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因為Node.js是運行在服務區端的JavaScript環境,服務器程序和瀏覽器程序相比,最大的特點是沒有瀏覽器的安全限制了,而且,服務器程序必須能接收網絡請求,讀寫文件,處理二進制內容,所以,Node.js內置的常用模塊就是為了實現基本的服務器功能。這些模塊在瀏覽器環境中是無法被執行的,因為它們的底層代碼是用C/C++在Node.js運行環境中實現的。
global
在前面的JavaScript課程中,我們已經知道,JavaScript有且僅有一個全局對象,在瀏覽器中,叫window
對象。而在Node.js環境中,也有唯一的全局對象,但不叫window
,而叫global
,這個對象的屬性和方法也和瀏覽器環境的window
不同。進入Node.js交互環境,可以直接輸入:
> global.console Console { log: [Function: bound ], info: [Function: bound ], warn: [Function: bound ], error: [Function: bound ], dir: [Function: bound ], time: [Function: bound ], timeEnd: [Function: bound ], trace: [Function: bound trace], assert: [Function: bound ], Console: [Function: Console] }
process
process
也是Node.js提供的一個對象,它代表當前Node.js進程。通過process
對象可以拿到許多有用信息:
> process === global.process; true > process.version; 'v5.2.0' > process.platform; 'darwin' > process.arch; 'x64' > process.cwd(); //返回當前工作目錄 '/Users/michael' > process.chdir('/private/tmp'); // 切換當前工作目錄 undefined > process.cwd(); '/private/tmp'
JavaScript程序是由事件驅動執行的單線程模型,Node.js也不例外。Node.js不斷執行響應事件的JavaScript函數,直到沒有任何響應事件的函數可以執行時,Node.js就退出了。
如果我們想要在下一次事件響應中執行代碼,可以調用process.nextTick()
:
// test.js // process.nextTick()將在下一輪事件循環中調用: process.nextTick(function () { console.log('nextTick callback!'); }); console.log('nextTick was set!');
用Node執行上面的代碼node test.js
,你會看到,打印輸出是:
nextTick was set! nextTick callback!
這說明傳入process.nextTick()
的函數不是立刻執行,而是要等到下一次事件循環。
Node.js進程本身的事件就由process
對象來處理。如果我們響應exit
事件,就可以在程序即將退出時執行某個回調函數:
// 程序即將退出時的回調函數: process.on('exit', function (code) { console.log('about to exit with code: ' + code); });
判斷JavaScript執行環境
有很多JavaScript代碼既能在瀏覽器中執行,也能在Node環境執行,但有些時候,程序本身需要判斷自己到底是在什么環境下執行的,常用的方式就是根據瀏覽器和Node環境提供的全局變量名稱來判斷:
if (typeof(window) === 'undefined') { console.log('node.js'); } else { console.log('browser'); }
后面,我們將介紹Node.js的常用內置模塊。
一、fs
Node.js內置的fs
模塊就是文件系統模塊,負責讀寫文件。
和所有其它JavaScript模塊不同的是,fs
模塊同時提供了異步和同步的方法。
回顧一下什么是異步方法。因為JavaScript的單線程模型,執行IO操作時,JavaScript代碼無需等待,而是傳入回調函數后,繼續執行后續JavaScript代碼。比如jQuery提供的getJSON()
操作:
$.getJSON('http://example.com/ajax', function (data) { console.log('IO結果返回后執行...'); }); console.log('不等待IO結果直接執行后續代碼...');
而同步的IO操作則需要等待函數返回:
// 根據網絡耗時,函數將執行幾十毫秒~幾秒不等: var data = getJSONSync('http://example.com/ajax');
同步操作的好處是代碼簡單,缺點是程序將等待IO操作,在等待時間內,無法響應其它任何事件。而異步讀取不用等待IO操作,但代碼較麻煩。
異步讀文件
按照JavaScript的標准,異步讀取一個文本文件的代碼如下:
'use strict'; var fs = require('fs'); fs.readFile('sample.txt', 'utf-8', function (err, data) { if (err) { console.log(err); } else { console.log(data); } });
請注意,sample.txt
文件必須在當前目錄下,且文件編碼為utf-8
。
異步讀取時,傳入的回調函數接收兩個參數,當正常讀取時,err
參數為null
,data
參數為讀取到的String。當讀取發生錯誤時,err
參數代表一個錯誤對象,data
為undefined
。這也是Node.js標准的回調函數:第一個參數代表錯誤信息,第二個參數代表結果。后面我們還會經常編寫這種回調函數。
由於err
是否為null
就是判斷是否出錯的標志,所以通常的判斷邏輯總是:
if (err) { // 出錯了 } else { // 正常 }
如果我們要讀取的文件不是文本文件,而是二進制文件,怎么辦?
下面的例子演示了如何讀取一個圖片文件:
'use strict'; var fs = require('fs'); fs.readFile('sample.png', function (err, data) { if (err) { console.log(err); } else { console.log(data); console.log(data.length + ' bytes'); } });
當讀取二進制文件時,不傳入文件編碼時,回調函數的data
參數將返回一個Buffer
對象。在Node.js中,Buffer
對象就是一個包含零個或任意個字節的數組(注意和Array不同)。
Buffer
對象可以和String作轉換,例如,把一個Buffer
對象轉換成String:
// Buffer -> String var text = data.toString('utf-8'); console.log(text);
或者把一個String轉換成Buffer
:
// String -> Buffer var buf = Buffer.from(text, 'utf-8'); console.log(buf);
同步讀文件
除了標准的異步讀取模式外,fs
也提供相應的同步讀取函數。同步讀取的函數和異步函數相比,多了一個Sync
后綴,並且不接收回調函數,函數直接返回結果。
用fs
模塊同步讀取一個文本文件的代碼如下:
'use strict'; var fs = require('fs'); var data = fs.readFileSync('sample.txt', 'utf-8'); console.log(data);
可見,原異步調用的回調函數的data
被函數直接返回,函數名需要改為readFileSync
,其它參數不變。
如果同步讀取文件發生錯誤,則需要用try...catch
捕獲該錯誤:
try { var data = fs.readFileSync('sample.txt', 'utf-8'); console.log(data); } catch (err) { // 出錯了 }
寫文件
將數據寫入文件是通過fs.writeFile()
實現的:
'use strict'; var fs = require('fs'); var data = 'Hello, Node.js'; fs.writeFile('output.txt', data, function (err) { if (err) { console.log(err); } else { console.log('ok.'); } });
writeFile()
的參數依次為文件名、數據和回調函數。如果傳入的數據是String,默認按UTF-8編碼寫入文本文件,如果傳入的參數是Buffer
,則寫入的是二進制文件。回調函數由於只關心成功與否,因此只需要一個err
參數。
和readFile()
類似,writeFile()
也有一個同步方法,叫writeFileSync()
:
'use strict'; var fs = require('fs'); var data = 'Hello, Node.js'; fs.writeFileSync('output.txt', data);
stat
如果我們要獲取文件大小,創建時間等信息,可以使用fs.stat()
,它返回一個Stat
對象,能告訴我們文件或目錄的詳細信息:
'use strict'; var fs = require('fs'); fs.stat('sample.txt', function (err, stat) { if (err) { console.log(err); } else { // 是否是文件: console.log('isFile: ' + stat.isFile()); // 是否是目錄: console.log('isDirectory: ' + stat.isDirectory()); if (stat.isFile()) { // 文件大小: console.log('size: ' + stat.size); // 創建時間, Date對象: console.log('birth time: ' + stat.birthtime); // 修改時間, Date對象: console.log('modified time: ' + stat.mtime); } } });
運行結果如下:
isFile: true isDirectory: false size: 181 birth time: Fri Dec 11 2015 09:43:41 GMT+0800 (CST) modified time: Fri Dec 11 2015 12:09:00 GMT+0800 (CST)
stat()
也有一個對應的同步函數statSync()
,請試着改寫上述異步代碼為同步代碼。
異步還是同步
在fs
模塊中,提供同步方法是為了方便使用。那我們到底是應該用異步方法還是同步方法呢?
由於Node環境執行的JavaScript代碼是服務器端代碼,所以,絕大部分需要在服務器運行期反復執行業務邏輯的代碼,必須使用異步代碼,否則,同步代碼在執行時期,服務器將停止響應,因為JavaScript只有一個執行線程。
服務器啟動時如果需要讀取配置文件,或者結束時需要寫入到狀態文件時,可以使用同步代碼,因為這些代碼只在啟動和結束時執行一次,不影響服務器正常運行時的異步執行
二、stream
stream
是Node.js提供的又一個僅在服務區端可用的模塊,目的是支持“流”這種數據結構。
什么是流?流是一種抽象的數據結構。想象水流,當在水管中流動時,就可以從某個地方(例如自來水廠)源源不斷地到達另一個地方(比如你家的洗手池)。我們也可以把數據看成是數據流,比如你敲鍵盤的時候,就可以把每個字符依次連起來,看成字符流。這個流是從鍵盤輸入到應用程序,實際上它還對應着一個名字:標准輸入流(stdin)。
如果應用程序把字符一個一個輸出到顯示器上,這也可以看成是一個流,這個流也有名字:標准輸出流(stdout)。流的特點是數據是有序的,而且必須依次讀取,或者依次寫入,不能像Array那樣隨機定位。
有些流用來讀取數據,比如從文件讀取數據時,可以打開一個文件流,然后從文件流中不斷地讀取數據。有些流用來寫入數據,比如向文件寫入數據時,只需要把數據不斷地往文件流中寫進去就可以了。
在Node.js中,流也是一個對象,我們只需要響應流的事件就可以了:data
事件表示流的數據已經可以讀取了,end
事件表示這個流已經到末尾了,沒有數據可以讀取了,error
事件表示出錯了。
下面是一個從文件流讀取文本內容的示例:
'use strict'; var fs = require('fs'); // 打開一個流: var rs = fs.createReadStream('sample.txt', 'utf-8'); rs.on('data', function (chunk) { console.log('DATA:') console.log(chunk); }); rs.on('end', function () { console.log('END'); }); rs.on('error', function (err) { console.log('ERROR: ' + err); });
要注意,data
事件可能會有多次,每次傳遞的chunk
是流的一部分數據。
要以流的形式寫入文件,只需要不斷調用write()
方法,最后以end()
結束:
'use strict'; var fs = require('fs'); var ws1 = fs.createWriteStream('output1.txt', 'utf-8'); ws1.write('使用Stream寫入文本數據...\n'); ws1.write('END.'); ws1.end(); var ws2 = fs.createWriteStream('output2.txt'); ws2.write(new Buffer('使用Stream寫入二進制數據...\n', 'utf-8')); ws2.write(new Buffer('END.', 'utf-8')); ws2.end();
所有可以讀取數據的流都繼承自stream.Readable
,所有可以寫入的流都繼承自stream.Writable
。
pipe
就像可以把兩個水管串成一個更長的水管一樣,兩個流也可以串起來。一個Readable
流和一個Writable
流串起來后,所有的數據自動從Readable
流進入Writable
流,這種操作叫pipe
。
在Node.js中,Readable
流有一個pipe()
方法,就是用來干這件事的。
讓我們用pipe()
把一個文件流和另一個文件流串起來,這樣源文件的所有數據就自動寫入到目標文件里了,所以,這實際上是一個復制文件的程序:
'use strict'; var fs = require('fs'); var rs = fs.createReadStream('sample.txt'); var ws = fs.createWriteStream('copied.txt'); rs.pipe(ws);
默認情況下,當Readable
流的數據讀取完畢,end
事件觸發后,將自動關閉Writable
流。如果我們不希望自動關閉Writable
流,需要傳入參數:
readable.pipe(writable, { end: false });
三、http
Node.js開發的目的就是為了用JavaScript編寫Web服務器程序。因為JavaScript實際上已經統治了瀏覽器端的腳本,其優勢就是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前端開發人員。如果已經掌握了JavaScript前端開發,再學習一下如何將JavaScript應用在后端開發,就是名副其實的全棧了。
HTTP協議
要理解Web服務器程序的工作原理,首先,我們要對HTTP協議有基本的了解。如果你對HTTP協議不太熟悉,先看一看HTTP協議簡介。
HTTP服務器
要開發HTTP服務器程序,從頭處理TCP連接,解析HTTP是不現實的。這些工作實際上已經由Node.js自帶的http
模塊完成了。應用程序並不直接和HTTP協議打交道,而是操作http
模塊提供的request
和response
對象。
request
對象封裝了HTTP請求,我們調用request
對象的屬性和方法就可以拿到所有HTTP請求的信息;
response
對象封裝了HTTP響應,我們操作response
對象的方法,就可以把HTTP響應返回給瀏覽器。
用Node.js實現一個HTTP服務器程序非常簡單。我們來實現一個最簡單的Web程序hello.js
,它對於所有請求,都返回Hello world!
:
'use strict'; // 導入http模塊: var http = require('http'); // 創建http server,並傳入回調函數: var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function (request, response) { // 回調函數接收request和response對象, // 獲得HTTP請求的method和url: console.log(request.method + ': ' + request.url); // 將HTTP響應200寫入response, 同時設置Content-Type: text/html: response.writeHead(200, {'Content-Type': 'text/html'}); // 將HTTP響應的HTML內容寫入response: response.end('<h1>Hello world!</h1>'); }); // 讓服務器監聽8080端口: server.listen(8080); console.log('Server is running at http://127.0.0.1:8080/');
在命令提示符下運行該程序,可以看到以下輸出:
$ node hello.js Server is running at http://127.0.0.1:8080/
不要關閉命令提示符,直接打開瀏覽器輸入http://localhost:8080
,即可看到服務器響應的內容:
同時,在命令提示符窗口,可以看到程序打印的請求信息:
GET: /
GET: /favicon.ico
這就是我們編寫的第一個HTTP服務器程序!
文件服務器
讓我們繼續擴展一下上面的Web程序。我們可以設定一個目錄,然后讓Web程序變成一個文件服務器。要實現這一點,我們只需要解析request.url
中的路徑,然后在本地找到對應的文件,把文件內容發送出去就可以了。
解析URL需要用到Node.js提供的url
模塊,它使用起來非常簡單,通過parse()
將一個字符串解析為一個Url
對象:
'use strict'; var url = require('url'); console.log(url.parse('http://user:pass@host.com:8080/path/to/file?query=string#hash'));
結果如下:
Url { protocol: 'http:', slashes: true, auth: 'user:pass', host: 'host.com:8080', port: '8080', hostname: 'host.com', hash: '#hash', search: '?query=string', query: 'query=string', pathname: '/path/to/file', path: '/path/to/file?query=string', href: 'http://user:pass@host.com:8080/path/to/file?query=string#hash' }
處理本地文件目錄需要使用Node.js提供的path
模塊,它可以方便地構造目錄:
'use strict'; var path = require('path'); // 解析當前目錄: var workDir = path.resolve('.'); // '/Users/michael' // 組合完整的文件路徑:當前目錄+'pub'+'index.html': var filePath = path.join(workDir, 'pub', 'index.html'); // '/Users/michael/pub/index.html'
使用path
模塊可以正確處理操作系統相關的文件路徑。在Windows系統下,返回的路徑類似於C:\Users\michael\static\index.html
,這樣,我們就不關心怎么拼接路徑了。
最后,我們實現一個文件服務器file_server.js
:
'use strict'; var fs = require('fs'), url = require('url'), path = require('path'), http = require('http'); // 從命令行參數獲取root目錄,默認是當前目錄: var root = path.resolve(process.argv[2] || '.'); console.log('Static root dir: ' + root); // 創建服務器: var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function (request, response) { // 獲得URL的path,類似 '/css/bootstrap.css': var pathname = url.parse(request.url).pathname; // 獲得對應的本地文件路徑,類似 '/srv/www/css/bootstrap.css': var filepath = path.join(root, pathname); // 獲取文件狀態: fs.stat(filepath, function (err, stats) { if (!err && stats.isFile()) { // 沒有出錯並且文件存在: console.log('200 ' + request.url); // 發送200響應: response.writeHead(200); // 將文件流導向response: fs.createReadStream(filepath).pipe(response); } else { // 出錯了或者文件不存在: console.log('404 ' + request.url); // 發送404響應: response.writeHead(404); response.end('404 Not Found'); } }); }); server.listen(8080); console.log('Server is running at http://127.0.0.1:8080/');
沒有必要手動讀取文件內容。由於response
對象本身是一個Writable Stream
,直接用pipe()
方法就實現了自動讀取文件內容並輸出到HTTP響應。
在命令行運行node file_server.js /path/to/dir
,把/path/to/dir
改成你本地的一個有效的目錄,然后在瀏覽器中輸入http://localhost:8080/index.html
:
只要當前目錄下存在文件index.html
,服務器就可以把文件內容發送給瀏覽器。觀察控制台輸出:
200 /index.html 200 /css/uikit.min.css 200 /js/jquery.min.js 200 /fonts/fontawesome-webfont.woff2
第一個請求是瀏覽器請求index.html
頁面,后續請求是瀏覽器解析HTML后發送的其它資源請求。
練習
在瀏覽器輸入http://localhost:8080/
時,會返回404,原因是程序識別出HTTP請求的不是文件,而是目錄。請修改file_server.js
,如果遇到請求的路徑是目錄,則自動在目錄下依次搜索index.html
、default.html
,如果找到了,就返回HTML文件的內容。
var fs = require('fs'); var url = require('url'); var http = require('http'); var path = require('path'); /** forecast.html所在目錄(C:\Users\1\Desktop\Prac\demoWeb_Temp\vue-learn\forecast) */ var root = path.resolve(process.argv[2] || '.'); var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function (request, response){ var pathname = url.parse(request.url).pathname; var filepath = path.join(root, pathname); var defaultPath = ['/default.html', '/forecast.html']; fs.stat(filepath, function (err, stat){ if(!err && stat.isFile()){ console.log("200" + request.url); response.writeHead(200); /** 將文件流導向response */ /**沒有必要手動讀取文件內容。由於response對象本身是一個Writable Stream, * 直接用pipe()方法就實現了自動讀取文件內容並輸出到HTTP響應。 */ fs.createReadStream(filepath).pipe(response); }else if(!err && stat.isDirectory()){ for(var i = 0; i < defaultPath.length; i++){ var tempPath = fs.existsSync(path.join(filepath, defaultPath[i])); if(tempPath){ console.log("200" + request.url); response.writeHead(200); fs.createReadStream(path.join(filepath, defaultPath[i])).pipe(response); break; } } }else{ console.log("404" + request.url); response.writeHead(404); response.end("404 Not Found!"); } }); }); server.listen(8080); console.log('Server is running at http://127.0.0.1:8080/');
參考源碼
http服務器代碼(含靜態網站)
四、crypto
crypto模塊的目的是為了提供通用的加密和哈希算法。用純JavaScript代碼實現這些功能不是不可能,但速度會非常慢。Nodejs用C/C++實現這些算法后,通過cypto這個模塊暴露為JavaScript接口,這樣用起來方便,運行速度也快。
MD5和SHA1
MD5是一種常用的哈希算法,用於給任意數據一個“簽名”。這個簽名通常用一個十六進制的字符串表示:
const crypto = require('crypto'); const hash = crypto.createHash('md5'); // 可任意多次調用update(): hash.update('Hello, world!'); hash.update('Hello, nodejs!'); console.log(hash.digest('hex')); // 7e1977739c748beac0c0fd14fd26a544
update()
方法默認字符串編碼為UTF-8
,也可以傳入Buffer。
如果要計算SHA1,只需要把'md5'
改成'sha1'
,就可以得到SHA1的結果1f32b9c9932c02227819a4151feed43e131aca40
。
還可以使用更安全的sha256
和sha512
。
Hmac
Hmac算法也是一種哈希算法,它可以利用MD5或SHA1等哈希算法。不同的是,Hmac還需要一個密鑰:
const crypto = require('crypto'); const hmac = crypto.createHmac('sha256', 'secret-key'); hmac.update('Hello, world!'); hmac.update('Hello, nodejs!'); console.log(hmac.digest('hex')); // 80f7e22570...
只要密鑰發生了變化,那么同樣的輸入數據也會得到不同的簽名,因此,可以把Hmac理解為用隨機數“增強”的哈希算法。
AES
AES是一種常用的對稱加密算法,加解密都用同一個密鑰。crypto模塊提供了AES支持,但是需要自己封裝好函數,便於使用:
const crypto = require('crypto'); function aesEncrypt(data, key) { const cipher = crypto.createCipher('aes192', key); var crypted = cipher.update(data, 'utf8', 'hex'); crypted += cipher.final('hex'); return crypted; } function aesDecrypt(encrypted, key) { const decipher = crypto.createDecipher('aes192', key); var decrypted = decipher.update(encrypted, 'hex', 'utf8'); decrypted += decipher.final('utf8'); return decrypted; } var data = 'Hello, this is a secret message!'; var key = 'Password!'; var encrypted = aesEncrypt(data, key); var decrypted = aesDecrypt(encrypted, key); console.log('Plain text: ' + data); console.log('Encrypted text: ' + encrypted); console.log('Decrypted text: ' + decrypted);
運行結果如下:
Plain text: Hello, this is a secret message! Encrypted text: 8a944d97bdabc157a5b7a40cb180e7... Decrypted text: Hello, this is a secret message!
可以看出,加密后的字符串通過解密又得到了原始內容。
注意到AES有很多不同的算法,如aes192
,aes-128-ecb
,aes-256-cbc
等,AES除了密鑰外還可以指定IV(Initial Vector),不同的系統只要IV不同,用相同的密鑰加密相同的數據得到的加密結果也是不同的。加密結果通常有兩種表示方法:hex和base64,這些功能Nodejs全部都支持,但是在應用中要注意,如果加解密雙方一方用Nodejs,另一方用Java、PHP等其它語言,需要仔細測試。如果無法正確解密,要確認雙方是否遵循同樣的AES算法,字符串密鑰和IV是否相同,加密后的數據是否統一為hex或base64格式。
Diffie-Hellman
DH算法是一種密鑰交換協議,它可以讓雙方在不泄漏密鑰的情況下協商出一個密鑰來。DH算法基於數學原理,比如小明和小紅想要協商一個密鑰,可以這么做:
-
小明先選一個素數和一個底數,例如,素數
p=23
,底數g=5
(底數可以任選),再選擇一個秘密整數a=6
,計算A=g^a mod p=8
,然后大聲告訴小紅:p=23,g=5,A=8
; -
小紅收到小明發來的
p
,g
,A
后,也選一個秘密整數b=15
,然后計算B=g^b mod p=19
,並大聲告訴小明:B=19
; -
小明自己計算出
s=B^a mod p=2
,小紅也自己計算出s=A^b mod p=2
,因此,最終協商的密鑰s
為2
。
在這個過程中,密鑰2
並不是小明告訴小紅的,也不是小紅告訴小明的,而是雙方協商計算出來的。第三方只能知道p=23
,g=5
,A=8
,B=19
,由於不知道雙方選的秘密整數a=6
和b=15
,因此無法計算出密鑰2
。
用crypto模塊實現DH算法如下:
const crypto = require('crypto'); // xiaoming's keys: var ming = crypto.createDiffieHellman(512); var ming_keys = ming.generateKeys(); var prime = ming.getPrime(); var generator = ming.getGenerator(); console.log('Prime: ' + prime.toString('hex')); console.log('Generator: ' + generator.toString('hex')); // xiaohong's keys: var hong = crypto.createDiffieHellman(prime, generator); var hong_keys = hong.generateKeys(); // exchange and generate secret: var ming_secret = ming.computeSecret(hong_keys); var hong_secret = hong.computeSecret(ming_keys); // print secret: console.log('Secret of Xiao Ming: ' + ming_secret.toString('hex')); console.log('Secret of Xiao Hong: ' + hong_secret.toString('hex'));
運行后,可以得到如下輸出:
$ node dh.js Prime: a8224c...deead3 Generator: 02 Secret of Xiao Ming: 695308...d519be Secret of Xiao Hong: 695308...d519be
注意每次輸出都不一樣,因為素數的選擇是隨機的。
RSA
RSA算法是一種非對稱加密算法,即由一個私鑰和一個公鑰構成的密鑰對,通過私鑰加密,公鑰解密,或者通過公鑰加密,私鑰解密。其中,公鑰可以公開,私鑰必須保密。
RSA算法是1977年由Ron Rivest、Adi Shamir和Leonard Adleman共同提出的,所以以他們三人的姓氏的頭字母命名。
當小明給小紅發送信息時,可以用小明自己的私鑰加密,小紅用小明的公鑰解密,也可以用小紅的公鑰加密,小紅用她自己的私鑰解密,這就是非對稱加密。相比對稱加密,非對稱加密只需要每個人各自持有自己的私鑰,同時公開自己的公鑰,不需要像AES那樣由兩個人共享同一個密鑰。
在使用Node進行RSA加密前,我們先要准備好私鑰和公鑰。
首先,在命令行執行以下命令以生成一個RSA密鑰對:
openssl genrsa -aes256 -out rsa-key.pem 2048
根據提示輸入密碼,這個密碼是用來加密RSA密鑰的,加密方式指定為AES256,生成的RSA的密鑰長度是2048位。執行成功后,我們獲得了加密的rsa-key.pem
文件。
第二步,通過上面的rsa-key.pem
加密文件,我們可以導出原始的私鑰,命令如下:
openssl rsa -in rsa-key.pem -outform PEM -out rsa-prv.pem
輸入第一步的密碼,我們獲得了解密后的私鑰。
類似的,我們用下面的命令導出原始的公鑰:
openssl rsa -in rsa-key.pem -outform PEM -pubout -out rsa-pub.pem
這樣,我們就准備好了原始私鑰文件rsa-prv.pem
和原始公鑰文件rsa-pub.pem
,編碼格式均為PEM。
下面,使用crypto
模塊提供的方法,即可實現非對稱加解密。
首先,我們用私鑰加密,公鑰解密:
const fs = require('fs'), crypto = require('crypto'); // 從文件加載key: function loadKey(file) { // key實際上就是PEM編碼的字符串: return fs.readFileSync(file, 'utf8'); } let prvKey = loadKey('./rsa-prv.pem'), pubKey = loadKey('./rsa-pub.pem'), message = 'Hello, world!'; // 使用私鑰加密: let enc_by_prv = crypto.privateEncrypt(prvKey, Buffer.from(message, 'utf8')); console.log('encrypted by private key: ' + enc_by_prv.toString('hex')); let dec_by_pub = crypto.publicDecrypt(pubKey, enc_by_prv); console.log('decrypted by public key: ' + dec_by_pub.toString('utf8'));
執行后,可以得到解密后的消息,與原始消息相同。
接下來我們使用公鑰加密,私鑰解密:
// 使用公鑰加密: let enc_by_pub = crypto.publicEncrypt(pubKey, Buffer.from(message, 'utf8')); console.log('encrypted by public key: ' + enc_by_pub.toString('hex')); // 使用私鑰解密: let dec_by_prv = crypto.privateDecrypt(prvKey, enc_by_pub); console.log('decrypted by private key: ' + dec_by_prv.toString('utf8'));
執行得到的解密后的消息仍與原始消息相同。
如果我們把message
字符串的長度增加到很長,例如1M,這時,執行RSA加密會得到一個類似這樣的錯誤:data too large for key size
,這是因為RSA加密的原始信息必須小於Key的長度。那如何用RSA加密一個很長的消息呢?實際上,RSA並不適合加密大數據,而是先生成一個隨機的AES密碼,用AES加密原始信息,然后用RSA加密AES口令,這樣,實際使用RSA時,給對方傳的密文分兩部分,一部分是AES加密的密文,另一部分是RSA加密的AES口令。對方用RSA先解密出AES口令,再用AES解密密文,即可獲得明文。
證書
crypto模塊也可以處理數字證書。數字證書通常用在SSL連接,也就是Web的https連接。一般情況下,https連接只需要處理服務器端的單向認證,如無特殊需求(例如自己作為Root給客戶發認證證書),建議用反向代理服務器如Nginx等Web服務器去處理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