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別拿自己的尺子量對方
每個人的生命體驗最后構成了一個現象場,它就像是一個人認識世界的坐標體系。
親人們的理解之所以很難,關鍵原因在於,我們習慣從自己的坐標系出發,去推測、揣摩、評價甚至抨擊另一個人,卻完全忘了,對方也有一個現象場,有一個與自己完成不用的坐標體系。
同一件事情,因為坐標體系不同,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認識。家里主要處理的是感覺、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
如果,你渴望理解對方,就必須學會放下你的坐標體系,嘗試着進入對方的坐標體系,這是抵達理解的唯一途徑。
每個人都想理解配偶,但因為幾個常見的錯誤,我們常常很難讓配偶感覺被理解。
- 揣測。我們認為,作為最親密的伴侶,我們非常了解另一半。有人說:“他一張嘴我就知道他想說什么。”這是真的,但是,我們常常只知道配偶會“說什么”,但卻根本不理解配偶說這些話時的感受。很多時候,配偶的情緒再明確不過了,但我們仍執着於自己的坐標體系,用這個體系去揣測他的意思。
- 評價。在坐標體系中,我們位於中心,是唯一的主體,其他人都被放在坐標體系上,是我們的分析對象。其他人都是“外來物”,要保持這個體系的平衡和穩定,我們必須去評價一個人,否則就覺得不安全。誇獎和批評都是我們的工具,目的是為了控制對方。對於親密關系來講,這是最槽糕的事情了。
- 出主意。對方一說“問題”,我們就急着去出主意、提建議,忙着為對方“解決問題”。但實際上,對方多數時候只是為了借“問題”宣泄情緒,根本不需要我們的建議。並且,我們往往是從自己的坐標體系出發為對方出主意的,這會嚴重妨礙理解的達成。
時代改變了,我們愛的方式卻沒有改變。以前,物質很匱乏,所以愛的主要內容是保證對方的物質需求。但現在,物質需要已經不再那么重要,心里需求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鑒於此,我們應該進化我們愛的方式,重視配偶或其他親人的心里需求。
心里需求的核心是感受,親密關系的一個重要價值就在於交流並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2、孩子不該是你的最愛
愛與分離,是生命中兩個永恆的主題。健康的家庭,充盈着愛,也懂得分離。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愛孩子,將他養大,不是為了自己分享這一結果,不是為了永遠與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將他推出家門,推到一個更寬廣的世界,讓他去過獨立而自主的生活。
愛,就是在這樣的循環中不斷地傳遞,從我們的原生家庭傳遞到我們的新生家庭。
家庭是傳遞愛的載體,從父母傳給孩子,再由孩子向下傳遞。不過,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應是親子關系,而是夫妻關系。對此,國內知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形容說,夫妻關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針”,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關系是家庭核心,擁有第一發言權,那么這個家庭就會穩如磐石。
相反,如果親子關系(包括公婆與丈夫、丈夫與孩子、妻子與孩子)凌駕於夫妻關系之上,就會產生最常見的兩個問題:
- 一、糟糕的婆媳關系
- 二、嚴重的戀子情節
3、勢必要分離的,不是最愛
要想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必須將夫妻關系置於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我們一定要懂得,配偶才是真正陪伴我們一生的伴侶,才是我們最重要的心里寄托。
4、分離是生命中永恆的主題
我們的一生,就是不斷分離的一生。
“拒絕分離,就等於拒絕成長”,咨詢師榮偉玲說,“再親密的兩個人,也是兩個人。如果不懂分離,那么,兩個關系親密的人就會黏在一起,而這是很多人生悲劇的深層原因。”
在處理分離上,會出現三種結果:
- 第一,成熟分離。一邊給予愛,一邊堅定地告訴孩子或親人,你是你,我是我。這樣一來,關系仍然親密,但關系中的兩個人都擁有獨立而健康的人格。
- 第二,拒絕分離。這樣的關系不一定親密,可能還非常惡劣,但關系中的兩個人必然會黏在一起,仿佛在演愛與恨的雙簧戲。
- 第三,單純分離。雖然名義上是親人,但拒絕愛與親密。如果兩人都是成人,這樣關系很難維系,如果是親自關系,那么孩子會遭到難以挽回的傷害。沒有分離,孩子不能成人,沒有愛,孩子一樣不能長大。
5、自我效能感
溺愛,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拉拉提出的概念,指一個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班拉拉將自我效能感與自信聯系起來,他說,自我效能感是“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擁有高效能感的人,在追求一個目標時,會有堅定不移的信心,認為自己一定能實現這一目標。
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一個人自己的成敗體驗。達人或許認為,孩子的事情看起來很小,但實際上,對一個幼小的孩子來說,他要做的事情太多嘗試都很重大,完成這些任務,要調動很多東西,頭腦、身體和心志等。每完成一個他認為的重大嘗試,都會讓孩子感覺到“我自己行”,久而久之就幫助孩子形成了強大的自我效能感。
若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總是幫助孩子完成對他看來很困難的事情,這其實意味着,父母破壞了孩子的探索過程,破壞了孩子形成自我效能感的過程,最終在孩子腦中形成一個邏輯 -- 他能否實現一件事取決於大人是否幫助他。
6、家長如何處理分離
- 一、不要渴望徹底了解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只要守住了“好學習不做壞事”這一底線,就不要總想着去和孩子談心
- 二、不要總把眼睛盯在兒女的“問題”上,青春期的孩子自然地會出現許多問題,這是青春期的發展特點所決定的
- 三、尊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意願。假若放手讓他們自己去發展,給他們充分地獨立成長空間,他們的叛逆行為自然會消失大半
- 四、反省一下你自己,你是不是特別害怕孩子離開你?
- 五、豐富你自己的生活。如果你自己的生活不無聊、不空虛,那么你就不會太黏兒女
- 六、改善你與丈夫的關系,把你的情感重心從你與兒女的關系轉移到你與丈夫的關系上來,讓丈夫填補你的情感空間
7、青春期必然叛逆
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對矛盾的心里沖突:脫離對父母等親人的心理依賴,走向獨立的自己。前者意味着喪失,是辭舊;后者意味着獲得,是迎新。在這對矛盾當中,如果后者占據了主要地位,那么盡管不斷地有莫名的憂傷襲來,我們仍然會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整體上是積極的、陽關的。相反,如果前者占據了主要地位,抑郁情緒就會成為我們的主導情緒。但問題是,我們的文化中,不鼓勵孩子的獨立性。
8、好孩子易有兩個惡果
- 一、叛逆期推遲
- 二、缺乏生命力
為了防止青春期的孩子陷入抑郁症,胡慎之建議父母需要懂得以下幾點:
- 第一,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懂得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是非常正常的,是孩子走向成長和獨立的必然階段
- 第二。給孩子充分的獨立空間
- 第三,青春期之前,一般來說,父母是孩子心中無所不能的“神”,進入青春期后,孩子會形成新的崇拜對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大大下降,父母應做好這種思想准備,明白孩子這種心理轉變背后的積極意義
- 第四,不要對還孩子偶爾出現的叛逆行為,譬如離家出走、早戀等行為大動干戈,要理解這種行為背后的心理,適當反思是不是對孩子控制得太厲害了
- 第五,謹防孩子陷入嚴重的抑郁狀態
9、挫折商
心理學認為,經歷的多樣性比經歷的單一性要好。順利會幫助一個人形成一個方向的思維,挫折會幫助一個人形成另一個方向的思維。如果總是一帆風順,那么一個人的思維就容易陷入單向度思維,對事情的考慮容易片面;如果一個人總是遭受挫折,那么這個人的思維也容易陷入單向度思維。
最好的經歷就是,即順利過也遭受過挫折,這樣的經歷會幫助一個人形成多向度思維。
生意的意義在於選擇,當一個人不斷為自己的人生作選擇時,那么不管這些選擇是對是錯,他的生命都會因為自主選擇而豐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會不斷增加。只有做過選擇,一個人才算活過。假若這個人一生中都是別人在替他做選擇,那么他的生命就沒有意義,不管別人給了他多少東西,不管那些選擇從理性上看多么”正確“,他都會因此而虛弱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