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腸內營養的一些理解


臨床營養支持有腸內和腸外兩大途徑:

  腸內(EN): 口服或者管飼途徑,通過胃腸道提供。有口服營養補充(ONS),鼻胃(十二指)管、鼻空腸管、胃造口或空腸造口等方式(腸內管道喂養,TF)

  腸外(PN): 靜滴等方式。

 

腸內營養的主要評價參數:

  (1)能量密度

  (2)蛋白質含量。以蛋白質能量占總能量的百分比表示。來源於氨基酸混合物、水解蛋白和整蛋白。

  次要參數評價:

  (1)滲透壓。高滲制劑容易引起腹瀉或其他胃腸道反應。

  (2)脂肪含量。脂肪能量占總能量的百分比表示。

  (3)脂肪來源。包括長鏈和中鏈脂肪酸或兩者的混合物。

  (4)膳食纖維含量。部分非要素制劑含膳食纖維,要素不含。對長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或便秘者尤為重要。

  (5)乳糖含量。

  (6)電解質、礦物質及維生素含量。

  (7)劑型和價格。

 

影響腸內營養制劑選擇的因素:

  (1)患者年齡。

  (2)患者的胃腸道狀態。

  (3)蛋白質的變應性。

  (4)患者的脂肪吸收情況。

  (5)患者的乳糖耐受情況。

  (6)患者的疾病與營養狀況。

  (7)喂養途徑。

 

腸內營養的臨床應用:

  營養不良(包括營養不足和營養過剩),ESPEN指出,采用合適的篩查工具(NRS-2002)對存在營養風險的患者進行營養篩查,確診營養不良需滿足以下兩項之一:(1)體重指數BMI < 18.5kg·m-2;(2)非意願體重丟失且BMI偏低。

 

 

我的一些想法:

1.醫生對當前病區的患者進行問診與查房,我們有體格檢查數據和用葯情況。但是缺乏其他治療措施等數據(是我們國內沒有嗎?)。還有營養狀況、用葯情況、過敏史與生活飲食習慣等的數據我們也沒有。或者我們有那個NRS評分也可以,且是否具備腸內營養支持。

2.在監護患者的時候,患者的胃腸道是否耐受的數據是沒有記錄還是怎樣的?營養攝入量的數據是否有記錄?胃腸道滯留情況是否有所記錄?體重指數及肌肉變化系數是否有?我們有的是營養指標(白蛋白、前白蛋白等的測定),但生化指標(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血脂、血常規等)沒有。
    還有是否發生的機械性並發症、胃腸道並發症、代謝並發症或感染並發症;查房事件是否標明?
    當患者病情發生變化或代謝狀態改變時,臨床葯師與主管葯師溝通調整腸內營養方案的事件是否標明?

其實要做相應的可視化,對最后一個表單即可做出一個人的,然后里面涉及的數據如果都有的話,我們按照某些維度進行患者的划分。然后針對每一個也可以查看相應的患者。

  

我的目標:
    (1)將問診以及相應提供的營養方案給可視化出來,這是每天的。(那怎么知道他的變化)
    (2)將營養方案需要發生變化的事件給找出來,以及給出為什么發生了變化。是一個時間軸,我覺得沒有必要把患者每天的數據都給表示出來,因為我們關注的是變化的那一次。 
   (3)對於所有的數據變化,其實也可以作為一個小窗給表示出來。 我的一些疑問: 一個人的可以通過表單給做出來,但是對於后續做相應的划分的時候,我們又該怎么去做呢?主要是數據我們從何兒來?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