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佛學和個人發展的思考總結(四)有效學習
摘要:好的學習方法都是相似的,成績不好的同學各有各的學習方法。新舊知識連在一起,熟悉 + 意外,它才算是真正長在了你的大腦之中。
最好的辦法就是講一個知識、當天練習一遍、晚上睡一覺、第二天立即測驗,然后過幾天再測驗、然后過更長的時間再測。
歡迎關注本人微信公眾號:心禪道
當你決定要做一件事,想考察一下這個行業會不會給你加持的時候,你需要的,可能恰恰不是低頭看現在發生了什么,而是向前看。
了解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洞悉行業紅利,懂得順勢而為是一種智慧。
一看行業的發展空間,以及可能持續的時長。這對你是否能兌現給伙伴的利益很重要;
二看行業底層技術是否會不斷創新,這對你打破原有玩家的壟斷很重要;
三看市場需求是否多樣,這決定了你能否避開主戰場,開辟新戰場。
之前幾篇關於投資的思考階段總結的文章鏈接:
你要為喜歡的東西奔跑,走路真的來不及。
那些比你走得遠的人,並不一定比你聰慧,只是每天多走了一點。堅持,是最強大的力量。
早期就能看出是成功者的幾個特點:
1)能把一個未知答案的復雜問題,有效地拆分成不同的模塊;
2)在每一次新嘗試的過程中,知道何時復用舊的版本,何時創造新的版本;
3)具有高效的從失敗中學習的能力,能快速度過停滯期,達到進步區間,而不是隨機游走。
有人看似很努力,但根本沒有積累有效知識和經驗,最終的結果和撞大運也差不多;
還有人,通過失敗不斷收集信息,快速積累經驗,而他們注定會在未來的某一次嘗試中,獲得成功。
人
=============
你可能認識這樣的人:他們非常聰明,精神生活無比豐富,特別喜歡學習,有很多愛好,對各種事情都了解,在各個學科都有涉獵。
他們都是有意思的人,你喜歡和他們聊天,你總跟他們學到你不知道的東西。
但是,這些人沒有取得什么重大成就。他們年輕的時候充滿自信,年齡大了卻有一種失落感,覺得浪費了自己的才華。這些人,可能陷入了“達·芬奇詛咒”。
達·芬奇是一位畫家,還是一位建築師,他擅長人體解剖,在科學上有很多成就,還搞了很多技術上的發明創造。達·芬奇,是個全才。而“達·芬奇詛咒”的意思則是一個人也像達·芬奇一樣對什么東西都感興趣,也像是個全才,結果卻是一事無成。
而具有“達·芬奇人格”的人,感興趣的領域實在太多了。他們看什么都有強烈的好奇心,總是會被更新奇的事物所吸引,以至於根本沒辦法靜下心來專注於一個領域。
所以要說興趣,專家的興趣才是高級興趣。
那為什么有達·芬奇人格的人無法抓住一個領域深入呢?
洛斯彭納托自我反思,認為這是因為他們害怕競爭。
如果想要嚴肅地干好一個項目,你會面臨競爭的問題,你得名列前茅才行。可是有達·芬奇人格的人不願意參加競爭。
其實他們如果真的好好競爭也不見得爭不過別人,但是他們更希望不競爭就能證明自己的能力。
他們會只學一點基本知識和技能,然后就告訴自己我已經知道這個領域是怎么回事了,我要願意做肯定能做好……那我何必真做呢?於是他們轉向下一個興趣。
可是如果你深入進去,嚴肅地對待這個領域,想要靠它吃飯的話,你就會面臨挫折、面臨困惑、面臨批評,你會感到自卑,會質疑自己的能力……但正是這些東西,才使得你成長。
所以深入鑽研是個充滿痛苦的過程,越深入進步速度越慢,你是在用80%的功夫磨煉最后那20%的技藝。可是達芬奇人格的人只想體驗快樂,他們只想花20%的功夫,獲得看起來像是80%的技藝。
結果他們到了中年可能會有一種絕望感。人生已經幾乎過半,自己卻一事無成。年輕時的快樂經歷和高光時刻都只存在於回憶之中。這時候該怎么辦呢?
所以洛斯彭納托的建議是,如果你有達·芬奇人格,你最好尋找一個能綜合利用你的各項技能的活動。這個活動一定要復雜,因為聰明人喜歡復雜的東西,也只有復雜的東西才能體現你的能力。
洛斯彭納托說選擇領域要考慮三個標准:
第一,你得確實喜歡做這個領域。
第二,你得在這個領域中有天賦。
第三,這個領域必須能讓你掙到錢。
最后洛斯彭納托還給了兩個性格方面的建議。一、聰明人都喜歡拖延,達·芬奇本人就非常愛拖延,而你想做事得把拖延的毛病給治好。
你得克服自戀情緒。很多聰明人都自戀,適度的自戀可以給你自信,但自戀過度,你就會在極度的興奮和抑郁之間搖擺。
今天覺得這個事情有意思你就特別想干,熱情一旦沒了你就感到挫敗和郁悶 —— 咱們干事兒的人最好情緒不要這么波動。
1. 現在是一個專才的世界。通常的做法都是長期專注於某一個領域才能有所成就,其他的東西只起到輔助的作用。
2. 業余的興趣和專家的興趣很不一樣。
3. 達·芬奇詛咒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害怕競爭。
4. 作為一個有達·芬奇人格的人,最好找一個復雜的、跨學科的領域發展。
孩子可能會滿足於這樣的證明,真以為自己什么都會,賺取廉價的表揚,那他很可能就會畏懼競爭,不敢深入到一個領域中去跟高手拼一拼。
現代社會很復雜,也許像洛斯彭納托那樣找一個綜合的事情干很容易。但現代世界同時也很專業,也許那樣的事兒不好找。你需要作出戰略選擇。
什么都想學不代表真本事。敢於不學什么東西,才是真厲害。
興趣愛好太多了,結果什么都不精通不深入,人到中年還是一事無成,再不想點辦法就真的要廢了
不是什么好不好搞,要結合自己的實際能力和資源考慮。
不要看什么好不好搞,想搞什么也不重要,要看自己的能力和資源搞什么能夠賺錢。
=============
有效的學習方法是這樣的:
第一,對於一定的內容,你要在學習時間上安排一定的間隔,不要突擊學習。
這個間隔學習法的原理是人腦的“記憶曲線”。隔一段時間回想前面學過的,然后再學新的,這個方法最有利於記憶。精英日課專欄第一季有一篇文章叫《忘記是為了更好的記住》,專門講過這個方法。
第二,你可以在不同的場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學習同一個內容。
比如說,同一個知識點,在課堂上看老師演示一遍,這是視覺;回家自己精讀課本,這是讀寫;下一堂課再動手操作一下,這樣用不同的方法來學習同一個內容,效果很好。
而且有些特定的內容適合特定的方法。我還特地查了相關的研究,讓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相匹配,而不是跟學生的喜好相匹配,才是科學的做法。
第三,你要經常參加測驗,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這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刻意練習的“反饋”。不測驗,你就無法知道自己是不是真學會了。
第四,你要把新學到的知識和以前的知識建立連接。
新舊知識連在一起,熟悉 + 意外,它才算是真正長在了你的大腦之中。
這些方法並不神奇。沒有用到什么高科技,也不需要家長和老師配合、一驚一乍地給你演個節目才能讓你學會一點知識。
但是這些方法不簡單。而像什么閃視卡片,還有中國老師特別強調的、工整漂亮的課堂筆記,則是簡單、可操作、的確能證明你在學習、但是實際上沒什么用的方法。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方法也不好玩。
成績好的同學的學習方法都是相似的,成績不好的同學各有各的學習方法。
刻意練習要求重復訓練,重復的東西不好玩,我們看個小說電影電視劇,最不喜歡劇情重復。刻意練習的時候,你一直在遭遇挫折、在犯錯誤。
犯了錯誤被人指出來,這件事兒一點兒都不愉快。你要不停地重復這個過程,直到真正學會為止。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波茲曼說,從來沒有任何一位先賢說應該寓教於樂。教育哲學家從來都認為獲得知識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學習是要付出代價的,耐力和汗水不可少。
教育的目的,本來應該是擺脫現實,要想獲得出色的思辨能力,對年輕人來說絕非易事,這是異常艱苦卓絕的斗爭。
關鍵詞是斗爭。學習是一場斗爭。
這個知識你不懂,這個技能你不會,這個現實你改變不了,那你怎么辦?
你得斗爭啊!你以為看個電視紀錄片、看個科幻電影、聽一段故事掉幾滴眼淚就算斗爭了嗎?
現在很多人把看電視當學習。電視節目不是讓你學習用的。紀錄片吸引觀眾的唯一辦法是講故事,用講故事取代說理,用動之以情取代曉之以理。
看完故事你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覺得很愉悅,你能記住一件新鮮事兒 —— 但這跟真正的掌握是兩碼事。
寓教於樂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你喜歡愉快的學習過程,但你更喜歡獲得真知。管用的方法不好玩,只有付出了努力和汗水,有過掙扎和斗爭,你才能真正掌握知識。
=============
晚上睡覺的時候大腦並沒有閑着,是在回放白天的經歷,把海馬體的信息傳輸到更深的腦區,鞏固白天所學的知識。我們已經知道這些,但是迪昂沒有讓我失望,他提供了更有意思的腦科學知識,而且還提供了比較極端的方法。
而且你白天學的東西越多、經歷越豐富多彩,你晚上就越想睡覺,睡得就越好,因為你需要更多時間去回放和消化吸收白天所見所學的東西。白天瘋玩一整天,晚上大睡一場,這真是美好的一天。
而且睡眠中的回放式訓練很可能比白天的訓練更有效。關於睡眠科學,有兩個知識點,可能會讓你驚訝。
一、睡眠對白天經歷的回放,是非常精確的回放。
二、睡眠時候腦神經活動的回放速度,是白天實際經歷速度的20倍。
自動化對大腦非常重要。從基層的小事中解放出來,你才能去思考大事。初學者手忙腳亂,高手雲淡風輕。
教一個孩子比如說彈琴,白天你陪着他練了那么長時間,他就是不會,可是晚上睡了一覺,第二天突然會了!
他是怎么會的呢?這是因為大腦在睡眠中把白天的訓練重復了很多遍。這個效應已經被很多實驗證明了。
認知神經科學 腦科學在未來很長的時間內都會很活躍,絕對有前途。
=============
感到無聊其實是個好事。無聊感讓我們等待好奇心,好奇心驅使我們尋求更高級的知識。
你最近對什么知識最好奇,學什么東西最快,也許就說明那是最適合你學的。
那么多書先讀哪一本呢?別讀無聊的書。太簡單太難都不好,讀你最感興趣、讀着最爽的書。
別擔心別人嘲笑你的品位。好奇心的原理表明,你的品位會改變的。
學習需要積極參與,調動更深層的大腦活動。
積極參與的狀態由足夠的好奇心決定,而好奇心由恰到好處的學習進度決定。
好奇心原理給“因材施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材施教不僅僅是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選擇學習內容,也是根據個人情況調整學習的進度。
老師把學習材料喂給學生的速度,得正好適合他的好奇心水平才行。這就要求學習進度應該根據學生本人的節奏走。
那人與人學習能力的差異到底在哪呢?
只有兩個。一是學習的速度,這是由智商決定的;二是學習的動力,這是由好奇心決定的
反饋只有兩點最重要:一是及時,二是准確。
做到這兩點,有監督式的學習就是最高效的。
可是既然反饋的道理這么簡單,我們在平時的教育和學習中合理使用反饋了嗎?遠遠不夠。
被人指出錯誤會本能地產生恐懼心理,而恐懼會讓大腦的可塑性下降。
一個被指責的大腦將會是封閉的大腦,根本不想學習。
學習的第一步是積極主動的預測,而預測需要大膽,需要放松的環境。
你要讓孩子學習就不能讓她把頭腦縮回去,得給充分的安全感。
最好的辦法就是講一個知識、當天練習一遍、晚上睡一覺、第二天立即測驗 ——然后過幾天再測驗、然后過更長的時間再測。
這個方法已經被無數的研究所證明。你是學英語背單詞也好,是學數學學歷史也好,讓測驗時間占到總學習時間的一半是最科學的。
=============
一個令人震驚的人工智能模型
GPT-3 的上一代,OpenAI 的 GPT-2,有 15 億個參數。Nvidia 公司的一個語言模型 Megatron,有 80 億個參數。微軟的“圖靈 NLG”,有 170 億個參數。而GPT-3,有 1750 億個參數。
網絡大還不算,喂給 GPT-3 的文本數據,有 45TB。你基本上可以說 GPT-3 閱讀了網上能找到的所有書籍、文章、文檔、計算機代碼手冊等等各種算得上是“語言”的東西。
所以想要在現代世界取得一點突出的成績真是得走極端啊。有這么大的規模,意味着 GPT-3 可以做通用的事情。
GPT-3 就是一位老員工。他知道所有的“最可能做法”,這對你很有用。但是你的價值,是有一天對那些老員工說:“你們是老員工吧?現在我建議咱們換個做法,咱們應該這么做……”
=============
大部分人上班工作,僅僅是在輸出勞動而已。
他們的經驗並沒有變成智慧。他們並不真的關心在工作中提高水平。他們從一家公司換到另一家公司,在哪里都是普通水平。他們沒有成長 —— 所以常常被新人輕易超過。
他們完全可能非常熱愛自己的工作,他們可能認為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能幫助他人,可能兢兢業業一干就是幾十年 —— 但那些都不等於刻意練習。大部分人只是想把事情做“對” —— 而不是做“好”。
重復勞動的經驗,哪怕再苦再累再精彩再激動人心,也不能提高水平。
而如果你是個有心人,這個事實揭示了你的機會。如果大多數人根本都不動,你要超過他們簡直太容易了。
人生是個無限游戲,最終讓所謂的成功者和失敗者分野的,正是我們對待失敗的方式。
大部分人上班工作,僅僅是在輸出勞動而已。重復勞動的經驗,哪怕再苦再累再精彩再激動人心,也不能提高水平。
信仰是承認有高於自己生命的存在,值得自己去相信,去崇拜,去奉行,通過這種方式去接近更為美好、更為崇高的東西。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之前幾篇關於投資的思考階段總結的文章鏈接:
心禪道是本人多年來追求心靈安寧之道的思考總結和資料收集整理並將持續進行探索更新,內容涉及各種心理學,佛學,禪修,冥想,靈修,內觀,印度瑜伽,零極限,吸引力法則,坐享,輕療愈,量子力學等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