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pinlue.com/article/2020/06/1516/3110740285538.html
熵是一個物理學概念,也是一種普遍適用的世界觀,可以讓我們更加正確地看待自己、周圍的人和世界。熵理論讓維護健康的方向變得清晰,不會輕易上當受忽悠,人生也會更加豁然開朗。
什么是熵理論
我們簡單回顧一下熵理論:
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是守恆的,能量可以互相轉化,而不會消失。
熱力學第二定律:能量可以轉化,但是不能100%轉化,即在轉化過程中總是有一部分能量會被浪費掉。有效能量是可以被轉化、利用的能量,無效能量是無法再轉化、利用的能量,又稱為熵。
熱力學的兩個定律可以用一句話來表達:宇宙的能量總和是個常數,總的熵是不斷增加的。如果沒有外部能量輸入,封閉系統趨向越來越混亂,即熵越來越大;如果要讓一個系統變得更有序,必須有外部能量的輸入。
1943年,薛定諤在《生命是什么》一書中首先提出負熵的概念,指出有機體是依賴負熵為生的。
1970年代,比利時科學家普利戈津提出了耗散結構理論,即在特定的條件下,在無序環境中可以自然形成一種新的、穩定的有序結構。一個由無序走向有序的負熵系統,通常被稱為自組織系統。雖然自組織系統內部是負熵的,但其條件是外部恆定的施加了能量、物質或信息。
人體熵概念的提出
人體也是一個熱力學系統,其生命活動依賴於物質和能量的耗散,按熱力學第二定律,孤立的系統總是自發地向混亂度增大的方向變化,熵在不斷增加;在人體中,熵是生命活動中能量轉化已經完成的程度,或是能量不能再被生命活動所利用的程度。
自然界演化是從有序到無序,人體的健康也遵循這一定律,由完整有序、可控的健康狀態到散架無序、失控的不健康(傷病和亞健康)狀態。
由此,我們提出人體熵的概念,人體熵代表人體的健康程度:人體熵越低代表健康程度高,人體熵高代表健康程度低。
人體熵增表現從疲乏、精力渙散、精神萎靡到容易受傷如走路崴腳、運動發生損傷,容易感冒;從先是身體某一處不適、酸脹乃至疼痛,一忍再忍然后連鎖反應,發展到腰酸背痛,直到最后身體要散架了;從發胖,變得油膩,到發生慢性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痛風、癌症等等,甚至最終發展為癌症;也可以表現為心理問題如憂傷、沮喪、壓力等等。
人體為了生存需要與熵增作斗爭,從外界吸收低熵物質如陽光、氧氣、水和碳水化合物等等,以滿足正常生命活動和腦力活動需要,同時產生大量高熵物質如二氧化碳、尿、汗及其他排泄物;使得機體系統的總熵變小於零,從而生命機體處於協調、有序狀態,以維持生命和健康,或者是減緩熵增以延緩衰老。
控制人體熵增和/或增加負熵
維護整體健康的底層邏輯和生命之道
熵變是人類最難認識的規律之一, 是覆蓋一切群體和領域的最高定律。我們沒有辦法消除熵和混亂無序。如果不施加外力影響,事物永遠向着更混亂的狀態發展。
所以想要維護我們人體的健康的方式有兩種:
一是依靠更大的能量、物質或者信息輸入,壓制人體熵的累積;
二是讓人體某些局部變得更有秩序,把混亂轉移到另一些領域。
那么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如何調整人體熵呢?
- 能量輸入:
醫生、康復治療師、心理師等的幫助,功能訓練教練的指導都屬於'能量輸入',這些能量讓幫助用戶的身心變得更有序更健康。與此同時,這些健康工作者在幫助治療無序使其變得有序的過程中,耗費了巨大能量,使自己變得無序。所以這些健康工作者尤其要注意自我保健,多向高手學習、多看好書,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否則自身的身心健康堪憂。
- 外部物質輸入,增加負熵要素:
每天最好能夠享受1-2小時的自然陽光照射
呼吸新鮮空氣
充足、天然、平衡的飲食模式
- 信息輸入:
持續學習、閱讀好書,能夠不斷輸入知識、信息,自我提高;
導師、高手指點迷津,獲得指引;
勇於走出舒適區,接受新鮮事物,與時俱進;
調節生物鍾,讓身體與天地同步,與自然相協調一致。
-
排除無序即正熵,參加運動,加速排泄廢物。
-
盡量遠離正熵的以下場景:
居住在空氣污濁,陰暗、缺少陽光的擁擠環境
長時間身處在污染的環境,酷熱的氣候中
營養不均衡、吃進垃圾食品
6.增加有序即負熵場景:
進行功能訓練:達到骨骼、肌肉、神經等的平衡、秩序;身體各部分協調、符合生物力學特性,運轉順暢,減少能量泄漏;好體型增加性感、自信心、別人的好感,與周圍的人和環境和諧;增加神經系統控制力、感知力、通暢性;
提高靈性:感恩、慈悲、寬容;
心理平和,情緒穩定:承受能力強,與周圍的人和環境融洽、協調,清靜、快樂的生活、不為世俗事物所煩惱;消除、杜絕毀滅性情緒,如憤怒、極度的恐懼、嫉妒、憂慮、貪求、偏執;
重視保護和訓練中樞神經:中樞神經控制力非常強大(控制肉體,也控制精神世界),學習、訓練使中樞神經下意識即套路多,減少能耗;芒格認為自己掌握的100種多元思維模型,使他具有迅速看清生活本質和目標的非凡洞察力;大腦算法清晰、簡潔(思維清晰),可以顯着提高效率、減少能量消耗;
提高精神狀態:擁抱使命感、正能量,當事與願違時,穩住陣腳是最重要的事情;控制過度的欲望,過上節約、朴素的健康生活,維持體面生活的消費越少越好;
充分的休息:讓疲憊的身心得到修復;
減少碎片化時間:一段時間內不要處理太多事情,減少手機使用;
學會呼吸:錯誤的呼吸方式,會導致我們出現各種生理反應,例如頭痛、肌肉酸痛以及睡眠紊亂;正確的呼吸方式往往能夠讓人減輕心理壓力,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減輕疼痛感,而且效果遠比葯物和酒精好的多;
保護DNA——在人體對抗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熵增需求時,身體內部的DNA起到決定性作用,以維持秩序、低熵狀態,減少DNA突變、癌基因失控、端粒酶變短,往往這些因素與引發疾病和癌症的上游事件密切相關;
與體內微生物和諧共生共處。
結論
按照宇宙第一定律,提出人體熵的概念,是站在自然的高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為人的健康管理和維護指明了正確的方向,並且深刻地提示:不控制人體熵增人體熵增到一定程度,傷病甚至癌症就會悄然而至。所以誰不在用心維護健康,誰就是在自掘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