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發過一篇公眾號文章,大意是字節某些部門在推進去測試化,當時就有同學留言表示,在字節的某些部門測試同學其實很多,果不其然,昨天跟一位字節的候選人聊天,候選人就表示在他所在的部門,測試同學確實不少。
他表示他們部門的測試主要有兩種編制的同學構成,分別是正式和外包,正式員工跟外包的比例是1:2,整個部門有幾百人的測試規模。
由於時間關系,我也沒仔細了解這幾百人全部是正式員工還是外包員工,也沒弄清楚他們部門一共有多少人,不過從一個單體產品的角度上看,這幾百人的規模還是比較大的。
這些信息拼湊起來,我們可以知道大公司的去測試化進度並不是整個公司統一的,可能有些部門比較激進,有些部門就保守一些,測試同學的數量很多,但可能是外包為主。比如很多年前手Q團隊的測試人數特別多,但是正式員工其實數量有限,大部分的功能測試都是外包同學,華為也類似。
那么字節這個部門的測試同學在做些什么呢?
候選人表示在4個方面進行探索。
- 質量維度。負責產品的質量保障工作,這點大家其實很熟悉了;
- 安全維度。負責產品的安全測試和安全方面的各種建設,其實候選人也表示這里的安全可能不夠准確,其實應該是各種專項維度,比如性能穩定性之類的,不會只局限於安全;
- 體驗維度。這里是最有意思的,我們可以想一想,影響用戶體驗的是哪些因素?是不是應用的打開速度,給你推送內容的精准度之類?這里的體驗就是量化可以影響用戶體驗的指標,然后持續監控指標,保障指標的值持續達標;比如持續監控app crash率,一旦大於某個閾值就告警,然后緊急進行定位和修復;
- 效率維度。通過工具或其他活動提升測試效率。這里可以理解為偏測試開發的部分,比如開發測試工具提高自動化回歸的效率等;
所以總結起來,測試同學在字節該部門的關鍵字其實是:質量+專項+體驗+效率,質量這邊其實有大量的活動是外包同學可以去承擔的,其他的部分專業性比較強,自行做團隊建設可能會更好一點。
總之在同一個公司的不同部門里,對於測試的態度可能是不盡相同的,之前討論的騰訊去測試化也是騰訊的某一個bg,可能不一定是整個公司的行為。
另外去測試化不是說完全不要測試,而是之前的一些必要的測試工作用一些成本更低的方式去做,比如外包。另外提高測試效率從另一方面說也就是降低測試的成本,是不是感覺有點卷起來了?想反內卷?字節的測試同學其實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那就是換賽道。目前字節的測試有了4個賽道,而且除了質量賽道之外其他的賽道其實專業性還是很強的,所以也許在未來測試這邊會分的越來越細,專業化越來越強,賽道越來越多。在某個賽道做專才或者在大部分賽道做通才都是不錯的反內卷的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