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次作業—— 自我介紹 + “分析" 軟件(熱身運動)


我叫施冰冰,01年在天津出生,目前就讀於南通大學三年級,受互聯網熱潮和社會就業趨向的影響,選擇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統計專業,正處於逐漸了解該專業並試圖享受學習相關知識的狀態。我自身對於該專業的大體結構框架以及各類計算機語言的應用還是處於一個懵懂狀態,對於未來自身的就業前景也是十分苦惱,很高興認識大家,希望以后可以多多指教,在學習中互相交流,也希望能通過老師的課堂以及一段時間的學習可以加深我對這門專業更深刻的認識與了解。

在我看來軟件的構建就像是蓋大樓,軟件的需求分析(用例圖:用例描述->順序圖->分析類圖)就像是蓋樓的前期對需求的人群進行調查,將合理的、可執行的需求進行梳理整合,根據這些數據設計軟件架構(體系結構模型->用戶界面設計模型),這一步就相當於大樓的地基,一個合理的軟件架構是軟件構建的基礎的基礎,接下來就是軟件的設計與實現(順序圖->設計類圖),也就是所謂的程序編碼,這是一個基於客戶需求識別軟件構件及其關系將設計實現為一個程序的過程,一個軟件的雛形已經逐漸顯露,再通過軟件測試查缺補漏,進行小范圍的修改、優化。所謂的軟件大體就構建完畢了。當然這只是我認為的理論上的構建過程,如有疏漏請多多賜教。

一個軟件的價值可能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義,對於我來說一個軟件的首要價值要素是軟件的生命周期,軟件的產生直到報廢中間是有一定的時間間隔,軟件的價值存在的首要前提與關鍵就是要有一個較長的生命周期,周期長意味着可能你的軟件架構做的越完善,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價值累積的過程。再者就是軟件的用戶體驗,一個好的軟件,即使功能和同類軟件區別不大,但卻讓人感覺到非常好用,這就是一個好的軟件的用戶體驗,這雖然和數據結構、算法沒有直接關系,但是很多非常成功的軟件就贏在這個方面。國際化與本土化也很重要,處理不同語言、不同地區的用戶對界面和功能的不同需求,這對於擴展軟件市場,讓更多人了解和應用軟件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國際市場知名的軟件公司都將國際化與本土化作為最基本的操作。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