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介紹基於地理信息平台的國土空間規划平台的規划輔助編制應用。在梳理國土空間規划科學流程的基礎上,將規划編制各關鍵環節信息化、工具化、智能化;充分發揮清華同衡大數據與智能模型相結合的定量評估、精准預測的數據優勢與模型優勢,提升國土空間規划編制的精准性、科學性。
國土空間規划編制包括明晰規划思路、統一規划基礎、開展基礎評價、繪制規划底圖、編制空間規划等主要任務。在統一規划基礎信息前提下,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划定“三區三線”,形成規划底圖;結合國家、區域及城市發展戰略,制定規划目標,在規划實施評估的基礎上,進行要素配置,並疊加規划底圖,形成空間布局方案,完成規划成果編制。規划輔助編制應用針對以上各任務,提供智能化的分析模塊。
國土空間規划編制流程
模塊1 |
規划基礎信息數據處理
|
國土空間規划編制需要統一的規划基礎信息數據支撐。但目前規划基礎信息數據種類多樣、來源不一,面臨基准坐標、數據格式、時空精度不統一等問題。規划基礎信息數據處理模塊,建立國土空間規划數據存儲、數據治理與數據使用規則;支持圖表、文本、空間矢量、柵格、海量高時空精度社會大數據等各類型數據的存儲、加載與展示;提供坐標轉換、格式轉換、時空精度轉換等功能,為國土空間規划提供統一的規划基礎信息數據。
國土空間規划基礎信息數據目錄
模塊2 |
“雙評價”
|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簡稱“雙評價”)是開展國土空間規划編制的前提和基礎。
其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是指在土地資源、水資源、海洋資源、環境、生態、災害等單項資源環境要素評價的基礎上,開展生態功能、農業功能、城鎮功能導向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集成評價。
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結果為基礎,划定生態保護、農業生產、城鎮建設適宜性分區。結合“雙評價”結果,進行資源環境秉賦特征、問題與風險識別、潛力分析、情景分析等綜合分析。
“雙評價”模塊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技術指南》為依據,為每項資源環境要素單項評價、集成評價提供數據處理、要素分級、閾值率定、優化修正、空間分析、統計圖表等功能,實現智能化的評價分析、成果核驗和輸出。
“雙評價”流程
模塊3 |
“三區三線”划定
|
“三區三線”作為空間規划底圖的載體,是指在“雙評價”的基礎上,科學有序統籌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划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邊界。
“三區三線”划定模塊在綜合考慮底線保護要求(永久基本農田、各類自然保護地、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保護等)和社會經濟發展要素(經濟社會發展、產業布局、人口集聚趨勢等)基礎上,科學測算城鎮、農業、生態三類空間比例和開發強度指標。
參照生態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等划定指南,梳理生態保護要素,開展生態功能重要性評價、生態敏感性評價,划定生態保護紅線;基於城鎮發展現狀研究、城鎮發展定位和目標分析、城鎮發展規模預測、城鎮空間格局研究等,划定城鎮開發邊界;通過永久基本農田現狀分析、占補平衡分析等,划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統籌“雙評價”結果、三條控制線位置,初步划定生態、農業、城鎮適宜空間。
“三區三線”划定模塊提供邊界初划的基本流程及分析工具,以及沖突檢測、方案協調等功能,實現“三區三線”智能划定、成果檢驗和輸出。
“三區三線”划定流程
“三區三線”划定模塊界面
模塊4 |
要素配置及空間布局
|
圍繞底線約束、綠色發展、城鄉融合、區域協同、以人為本、品質提升等發展要求,重點解決要素配置問題。通過高時空精度大數據和靈活的專業模型,進行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人口、產業、交通、基礎設施等要素現狀評估與發展預測模擬,為各類要素定類別、定規模、定位置、定關系,提供科學量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