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是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基層治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實現。當前,我國基層治理內容繁雜,面臨諸多難題,嚴重阻礙了基層社會經濟的發展。例如:
-
“條塊結合”的治理模式導致基層治理中存在“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現象;
-
職能力量下沉過程中街鄉擁有權力越來越大,卻沒有掌握條上部門相關數據,也就產生了下沉的事權與缺失的數權之間的矛盾;
-
條上信息化系統眾多,基層填報壓力大,同時基於基層實際業務考慮,為基層治理服務的信息化系統卻很少等。
近年來,隨着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互聯網+”等新技術的興起,以網格化為基礎的基層治理體制不斷興起。2019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推進基層整合審批服務執法力量的實施意見》來逐步解決條塊分割,“看得見的人管不了,管得了的人看不見”等基層社會治理痼疾。
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創新了基層治理模式,提升了各地基層治理效能。通過總結得出:上述各地成功的經驗做法,其核心是充分踐行“楓橋經驗”,堅持黨在基層治理工作中的領導,以人民為中心,依托職能力量下沉等機制體制改革,運用信息化手段,發揮社會組織及人民群眾的力量,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實現源頭治理。
基於一張地圖,整合黨建引領相關數據,實現在一張黨建地圖上掌握黨員、黨組織、黨群中心、幫扶群眾各類數據。
通過融合黨建、公安、城管、衛計等數據資源,基於地圖,整合形成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一張圖,包含網格、黨建、人口、地所、事件、物設、組織七大類數據,在多類數據的基礎上實現了多圖層疊加分析。
圖1 黨建數據多圖層疊加分析
此外, 還根據社區黨員報到和人口分布情況划分了網格黨支部,黨支部內配備“五長一隊,一陣地”包括網格黨支部書記,網格長、派出所所長、路長、市場監管所所長、司法所所長以及便民服務隊伍和報到黨員。
圖2 職能力量入網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