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極管自激振盪升壓電路筆記


電路圖

仿真輸出

結合模擬輸出說明電路工作原理:
3條曲線分別為

  • 綠色V(n003): 右側輸出負載R2兩端電壓
  • 紅色V(n005): Q1基極電壓
  • 藍色I(L2): 線圈L2電流
  • 電源電壓從0us-20us, 從0V線性增長至6V

振盪電路工作分為3個階段:

  • 階段1: 隨電源電壓上升, L2最大電流持續上升, 產生輕微振盪, Q1基極電壓有輕微變化
  • 階段2: 電源電壓穩定后, L2最大電流不再上升, 振盪逐漸放大, Q1基極電壓變化加大, 負向毛刺開始放大
  • 階段3: L2電流全幅振盪, 振盪幅度保持穩定, Q1基極的負向毛刺最低點穩定
    階段3之后, 振盪電路運行在正常工作狀態

工作原理

電路振盪過程的分析

  1. 電路初始狀態, 電流均為0
  2. 電源電壓通過L1和R1加到Q1的基極, 當Q1基極出現正電壓后, Q1導通
  3. Q1導通后, V1通過L2和R3, 流向V1負極
  4. L2,R3電流增大
  5. L1感應到的正向電動勢增大, Q1基極電壓上升
  6. L2,R3電流進一步增大, L1感應的正向電動勢達到最大, Q1基極電壓到達高點
  7. L2,R3電流增速變緩, L1感應的正向電動勢減小, Q1基極電壓下降
  8. Q1基極電壓恢復至中值, L2,R3電流達到高點
  9. L2,R3電流減小
  10. L1感應到的反向電動勢增大, Q1基極電壓降低
  11. L2,R3電流進一步減小, L1感應的反向電動勢增大, Q1基極電壓到達臨界點
  12. Q1截止, 這時候L2,R3電流驟然歸零, 會在L1和L3都感應出很大的負電壓, Q1基極電壓出現低壓峰值, 這時候L2,R3電流是最低點, 因為歸零了
  13. L1不再感應出負電壓, Q1基極電壓恢復至臨界點之上, Q1開始導通, L2,R3出現電流
  14. L2,R3電流增大, 進入下一個循環

理解要點

  • Q1基極電壓正常會穩定在0.7V - 0.8V附近
  • L2中的電流變化會在L2上感應到電壓, 注意是電流的變化
  • 自感電動勢的方向總是與磁通量的變化趨勢相反, 所以L1的感應電壓總是阻礙L2的電流變化
  • L2電流增大會在L1產生正向電壓(L1的R1端往V1端), L2電流減小會在L1產生反向電壓; L2電流在高值和低值時變化都是趨近於0, 所以這兩點在L1上感應的電壓為0
  • L1感應到正向電壓, 會使得Q1基極電壓小幅升高. 反之感應到反向電壓, 會使得Q1基極電壓小幅降低
  • Q1基極電壓的變化, 經過放大作用, 又會引起L2,R3的電流大小變化
  • Q1基極電壓跌落到臨界電壓之下時Q1截止, 此時驟降的L2電流會在L1和L3都產生很大的電動勢

下圖是Q1基極電壓與L2電流調整坐標軸比例后對比得到的圖像

  • L2電流增大最快時出現L1電壓的高點(正電壓), L2電流減小最快時出現L1電壓的低點(負電壓), 此時基極電壓最低
  • L2電流增大最快時出現R1電壓的低點, L2電流減小最快時出現R1電壓的高點

進入了穩定振盪. 每一次在L2,R3的電流即將達到峰值時, Q2基極上的額外電壓就會消失, 這會導致L2,R3電流加速減小, 而電流的迅速減小使得L1感應出反向電壓使得Q1基極出現負電壓, 伏電壓導致Q1截止, 此時L2,R3電流歸零, L1在出現負電壓峰值后電壓突然消失, Q1基極恢復正電壓, L2,R3電流重新爬升, 由此周而復始.

元件參數

  • L1: L1匝數不能太小, 太小感應電壓太小無法起振, 也不能太大, 太大會導致負電壓峰值增大, 太大的負電壓有可能會損壞三極管, 控制在電壓為5V以內, 可以根據電源電壓與L2匝數計算, 一般取L2匝數的1/3
  • L2: L2匝數的大小會影響起振后的頻率, L2越小, 起振頻率越高, 但是右側的輸出越低, L2如果太大, 一是內阻增大增加損耗, 二是超出L1太多會導致無法起振, 這是L2電流有振盪但是Q1無截止動作, 會一直存在正電流, 增加損耗
  • L3: L3匝數一方面決定了感應的電壓, L3越大電壓越大但是內阻也越大, 另一方面受負載R2的影響, 如果R2太小, 則L3太大無法負擔此電流, 會導致左側無法進入完全振盪, 出現發熱損耗. 此時需要降低L3降低輸出電壓, 或提高R2降低電流, 才能使振盪回歸正常.
  • R1: R1為串聯在基極上的保護電阻, 其大小也會影響起振后的頻率, R1越大, 起振頻率越高, L2的工作電流越低, L3輸出也越低; R1不能太低, 太低雖然頻率低, 但是L2電流大, 每次峰值能量會導致L1正反向都感應出很大的電壓, 容易損壞Q1, R1取值在1k - 2k歐之間.
  • R2: R2為負載電阻, R2值會直接影響R2兩端采集到的電壓, 同時會影響左側的振盪頻率, R2越小, 電壓越低, 振盪頻率越高, 越快進入最大振幅. 取決於R3的大小, 當R2低於某個值時(例如R3 40, R2 5K), 輸出電壓無法有效升壓. R2一般為阻值100K以上的低功耗元件.
  • R3: R3的大小也會影響起振后的頻率, R3越小, 起振頻率越高, L3輸出越高, R3增大會增加熱損耗, R3太大會導致無法起振, 實際使用中取值很小, 在0-5歐之間.

實際測試

  1. 變壓器: 尺寸為EE13, 3+3pin, 繞組分別為L1(0.25mm, 10匝), L2(0.15mm, 37匝), L3(0.07mm, 1300匝)
  2. 三極管: D882
  3. 其他: R1(1.4K), R2(開路), R3(1.2), D1(1N4007), C1(223, 1KV)

L3的內阻有150歐, 使用電源3.3V進行測試, 在C1兩端測得電壓240V

實際測試中

  1. 電源使用5V, 輸出電壓並不比使用3.3V電壓時高.
  2. 在R2上增加負載, 電壓下降明顯. 開路電壓330V, 加上1M歐的R2, 電壓降到220V
  3. R3的阻值降為0(即將R3短路)后, 電路依然正常工作, 三極管並未過流, 這樣節約了R3上的損耗, 電路效率更高
  4. R1的阻止從1.4K歐開始, 越大電路的功率越低, 振盪頻率越高, 初始時為18KHz, 在2K歐時為22KHz, 3K歐時為45KHz. 同時R2上的電壓越低
  5. R2為1M歐時, 整個電路的功率為1W - 3W

參考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