語)
例如:①可燒()而走()也。(動賓)
②豎子,不足與()謀!(介賓)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省兼語)
4.省略介詞
例如:故久立公子()車騎中。又試之()雞,果如成言。

七.固定結構
1.不亦……乎?
表示反問,“亦”沒有實在意義,加強語氣。翻譯為“不是……嗎?”
2.是以……
“以是”的倒裝句。翻譯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問(詢問辦法)。翻譯為“對……怎么辦”或“把……怎么樣”
4.得無……乎(耶)?
表示推測性的疑問語氣,翻譯為“該不會”“莫非”“恐怕”。
5.無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語氣。翻譯為“恐怕……吧?”
6.得無……乎?
表示某種情況的推測。翻譯為“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選擇關系。翻譯為“是……還是……”。
8.……孰與……
表示比較選擇。翻譯為“與……相比”
9. 何……為?
表示詢問或反問。翻譯為“為什么……呢?”“怎么……呢?”
10. 然則
表示連貫關系。翻譯為“既然這樣,那么”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嘆。翻譯為: “何其”(多么)、“一何”(這么)。

文言文句式詳解——判斷句式:
總判斷句是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子。一般是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現代漢語的判斷句,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是”表判斷,古漢語常常不用“是”來表判斷。主要結構形式有下列幾種:
一、……者,……也。
這是古漢語里最典型的判斷句式,它相當於現代漢語“……是……”。如: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2. 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蘇軾《石鍾山記》)
——那噌吰的聲音,象是周景王的無射鍾發出的鍾聲啊。
3.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司馬遷《鴻門宴》)
——楚的左項伯是項羽的叔父。
4.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教師是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
5.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現在叫做慧空禪院的地方,就是慧褒和尚的房舍和墳墓了。
6.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現在念“華”字念成“華實”的“華”,大概是讀音讀錯了。
二、……,……也。
主語后面不用“者”,只在謂語后面用“也”來表示判斷,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是……”。如:
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歐陽修《伶官傳記》)
——憂慮操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逸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2、此世所以不傳也。(蘇軾《石鍾山記》)
——這就是(石鍾的真像在社會上)不能流傳的原因了。
3.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蘇洵《六國論》)
——所以燕雖然是小國,卻最后滅亡,這就是用武力抵抗的成效啊。
4.和氏璧,天下所供傳寶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和氏璧是天下共知的寶物。
5.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
——君子不是本性和一般人不同,只是善於利用外啊也。
6.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杜牧《阿房宮賦》)
——一個人的心,也是千萬人的心啊。
三、……者,……。
在主語后面用語氣詞 “者”表示停頓,在謂語不用“也”,也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是”。不過,這種句式比少。如:
1.粟者,民之所種。(晁錯《論貴粟疏》)
——糧食是老百姓種的。
2.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同游的四個人,就是廬山陵的蕭圭,字君玉;長樂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
四、……,……者也。
在謂語后面“者也”連用,也相當於“……是……”。如:
1.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司馬遷《鴻門宴》)
——他是沛公車旁任警衛的樊噲。
2.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城北的徐公是最美麗的人。
3.晏子,齊之習辭者也。(《晏子•晏子使楚》)
——晏子是齊國最善於辭令的人。
這種句式,有時前面也用“者”。如: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韓愈《師說》)
——那些孩子的老師,只是教他們念書,學習書上的句讀,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和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
五、……,……。
主語和謂語后面都不用語氣詞,但仍然可譯為“……是……”。如:
1.陳涉瓮牖繩樞之子。(賈誼《過秦論》)
——陳涉是以破瓦作窗戶,以草繩系戶樞的窮人家的兒子。
2.秦,虎狼之國。(司馬遷《屈原列傳》)
——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
3.臣竊以為其人勇士。(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私下認為這個人是勇士。
4.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出師表》)
——我本是平民,在南陽親自種田。
5.此亡秦之續耳。(司馬遷《鴻門宴》)
——這是繼續走秦國滅亡的老路啊!
六、用“為”表判斷。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是”。
1.已后典皆為板本。(沈括《活板》)
——以后的書籍都是刻板印刷的本子。
2.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魏學洢《核舟記》)
——中間那個戴高帽子有許多胡須的是蘇東坡。
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現在人家是刀板,我們是被人宰割的魚肉,還辭別什么?
4.項燕為楚將。(司馬遷《陳涉世家》)
——項燕是楚國的大將。
七、用副詞“乃、則、皆、誠、非”等表判斷。如:
1.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人聽說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兒子,不應當立為國君,應當立為國君的是公子扶蘇。
2.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這就是在岳陽樓上見到的雄偉景象了。
3.予購三百盆,皆病梅。(龔自珍《病梅館記》)
——買了三百盆梅花,都是病病殘的。
4.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出師表》)
——這實在是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啊!
5.六國破滅,非兵不得。(蘇洵《六國論》)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鋒利。
以上是判斷句的幾種常見的形式,而現代漢語中的“是”在文言文中,往往不作判斷詞用,而是指示代詞。但也有少數“是”作判斷詞用。如:
1.作代詞用,相當於現代漢語“這”。
① 是說也,人常疑之。(蘇軾《石鍾山記》)
——這種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
② 是吾劍之所從墜。(《呂氏春秋•察今》)
——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2.在漢、魏以后,“是”作判斷動詞的逐漸增多。
① 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願,委實的冤情不淺。(關漢卿《竇娥冤》)
——不是我竇娥發下這無頭腦的心願,確實是冤情不淺呀。
② 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王勃《滕王閣序》)
——一像到處隨水飄流的浮萍一樣,在座的都是不相識的異鄉人。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