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雲技術的文章很多,我也就不介紹那些非常技術性的東西了,主要分享一些我在學習雲技術的時候了解了些什么,以及我工作中接觸到雲的時候,主要考慮的問題。
雲基本定義
雲的專業定義在百科和其他blog上面都會寫,我就不引用了,簡單來說,雲技術是一種可以整合閑置資源進行動態分配和按需分配的技術。其中資源主要是指:計算資源、存儲資源、網絡資源,計算資源簡單來說就是你的計算機執行任務的時候所占用的CPU資源,你的計算機同時打開好幾個軟件的時候會出現卡頓,一部分原因可能就是計算資源不夠;存儲資源包括緩存、硬盤等等可以存儲數據的資源;網絡資源包括帶寬,數據並發量、吞吐量等等。
那么雲的重要性在哪里?
舉個例子,你的個人電腦,假設它配置為4核、8GB內存,硬盤空間為1T,但是你平時其實不用到100%的所有資源,你也不會把1T的硬盤空間全部用上,可能加上所有軟件才用了512G,平時做些簡單的文件編輯,CPU才占用了不到20%,有的時候甚至也不需要上網,那么剩下來的512G硬盤空間以及平時處理簡單任務時用不上的80%的CPU資源就是閑置資源。對於大型企業來說,比如說天貓,在618和雙11的時候會迎來非常大的訪問量,需要非常多的資源,但是平時他們並沒有那么大的訪問量,如果按照我們購買電腦的方式讓企業去購買服務器,是非常不划算的,因為這些服務器平時用不上,而且維護這些服務器也是需要很大的成本的,服務器每幾年也需要更新換代,這樣算下來,成本就更大,如果這個時候能把別人的閑置資源用技術手段提取出來,變成可以交易的一種商品,讓企業在需要的時候,再去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購買相應量的資源,企業在這個過程中減少了成本,整個社會的資源也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雲技術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幾個知名雲服務提供商
在這種背景下催生出的新的產業當然就是資源的供應者,也就是現在很多的雲服務提供商,我因為有個平台需要部署在雲上,所以當時大致了解一下幾個比較知名的雲服務提供商。最著名的當然就是阿里雲,客服態度據說很好,而且市場占有率穩居第一,第二、第三名雲服務提供商的市場占有率加起來都沒有阿里雲的高,當然現在是不是這個情況就不知道了,這么大個企業技術各方面也有保障,當然壞處就是價格方面可能不那么可愛了;除此之外還有華為雲,這幾年黑馬一樣的存在,價格方面相對低一些,而且華為這個企業的技術開發能力是比較強的;此外還有騰訊雲、小鳥等等,其實各有所長,我不做廣告啊,所以我就不提我最后租用了哪家的服務器了,我當時主要考慮了價格、服務器穩定性,以及處理問題的響應速度等等。
雲服務提供商的商業模式
顧名思義,他們把資源用技術手段變成可以交易的商品,所以無論購買什么,都是按需收費,好處剛剛也提到了,比如說我的硬盤存儲空間不夠,可以購買相應的存儲資源,這個比我單獨購買一個硬盤或者一台電腦便宜多了,當然壞處也有,我們永遠無法擁有這些資源,僅僅是在有效購買期內租用這些資源而已,如果欠費有可能數據會被清空,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當然所有資源都是按需購買的,如果我想要把一個平台部署到雲上,讓大家通過輸入網址就能訪問到服務,那我需要購買的是服務器資源;如果企業需要用到雲實現自己的備份策略,他們也有相應的解決方案。
當然可能有些企業會考慮到自己的保密和信息安全需求而對上雲有着天然的排斥,我個人的建議是,聽取部分雲服務提供商針對你們的需求拿出的解決方案,因為雲服務提供商受到的攻擊並不一定就會少,他們大部分是有專門的團隊來維護自己服務器群和平台的安全的,相對而言,並不一定每家企業都會配備一個專門的團隊來處理信息安全的問題的,所以部分雲服務提供商有可能在抵御黑客攻擊方面比某些非互聯網行業的企業更專業。另外如果是大型企業的平台部署,考慮到訪問量,可能還需要購買服務器負載均衡服務,甚至數據流量的服務,如果需求較高的話,直接和雲服務提供商提需求,租用他們特定的資源也是可以的。
當然對於個人用戶來說,有些服務的性價比還是比較高的,另外,在租用服務器的時候要考慮一下租用服務器的地區問題,因為如果你人在東北,卻租用了廣州的服務器,數據傳輸也是需要時間的,可能更容易造成服務器卡頓,當然三角洲地帶的服務器收費可能會比其他區域貴一些就是了。
三種雲模式
咱們剛剛說的雲服務提供商基本上都是公有雲的方式,我不購買相應的硬件,我就可以享受到資源,除此之外,雲還有私有雲和混合雲的模式。混合雲就是私有雲和公有雲同時使用的方式。私有雲就是自己企業購買服務器集群,有自己的機房維護服務器的運行環境,這種雲的模式下,企業不和外部網咯有數據交流,所以重要的數據和商業機密等等保密性需求較高的數據一般存儲在私有雲上,而對保密性需求很高的企業,相對於公有雲,也會更偏向私有雲的形式。(還有些下次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