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RFC 2544


什么是 RFC 2544?

如果您從事網絡工作,您可能聽說過它,但 RFC 2544 究竟是什么呢?
RFC 的全稱是 Request for comment ,請求注解。是一系列收錄了互聯網國際標准的文件。RFC 2544 是用於測試和測量網絡設備的性能的標准,該標准在1999年被規定。RFC 2544規定了在測試過程中測試人員需要用到的測試語言和測試步驟。測試人員必須嚴格按照 RFC 2544 中規定的步驟進行測試。RFC 2544 還提供了標准的性能結果。通過對比設備的性能參數與 RFC 標准,用戶能夠輕松地比較不同廠商設備的優劣。

RFC 2544 包括6個關於網絡設備參數的測試,通過這些測試,可以評估網絡設備在現實世界的表現情況。這些測試也被稱作停止服務,在測試過程中不使用真實的業務流量,而是使用測試人員生成的具有特定特征的流量。

正如RFC文檔中所概述的,實現這一系列測試的理想設備是帶有發送端口和接收端口的測試設備。流量從發包器發送到 DUT,然后從 DUT 返回發包器。通過檢查測試設備發送的幀序列號,測試人員可以判斷是否所有的數據包都成功地發送了,所有正確的數據包也成功的返回測試設備。

RFC 2544 的6個子測試是什么?

在RFC 2544 中定義了6個測試:吞吐量,延遲,丟包率,背靠背測試,復位測試和系統恢復。

吞吐量

吞吐量是指設備能夠轉發所接收到的數據的最大速率。吞吐量測試需要測量 DUT 發送的測試幀數與測試設備發送給DUT的幀數。當這2個數值相等時,單位時間內設備中通過報文的數量(速率)就是設備的吞吐量。換句話說,吞吐量是衡量一款設備轉發數據包能力。吞吐量也被稱為可用帶寬。

延遲

延遲是報文從 離開發送端到達目的地 所需要的時間。時延包括了報文在網絡鏈路上的傳輸時間和經過的網絡設備所花費的時間。為了保持時間同步,時延測試一般會測量同一個報文從 DUT 發送的時間和返回 DUT 的時間。這樣測量出來的時延稱為雙向時延(RTT)。

延遲有兩種計算方法:存儲轉發時延(store and forward latency,S&F)和直通交換時延(cut through latency,CT)。

  • 存儲轉發時延是指數據幀最后一個比特到達設備輸入端口的時間與該數據幀第一個比特出現在設備輸出端口的時間間隔,按后進先出的方法計算
  • 直通時延是指數據幀第一個比特到達設備輸入端口的時間與該數據幀第一個比特出現在設備輸出端口的時間間隔,按先進先出的方法計算。

丟包率

丟包率的計算方式是: DUT轉發的報文個數/DUT接收的報文個數 *100%。丟包率通常是由資源(如可用帶寬)不足引起的,因此丟包率可作為設備在重負載下的表現的指標。

背靠背測試

背靠背測試是向 DUT 連續發送具有最小幀間隙的幀,並對 DUT 轉發的幀數進行計數。若不發生丟包,則增加發送的幀,直到發生丟包。然后再慢慢減少發送的幀,直至不丟包。此計算有助於確定設備的緩沖區容量。

復位測試

系統復位測量 DUT 從軟件復位中恢復的速度。測試過程為先按最大吞吐率發送最小長度的幀,然后復位被測設備,統計復位前發出的最后一幀的時間戳和復位后收到的第一幀的時間戳的差值,即為復位測試時間。

系統恢復

系統恢復表征了 DUT 從過載條件中恢復的速度。測試系統恢復,先以高於設備吞吐量的速率發送幀流並測量延遲,然后再將速率降低並再次測量延遲。系統恢復時間是這兩個延遲時間的差值。

RFC 2544,不僅概述了6個子測試的步驟細節,它同時也指定了測試的標准結果。這種標准化使得直接比較各種網絡設備的性能成為可能。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