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字長文---關於PKM收集與整理系統的思考和實踐


PKM閉環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信息輸入,包括各種信息來源,例如微信公眾號、博客、知乎、RSS等等,因此也就誕生了一大堆稍后讀軟件,如何真正有效的獲取輸入而不是做一只倉鼠是需要思考的。最近看了《小強升職記》很有收獲,里面提到最好在每個方面都有一個自己的小系統,"做事要靠系統而不是靠感覺",因此這里簡單記錄下自己的思考和目前構建起來的信息收集整理系統。

需求場景

手機在瀏覽閱讀一些比較有價值的文章的時候,無法立馬吸收,例如讀到一些專業的技術博客、長文等等,此時,就需要將這些內容收藏起來有時間的時候繼續深入閱讀。

為什么手機不適合進行深度閱讀?

  1. 干擾太多。比如閱讀時候彈出微信消息、短信等等,此時跳到微信再回來已經過去了半個小時,更別提現在微信公眾號已經占據我信息來源的50%以上,這種打斷就顯得尤為浪費時間。
  2. 沒有大塊時間。一般在排隊、等車等情況下進行閱讀,可能只能判斷出這篇文章是否需要進一步學習。
  3. 不適合標注筆記。這個也很好理解,手機畢竟屏幕太小,但很多專業性很強的文章如果不配合筆記甚至實操,是根本無法吸收內化的。

手機的使用場景決定了它本身只能進行一些文章價值的快速篩選,辨別出這篇文章是否需要進一步深入學習,僅此而已。

所以我給自己定的一個小目標就是每天的手機使用時間不要超過3小時,微信、知乎中發現的有價值的內容都第一時間收藏到稍后讀中,電腦上統一進行整理,手機只作為一個收集器和過濾器,用於快速識別出哪些文章需要進一步研究。

關於碎片化時間的思考

關於這點,收到了簡悅作者的部分觀點啟發。

個人觀點:不要有太多碎片化時間,利用碎片化閱讀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原因上面也有講到。

很多人恨不得自己24小時都在進行閱讀,可能是為了造成一種自己很努力錯覺,也有可能是因為現在這個時代知識焦慮實在被販賣的太嚴重,如果不讓自己時刻在學習在閱讀就會被淘汰?實際上這樣做並不會對個人提升有太大幫助。很多人(包括我)都會利用走路、吃飯時間進行手機閱讀,這種只能用來看看新聞,我理解是無法進行自我提升的。

那有些人說就是會有很多碎片化時間應該如何處理呢?比如通勤時間較長,或者一些工作性質導致會有很多碎片化時間。

我最近的感受下來,這種小塊時間寧可放空,進行思考和回顧。拿我自己來說,之前每次上下班開車的時候總是喜歡聽一點書、或者聽一些專業相關的教程,例如喜馬拉雅、極客時間、得到等,實際上聽完一遍,根本沒有吸收,最多只能做到,知道有這么本書,大概講的是個什么東西,但具體到如何講的一概不知。最近這段時間見嘗試放空自己,開車就好好開車,什么也不聽,發現經常會有各種靈感從腦袋里面冒出來,比如對工作的回顧、對自己日常的思考等等(同時也會讓我更加專注開車,更加安全)。大家也可以嘗試一下,定期放空回顧自己說不定會讓你走的更快更遠,PS:這里也可以學習一下如何進行冥想,我自己也在嘗試。

工具挑選

工具選擇的原則

知道了需求背景,我們就開始真正開始進行軟件挑選了,經過我這么多年的軟件使用實踐,我發現大多數時候其實我們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軟件,外加現在這個時代,開發一個軟件成本實在有點低,一旦有個熱點,同類型產品幾乎是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參考最近大火的Roam類雙向鏈接筆記)。如果不建立一個自己的篩選甄別系統,很容易就被各種工具迷花了眼。

這里我簡單列舉一下我自己這些年總結的一些選擇軟件的原則,其中很多在我的舊文中都有提到,僅供大家參考:

  1. 盡可能不要全部依賴免費工具。
  2. 格式越簡單越好。深入表述一點就是軟件的 Lock-in 成本越低越好,目前這個時代,軟件更迭速度實在快的驚人,大家可以仔細想一下有哪些軟件使用時間超過了5年?或者說3年?所以構建自己的個人系統時,盡可能不要強依賴軟件,做到快速遷入遷出最好了。這里不得不提到國產很多軟件,真的是沒有什么節操,導入功能支持的完美的一筆,導出功能就是個渣渣,就差明說我要搶你們的用戶,但你們誰也搶不走我的用戶。開發者真的是多沒自信才能干出這種事情?
  3. 除非是網絡實在不可用,否則盡可能選用國外產品。 這一點原文已經提到了,不過說實話,這兩年國內產品質量越來越高了,很多軟件在使用體驗上已經超越了國外軟件。如果遇到比較良心比較有節操的開發者,這條原則可以作廢了。
  4. 你一定要明確你的需求。這點上面有提到過,如果你不明白你真的需要什么,那也一定要清楚自己不需要什么。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從不停地切換軟件中掙脫出來,避免成功“工具人”(字面意思,被工具奴役)。

收集類軟件需求分析

對於我來說稍后讀軟件方面個人的訴求點包括:

  1. 手機端隨時能夠快速保存。尤其是微信公眾號文章,很多稍后讀軟件在微信公眾號文章上面體驗都很差
  2. 能夠跨平台使用。多平台的支持很重要,我平時使用網頁版很少,喜歡使用客戶端,一般是iOS跟Mac使用
  3. 能夠持久化保存,網站無法訪問也能正常使用。這點相比大家也都明白,網站不能打開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
  4. 能夠進行標注,並且能導出標注並進行檢索關聯。閱讀過程中對於精華部分進行標注是一個很必要的功能,且需要能夠對其進行分類打標,使其成為素材筆記(卡片盒筆記中的術語,字面意思),並且能夠跟現有的知識進行結合。你學到的每個知識點,只有跟現有的知識點進行關聯,才有可能真的內化吸收變為你自己的知識,一個個的孤島知識點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我用過的那些收集類產品測評

搞明白為什么需要一個信息收集系統跟它需要具備哪些能力之后,我們就可以開始進行一些工具的篩選和鑒別了。目前筆記軟件和稍后讀軟件實在是太多了,很容易就挑花了眼,我這里只簡單介紹一下我自己深度使用過的一些軟件和工具,當然我自己在使用過程中也並不是一下子就想清楚需要哪些能力再開始進行挑選的,也是逐步使用過程中發現哪些適合自己哪些不適合自己,因此現在把使用過程中的一些經驗簡單說一下,希望能減少大家的時間成本,同時由於每個人情況不同,需求也不一樣,這方面主觀因素比較強,最好是梳理出你自己的需求點,建立最適合你的小系統。

這里我把目前用過的工具簡單分為兩類,一類是筆記類,一類是收藏類,他們的定位有所區別。筆記類,偏向剪藏、管理、檢索、寫作;收集類,偏向快速收集、標注、閱讀。

筆記類

印象筆記

老牌倉鼠專用筆記,只收藏不老牌倉鼠專用筆記,只收藏不處理。我從11年左右就開始在用印象筆記,當時還沒有國內版,同步速度比較一般,不過真的是穩,最強大的就是剪藏功能,能夠完整保存網頁內容,選區可以調整,不過一般來說自動識別完全夠用;其次是搜索功能,甚至能利用OCR,搜索圖片內容。

優點:

  • 剪藏功能簡直逆天,倉鼠黨必備
  • 搜索功能很強大
  • 穩定性很強

缺點:

  • 大公司通病,迭代速度過於緩慢,一個Markdown支持好幾年都沒上,很長一段時間只能用 馬克飛象 等替代;最近一兩年有所好轉,從推出超級筆記開始,功能迭代速度明顯變快,前幾天甚至出了雙向鏈接,不過有點為時已晚的感覺,畢竟現在筆記市場已經不是幾年前了
  • 在現在雙鏈筆記橫行的時代,印象筆記之前的筆記模式已經過於落伍,缺失了收藏到輸出中間最重要的一個組織整理功能,也就無法使知識內化,逐步淪為一個收藏倉庫,永遠也不會打開。當然不排除有些人用印象筆記也用的很棒,但那需要個人比較強的組織管理知識的能力,一般人達不到
  • 剪藏過慢,這可能跟實現方式有關,印象筆記需要等完整網頁內容轉換保存下來之后再提示成功,一般的微信文章大約需要3-5秒,有點接受不了。完全可以改為后台通過鏈接下載創建筆記,用戶只需要粘貼鏈接即可離開,不需要在界面停留等待。
  • 微信公眾號支持不佳,現在很多軟件都是通過提供服務號來實現微信文章收藏,我只想問問他們實際使用過這個功能嗎?槽點實在太多,實際收藏場景通常在用戶瀏覽公眾號文章列表時候發現這篇文章不錯,想要收藏一下,此時需要:右上角拷貝鏈接,退出公眾號,打開服務號,粘貼鏈接,返回公眾號繼續瀏覽下一篇文章。不得不說這實在是個迷幻操作,這中間的打斷次數多的我都不想繼續使用了。當然有一些辦法可以簡單規避這個問題,例如使用iOS捷徑,但實際體驗過之后槽點也真的夠多。首先,使用捷徑創建筆記時候需要進行授權,這個沒啥可說的,但騷就騷在這里有個嚴重bug,即使授權完成,在桌面的快捷方式中點擊收藏,一樣會頻繁提示授權失敗,最終解決方案,重啟手機;其次,官方那個捷徑有點蛋疼,每次收藏完筆記,會自動打開該鏈接,也就是跳到印象筆記手機端該筆記中,這是為了手機端打開次數和時長KPI?解決方案,刪除捷徑中這些多余步驟;最后就是收藏速度了,經常有的文章我收藏一下,要等待大概10-15秒,不確定是不是文章里面有大量圖片之類的,可以參考上一點,這里還有個惡心的點就是捷徑本身都是同步的,也就是說這15秒時間內,你只能在桌面傻等着,一旦有了其他點擊事件,就會取消掉本次操作,每天浪費大量時間。
  • 公司網絡屏蔽,無法使用,這個是我個人原因
為知筆記

大概在15、16年左右,由於是在受不了印象筆記對於Markdown的支持力度,同時不願意進行太多付費,轉而開始使用為知筆記,但不得不說,使用體驗比起印象筆記簡直是天上地下,服務響應不及時、開發進度緩慢、客戶端經常卡死等問題一點點再消耗我的耐心,終於還是舍棄了它。

編寫本文的時候我還專門去下載了為知筆記,發現網上能夠搜索到的資料基本都是16、17年的了,為知筆記的官網中,Linux跟Mac客戶端在20年之后更是完全沒有更新過,不得不說還是挺可惜的, 其實它本來很有機會超越印象筆記的。

Onenote

微軟出品,必屬精品。大部分情況下這句話沒啥毛病,很多人對Onenote十分狂熱,我簡單試用過一段時間,實在有點不太習慣,放棄了。

優點:

  • 繼承了微軟產品的一貫作風,操作上手門檻極低,任何靈感都可以隨時記錄

缺點:

  • 同步極不穩定,懂得都懂。貌似現在好一些了,近期沒有使用過。
  • 排版實在有點迷,習慣了 Markdown 的簡潔,我有點受不了,更不提對於程序員來說,沒有代碼高亮支持極其難受
有道雲筆記

待補充,這個軟件已經好幾年沒用過了,最新情況已經不太清楚

Bear

在iOS跟Mac上發家的一款新興筆記軟件,最近也開啟了雙鏈功能支持,我簡單使用過。現在已經改名叫做熊掌記了,國內化做的不錯。

優點:

  • 界面簡潔易用
  • 支持文檔互鏈
  • 對Markdown支持的較好,可以當做一個輕度任務管理軟件使用,配合子彈筆記可以玩出花

缺點:

  • 只支持蘋果系
  • 不支持買斷,訂閱制,這點其實不完全算是缺點,個人不是很喜歡吧
  • 記錄個人靈感還是蠻舒服的,但是無法當做文章收集軟件來使用
VNote

不想補充了

收集類

對於大多數場景,這類軟件才是真正能夠用於收藏的,筆記類軟件能夠當收藏使用說實話是被印象筆記一手帶起來的風氣。

Instapaper

國外老牌稍后讀軟件,與Pocket齊名,以排版優雅、界面簡潔著稱

優點:

  • 閱讀格式精心調校過,比較適合長時間閱讀,但說實話手機上我不太想深度閱讀
  • 閱讀界面清爽,沒有廣告
  • 免費版就可以永久保存

缺點:

  • 不支持標簽
  • 微信公眾號的文章支持不友好,無法直接微信內收藏, 可以通過iOS捷徑等手段使用,不過體感比印象筆記還是好多了。不過有個很要命的問題,微信公眾號的文章,解析時候經常會提示未授權,PC 端無法查看圖片,只能點擊打開原文
Pocket

同上,國外老牌稍后讀軟件,感覺相比Instapaper對國內的優化更好一點,但社交元素有點多,我只想安安靜靜的閱讀個文章,不想有這么多干擾

優點:

  • 國內優化相對好一點
  • 支持微信文章保存

缺點:

  • 免費版不支持永久保存
  • 干擾元素太多,很多用戶比較排斥
Pinboard

國外的一款比較有名的網頁收集類軟件,收費理念比較特殊,隨着使用人數增加,費用逐步提高,我知道的比較早,但購買的比較晚,當時購買的時候已經到了一年40刀,說實話我覺得有點太貴了。好在支持退款,用了幾天之后毫不猶豫的退款了,不是很適合我。

優點

  • 可以持久化保存網頁快照

缺點

  • 界面比較丑,閱讀體驗不是很好
  • 老外的軟件,更新迭代很慢,英文不好可能有點吃力
  • 稍微有點貴, 40 刀一年
Pinbox

國產類似 Pinboard 的軟件,做的很蠻不錯,且針對國人習慣加了很多新功能,例如支持直接保存文字、圖片等。價格也比較公道,但移動端體驗實在有點糟糕。產品定位是一個純網頁保存類軟件,基本類似於瀏覽器的收藏夾, 不過支持標簽、檢索等,對稍后讀的支持力度其實一般,或者說沒有,不支持閱讀模式、標注等。

優點:

  • 界面好看
  • 同步速度很快,比較穩定
  • 價格實惠,會員一年 69¥,免費版支持300個書簽
  • 支持圖片和文字收藏
  • 支持導出html,還算方便

缺點:

  • 移動端版本可用性太差
  • 排序功能較差
  • 不支持網頁快照
  • 無法跟微信公眾號打通,必須要復制鏈接,然后切換到 Pinbox 中新增
  • 不支持閱讀模式跟標注,基本上無法作為深入閱讀軟件使用
Raindrop.io

國外一款書簽收集軟件,之前有段時間蠻喜歡的,界面比較清爽,后來因為網絡因素改為使用收趣雲了。

優點

  • 免費版可以無限制創建文件夾和收藏

缺點

  • 國內同步速度太慢,偶爾網絡會抽風,經常想收藏一下文章,5秒鍾過去了,還在轉圈
Cubox

國產軟件,基於 Linnk 重構升級而來,可以說是目前用下來最符合快速收藏文章訴求的軟件了。跟作者有過簡短的幾次郵件對話,交流下來比較省心,回復很快,也很能接受用戶意見,促使我毫不猶豫的購買會員。 會員價格一年78¥,可以說很良心了。

優點:

  • 免費版即可文章模式支持永久保存,支持200個收藏。
  • 網絡同步速度賊快,國產軟件必備技能
  • 支持的導入方式很多,國產軟件必備技能
  • 導出很方便,對標Instapaper、Pocket,說明產品設計的比較合理,且有一定信心,比那些生怕用戶跑了的產品好多了(對,說的就是你,收趣)。畢竟留住用戶靠的不是想辦法把轉出門檻提高,而是產品質量
  • 可以直接在微信中分享到指定賬號進行收藏,不需要切換軟件或者打斷公眾號瀏覽

缺點:

  • 標注功能還比較弱,免費版支持3個標注,但導出很差
  • 不支持快速收集想法,只支持網頁收藏
滴答清單

國產軟件里面很優秀的GTD工具,甚至個人覺得沒有之一。用來收集靈感十分方便,配合桌面小插件,基本可以做到手機上3s內記錄想法。同時各平台支持都很到位, 價格定位也很良心,平時輕度使用完全可以不購買會員。

  • 20210522185811

以下是會員專有功能

  • 支持摘要匯總,用來查看本周完成了哪些事項,寫周報時候很方便
  • 支持日歷視圖,可以在日歷中安排每天的工作,查看本周哪些天會比較忙等
  • 支持智能清單,需要會員,可以自定義一些例如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等清單,定期處理

優點:

  • 支持自然語言識別,可以快速輸入例如明天上午8點做某事的事項
  • 列表和事項沒有限制,免費版完全足夠日常使用
  • 內置習慣養成,雖然功能比較弱,聊勝於無,適合輕度用戶
  • 支持番茄鍾,配合番茄工作法還是蠻有用的

缺點:

  • 如果用來當做稍后讀軟件的鏈接收藏,稍微有點不太合適,鏈接不會去重,但這個說實話不是它的問題,畢竟軟件定位也不是這個
  • 蘋果用戶需要注意下,這里有個坑就是蘋果本身交易抽成30%,也就是說你在Mac和iOS上面購買會比原價貴30%,官網直接購買會員只有 139¥可以說非常良心了;直接在iOS上面購買你會發現是 168¥,而且還是到期自動訂閱!!!,我之前就沒注意被坑了兩年。
  • 沒了,在我心里已經是一款十分完美的GTD軟件了。
簡悅

起先是靠做網頁上面的閱讀模式起家,支持油猴插件,作者對於深度閱讀有比較深入的思考,有過對話,對我挺有啟發的。最近2.0版本之后,迭代速度飛速提高,更是緊跟潮流,在雙鏈筆記結合上花了大量心思,包括各種標注導出、文章導出、稍后讀上都較之前版本有很大提升,重點是,大版本買斷只需要18¥,真的非常划算了,建議大家入手一個。

優點:

  • 閱讀模式很棒,支持超多網站,最重要的是可以自己進行圈選和隱藏
  • 標注功能非常強大,可以說是我目前用過的最強大的了,沒有之一,包括高亮、備注、打標簽等,而且支持各種導出
  • 用戶隱私方面做得很好,通過各種同步盤本地文件等形式保存信息,簡悅自身並不保存相關信息
  • 平台支持和導出功能可以說是非常強了,支持超多網盤導出、超多格式導出(md、pdf、epub等等)
  • 新版本的稍后讀功能很強大,這跟作者的理念是分不開的,基本上不會變成一個倉庫,而是各種鼓勵你進行閱讀。

缺點:

  • 功能實在有點太龐雜臃腫,我身為一個程序員,而且是很喜歡研究各種軟件的,說實話嘗試新軟件能力還算比較強了,但是實際使用下來,各種冗長的配置(真的不止幾十項),配合上部分含糊不清的文檔,真的有點難以上手,我前后大概花了至少一個下午左右的時間,才算勉強會使用了,使用門檻可以說非常高了(基本的閱讀模式不包含在內,上手還是比較方便的),后面有機會單獨寫一篇我自己的簡悅的使用心得。
  • 對用戶動手能力要求很高,里面會員支持的各種功能,基本上沒有編程基礎或者很強動手能力基本可以說是沒啥卵用。比如說各種token申請、API使用、自定義模板等等。
  • 移動端支持很差,iOS上很難用, 可能也跟iOS本身的封閉有關系,需要使用很多trick手段。跟作者溝通下來之后表示並不是想要做一個快速收藏然后當做倉庫的軟件,就是想要提高使用門檻,鼓勵用戶真正的自己進行深度閱讀。這個我可以理解,但說實話,這樣逼迫我不得不再配合一個其他收藏軟件一起使用了,單獨使用簡悅,全平台打通能力真的不行。
[[收趣雲]]

國產稍后讀軟件,大概16年左右還是火了一陣子的,畢竟國內軟件大多針對國人使用習慣做過優化,再加上網絡同步速度遠快於國外軟件。但缺點也很明顯,一般Lock-in都比較高,想辦法讓你從其他各種軟件導入進來,導入方式支持的很到位;但想要導出?沒門,各種加門檻,要么要求付費,要么干脆不支持。后來由於找不到太好的贏利點,且會員收費策略做的不好,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用了。

優點:

  • 國內網站,速度較快
  • 對國內微信公眾號等支持較好 ,可以跟微信打通,直接在微信發送到指定賬號即可收藏,很方便

缺點:

  • 廣告太多,還添加了大量社交元素
  • 不支持自由導出,需要會員付費
  • 已經很久沒維護了
Linnk

已經升級成為Cubox,不再贅述。

個人實踐

經過以上各個軟件的簡要分析,相信大家也看出來我的一些偏向了。目前個人的PKM流程大概如下,算是個人PKM2.0版本(PKM1.0版本,有關2.0版本輸出部分后面有機會再介紹一下):
- 20210522210816

輸入

如果是外部輸入,例如通過微信公眾號、知乎等發現的一些有價值的文章,快速通過 Cubox 保存,不要在手機上花費太多時間。

如果是日常的一些靈感和任務相關,隨手記在滴答清單的收集箱中。

組織整理

單純的收集是沒有意義的,不能滿足於當一只倉鼠,在整個知識內化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就是組織整理,這個跟GTD的理念也是相同的。我會設定一個鬧鍾,例如每天晚上或者每周末抽出一定的時間來清空收集箱。

對於Cubox中收藏的文章,花費1-2分鍾快速明確是否跟當下的關注點和Areas重疊(這里涉及到PARA工作法,有機會再單獨整理一篇),如果是需要近期關注的,那么進入簡悅稍后讀或者直接開始進行閱讀,完成閱讀后,把筆記備注和標注導出為素材筆記(卡片盒筆記中的概念,也可以理解為PARA工作法中的Resources),存入Logseq中

對於滴答清單中的待辦項,根據四象限法則進行排序整理,如果不是當前需要立馬完成的事情,納入到將來清單中, 定期回顧即可(這里可以參考小強升職記中的概念)。

在這個環節中,雙向鏈接筆記是一個很重要的工具,我對它的定位是一個信息輸入輸出的樞紐。所有的靈感、外部輸入都在簡單篩選之后進入到素材筆記中進行打標簽、分類、鏈接,同時需要輸出某個特定主題的時候,可以通過雙向鏈接快速查找到相關的筆記內容,整理歸納到博客或者其他外部輸出中。

最近這一兩年,雙向鏈接筆記已經火的不行了,但目前真正國內穩定可用的軟件屈指可數,目前我個人在使用的是Logseq這款,關於雙向鏈接筆記的使用選擇方面,完全可以單獨再整理一篇了,先挖坑,后面一定補上 :)

輸出

將信息快速內化為知識的一個有效手段就是傳授給他人,這其中輸出博客是一個很好的方案。現在搭建維護個人博客的成本極低,同時又有很多類似於飛書、語雀這樣的平台用來進行輸出,唯一限制你的可能就只有你的懶惰了(說的就是我自己)。

我目前采用的方案是Hexo,這方面可以參考 如何使用 Hexo 搭建個人博客 ,這里不再贅述,值得一提的一款軟件是MWeb,這是一款博客寫作發布軟件,目前支持很多平台,包括語雀、少數派、Wordpress 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它還支持 ((60a7075c-7359-4e87-931b-ae9e961192d2)) ,這樣就可以同時在多個博客平台進行發布。

關於我個人的PKM實踐,大體方案就介紹到這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關於PKM的更多信息可以參考我的舊文,雖然很多工具軟件已經過時或者需要更新了,但整體的思路是沒有大變的。這里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要太過熱衷於折騰工具,都是小術而已,只有真正了解了道,才能做到各種工具都能隨心所欲的駕馭,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學習知識,而不是學習工具。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