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斯科特·派克


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回避問題、逃避痛苦。回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艱苦的旅程。
 
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人若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解決任何麻煩和問題。在某些方面自律,只能解決某些問題,全面的自律才能解決人生所有的問題。
 
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自律有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於事實、保持平衡。
 
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在充滿問題和痛苦的人生中,推遲滿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早在童年時,從5歲開始,孩子就可以學習這個自律的原則:先承受痛苦,再享受快樂,避免眼前安逸帶來的不利。
 
父母的愛至關重要。即使家庭環境充滿混亂,生活貧困,只要有愛存在,照樣可以培養出懂得自律的孩子。相反,即使父母身為醫生、律師、企業經理或是慈善家,生活方式相當嚴謹,但如果缺少愛和溫情,他們培養出的子女照樣會隨心所欲,恣意妄為,不懂得自律。
 
愛是心靈健康成長的動力。父母的愛,決定着家庭教育的優劣。充滿愛的家庭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富有愛心的家長,善於審視孩子的需要,並做出理性的判斷。當孩子面臨痛苦抉擇時,他們會真心實意與孩子一塊兒去經受痛苦和折磨,而孩子也能領受父母的這片苦心。他們未必立刻流露出感激之情,卻可以領悟到痛苦的內涵和真諦。他們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媽媽願意陪着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見得那么可怕,而且也未必是太壞的事。我也應該承擔責任,面對屬於自己的痛苦。”——這就是自律的起點。
 
那些沐浴着父母之愛而成長起來的孩子,心靈可以得到健康的發展。他們也許會偶爾賭氣,抱怨父母一時的忽視,然而,內心深處卻清楚父母深愛着他們。父母的珍視讓他們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選擇進步而不是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棄。他們將自尊自愛作為人生起點,這有着比黃金還要寶貴的價值。
 
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自律的基礎,因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有價值時,就會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來照顧自己。自律是自我照顧,自我珍惜,而不是自暴自棄。
 
問題降臨時,勢必帶來不同程度的痛苦。盡可能早地面對問題,意味着把滿足感向后推遲,放棄暫時的安逸或是程度較輕的痛苦,去體驗程度較大的痛苦,這才是對待問題和痛苦最明智的辦法。現在承受痛苦,將來就可能獲得更大的滿足感;而現在不謀求解決問題,將來的痛苦會更大,延續的時間也更長。
 
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憑借這張地圖,我們才能了解人生的地形、地貌和溝壑,指引自己的道路。如果地圖准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要到什么地方,怎樣到達那里;如果地圖信息失真,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但通向事實的道路並不平坦,我們出生時,並不是帶着地圖來到世界的。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順利行進,我們需要努力繪制自己的地圖。我們的努力程度越高,對事實的認識越清楚,地圖的准確性就越高。但是很多人不願意付出這種努力,他們對認識事實缺乏興趣,故步自封。有的人一過完青春期,就放棄了繪制地圖。他們的地圖狹小、模糊、粗略而又膚淺,從而導致對現實的認知過於狹隘和偏激。
 
繪制人生地圖的艱難,不在於我們需要從頭開始,而在於需要不斷修訂,才能使地圖的內容准確翔實。
 
我們必須忠於事實,盡管這會帶來暫時的痛苦,但遠比沉湎於虛假的舒適中要好。我們必須忍受暫時的不適感,追求事實而不是假象,並承受這一過程的痛苦。要讓心靈獲得成長,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盡全力,不惜一切代價,完全忠於事實。
 
完全忠於事實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它意味着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進行不間斷地嚴格地自我反省。我們通過自身與外界的接觸來認識世界。我們不僅要觀察世界本身,也要對觀察世界的主體(我們自身)進行反省。
 
反省內心世界帶來的痛苦,往往大於觀察外在世界帶來的痛苦,所以很多人逃避前者而選擇后者。實際上,認識和忠於事實帶給我們的非凡價值,將使痛苦顯得微不足道。自我反省帶來的快樂,甚至遠遠大於痛苦。
 
忠於事實的生活還意味着我們要敢於接受外界的質疑和挑戰。這也是唯一能確定我們的地圖是否與事實符合的方法。
 
在日常交往中,我們有時要開誠布公,有時則要抑制傾吐想法和感覺的欲望。那么,怎樣做才不致違背忠於事實的自律精神呢?我們應該采取如下原則:首先,永遠不要說假話,避免黑色謊言;其次,要牢牢記住,除非是迫不得已,或者出於重大道德因素的考慮,否則,不說出全部真相就等於說謊;第三,不可因個人自私自利的欲望,例如滿足權力欲、刻意討上司的歡心、逃避修訂心靈地圖的挑戰等,而將部分真相隱瞞下來;第四,只有在對對方確有好處的情況下,才能有選擇地隱瞞部分真相;第五,盡可能忠實地評估對方的需要。這是一件極為復雜的工作,只有以真愛為出發點,才能做出恰當的評判和選擇;第六,評估的要領在於,對方能否借助我們提供的事實獲得心靈的成長。最后一點需要銘記在心的是,我們通常會低估而不是高估別人運用事實使心靈獲得成長的能力。
 
自律是一項艱苦而復雜的任務,需要足夠的勇氣和判斷力。你要以追求誠實為己任,也需要隱瞞部分事實和真相。你既要承擔責任,也要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你既要學會推遲滿足感,先苦后甜,把眼光放遠,同時又要盡可能過好當前的生活,讓人生的快樂多於痛苦。換句話說,自律本身需要把持得當,我稱之為“保持平衡”,這也是自律的第四條原則。
 
簡單歸納我們在各階段需要放棄的東西:
無需對外界要求作出回應的嬰兒狀態
無所不能的幻覺
完全占有(包括性方面)父親或母親(或二者)的欲望
童年的依賴感
自己心中被扭曲了的父母形象
青春期的自以為擁有無窮潛力的感覺
無拘無束的自由
青年時期的靈巧與活力
青春的性吸引力
長生不老的空想
對子女的權威
各種各樣暫時性的權力
身體永遠健康
最后,自我以及生命本身
總體說來,這些就是我們在人生過程中必須放棄的生活環境、個人欲望和處世態度。放棄這些的過程就是心智完美成長的過程。
 
最好的決策者,願意承受其決定所帶來的痛苦,卻毫不影響其做出決策的能力。一個人是否傑出和偉大,視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而傑出和偉大本身,則會給人帶來快樂和幸福
 
有的母親溺愛孩子,到了不加掩飾的程度;有的母親擔心孩子營養不足,恨不能把大量食物硬塞進孩子嘴里;有的父親花大量金錢,為孩子購買滿屋子的玩具或衣服;有的父母對孩子的一切要求,都是有求必應……其實,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贊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溫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父母應該成為值得尊敬的領導者與指揮官,告訴孩子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要進行理性地判斷,而不能僅憑直覺,必須認真思考和周密計划,甚至是做出令人痛苦的決定。
 
很多時候,我們自稱為別人着想,可能只是為了逃避責任,滿足自己的願望: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個人的意願,核心動機是滿足自我的需求;不管為別人做什么事,真正的原因都是為了自己。有的父母會這樣告訴孩子:“你應該感激我們為你所做的一切。”可以肯定地說,這樣的父母對孩子缺少真正的愛。其實,我們真心去愛某個人,是因為我們自己需要去愛別人;我們生兒育女,是因我們自己想要孩子;我們愛自己的孩子,是因為我們渴望自己成為充滿愛心的父母。真正的愛能夠使人發生改變,在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擴展,而非純粹的自我犧牲。所以,愛在某種意義上是自私的,最終追求的是自我完善。區別愛與非愛的關鍵不是自私或是無私,而是行為的目的。真愛的目的永遠都是促進心智的成熟,出於其他目的的“愛”都不是真愛。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來自於充分體驗人生的不安全感。
 
充分投入,並做出承諾可以給別人帶來安全感
 
如果說世界是大宇宙,那么家庭就是小宇宙,家庭中的見聞和感受,決定了我們對世界本質的看法。父母的言行舉止,為我們創造了獨有的外在世界,在此基礎上,我們逐漸形成自己的世界觀。
 
有的人之所以不懂得把握機會,坐視機會的消失,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恩典的存在,也從不知曉某些好運的價值,因此也就從未“意外”發現過令人驚喜的事物。換句話說,人人都有機會與恩典不期而遇,但有的人在恩典降臨時不懂得把握。他們對類似的好運不以為然,以為不值得小題大做,結果任憑大好的機遇從身邊溜走。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