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mise對象及常用方法


Promise對象

Promise 對象代表了未來將要發生的事件,開創一個異步線程,用來傳遞異步操作的消息。

Promise 對象有以下兩個特點:

1.對象的狀態不受外界影響。Promise 對象代表一個異步操作,有三種狀態:
  pending: 初始狀態,不是成功或失敗狀態
  fulfilled: 意味着操作成功完成
       rejected: 意味着操作失敗
2.只有異步操作的結果,可以決定當前是哪一種狀態,任何其他操作都無法改變這個狀態。
   Promise 對象的狀態改變,只有兩種可能:
       1.從 Pending 變為 Resolved 
       2.從 Pending 變為 Rejected。
只要這兩種情況發生,狀態就凝固了,不會再變了,會一直保持這個結果。就算改變已經發生了,再對 Promise 對象添加回調函數,也會立即得到這個結果。

Promise 優缺點:

   優點:
       Promise 對象提供統一的接口,使得控制異步操作更加容易,避免了層層嵌套的回調函數。
   缺點:
       1.無法取消 Promise,一旦新建它就會立即執行,無法中途取消。
       2.如果不設置回調函數,Promise 內部拋出的錯誤,不會反應到外部
       3.當處於 Pending 狀態時,無法得知目前進展到哪一個階段(剛剛開始還是即將完成)

創建Promise

let prom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異步處理,處理結束后調用resolve或reject
    // 當異步代碼執行成功時,我們才會調用resolve(...), 當異步代碼失敗時就會調用reject(...)
    // 在本例中,我們使用setTimeout(...)來模擬異步代碼,實際編碼時可能是XHR請求或是HTML5的一些API方法.
    setTimeout(()=>{
        resolve("成功!"); //代碼正常執行!
    }, 250);
})

prom.then((result)=>{
    // result的值是上面調用resolve(...)方法傳入的值.
    // result參數不一定非要是字符串類型,這里只是舉個例子
    console.log("result:" + result)     // 打印結果: result:成功!
})

Promise.then() 

對於已經實例化過的 promise 對象可以調用 promise.then() 方法,傳遞 resolve 和 reject 方法作為回調。
  promise.then() 是 promise 最為常用的方法。
  promise.then(onResolved, onRejected)
function p(){
    let a = 1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
        resolve(a)    // 將參數a傳遞給then()
    })
}
p().then((val) => {
    console.log("a:"+val)   // a:1
})

Promise.then()可以采用鏈式寫法

Promise.prototype.then 方法返回的是一個新的 Promise 對象,因此可以采用鏈式寫法

例:

function p(){
    let a = 1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
        resolve(a)    // 將參數a傳遞給then()
    })
}

p().then((val) => {
    return val+1
}).then((val) => {
    console.log(val + 2)  // 4
})

 Promise.Catch()捕捉錯誤

 Promise.Catch()用於指定發生錯誤時的回調函數

Promise 對象的錯誤具有"冒泡"性質,會一直向后傳遞,直到被捕獲為止。也就是說,錯誤總是會被下一個 catch 語句捕獲。

function p(){
    let a = 1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
        resolve(a)    // 將參數a傳遞給then()
    })
}

p().then((val) => {
    console.log(val + 2)  // 4
}).catch((error) => {
    console.log("error:", error)
})

Promise.all方法

Promise.all 方法用於將多個 Promise 實例,包裝成一個新的 Promise 實例

var p = Promise.all([p1,p2,p3]);

上面代碼中,Promise.all 方法接受一個數組作為參數,p1、p2、p3 都是 Promise 對象的實例。

(Promise.all 方法的參數不一定是數組,但是必須具有 iterator 接口,且返回的每個成員都是 Promise 實例。)

p 的狀態由 p1、p2、p3 決定,分成兩種情況:

  • 只有p1、p2、p3的狀態都變成fulfilled,p的狀態才會變成fulfilled,此時p1、p2、p3的返回值組成一個數組,傳遞給p的回調函數。
  • 只要p1、p2、p3之中有一個被rejected,p的狀態就變成rejected,此時第一個被reject的實例的返回值,會傳遞給p的回調函數。

例:

Promise.all()返回一個Promise返回值的數組

function createProcess(str){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
        setTimeout(() => {
            resolve(str)
        }, 1000 )
    })
}

let p0 = createProcess("0")
let p1 = createProcess("1")
let p2 = createProcess("2")
let p3 = createProcess("3")

let promises = [p0, p1, p2, p3]

Promise.all(promises).then(pro => {
    console.log(pro)        // [ '0', '1', '2', '3' ]
})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