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些系統科學或者復雜性科學的書,往往找不到那個源頭在哪,看到這個框架/模型后,似乎終於有了一個視角可以切入。
(圖片來源於混沌領導力課程海報)
肯尼芬框架(Cynefin框架)最早是由威爾士學者 Dave Snowden 在1999年供職IBM時提出,用於知識管理和組織戰略領域。
肯尼芬框架用於描述問題、環境與系統, 說明了什么環境, 適合使用什么解決方案。反之,對個人心智模式的要求由此而來,也即學習和成長的方向。
======= 搬運 =======
Cynefin框架有5個域。
- Clear-簡單:該域中的因果關系顯而易見,方法是感知—分類—響應(Sense - Categorise - Respond),我們能夠應用最佳實踐。
- Complicated-繁雜:該域中的因果關系需要分析,或者需要一些其他形式的調查和/或專業知識的應用,方法是感知—分析—響應(Sense - Analyze - Respond ),我們能夠應用好的實踐。
- Complex-復雜:該域中的因果關系僅能夠從回想中感應,不能提前,方法是探索—感知—響應(Probe - Sense - Respond ),我們能夠感知涌現實踐(emergent practice)。
- Chaotic-混亂:該域中沒有系統級別的因果關系,方法是行動—感知—響應(Act - Sense - Respond ),我們能夠發現新穎的實踐(novel practice)。
- Disorder-失序,該域中不清楚存在什么樣的因果關系,這種狀態下人們將會恢復到自己舒服的域做決定。Cynefin框架擁有子域,簡單和混亂之間的一線之隔是災難性的:驕傲自滿導致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