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存儲池


目錄

基礎命令使用:    1

創建基於目錄的存儲池(創前准備):    1

通過virt-manage創建基於文件系統的存儲池:    1

3.3 刪除剛才創建的環境:    1

通過virsh創建基於文件的存儲池:    1

創建基於分區的存儲池:    1

使用virt-manage創建存儲池:    1

通過命令行創建基於fs的存儲池:    1

創建基於磁盤的存儲池:    1

1.1清理實驗環境:    1

創建基於LVM的存儲池:    1

2.1 創前准備:    1

2.2 Virt-manage使用現有的vg創建存儲池:    1

2.3 使用virt-manage創建新的vg:    1

實驗環境准備:創建Linux的iSCSI存儲:    1

(主機:Initiator ,存儲設備:Target)    1

1.1 最小化安裝Linux:(CentOS7)    1

1.2安裝Targetcli軟件包:    1

1.3 實驗:配置Target    1

實驗:Initiator連接Target    1

使用virt-manage創建基於iscsi的存儲池(在客戶機上):    1

創建基於NFS的存儲池(創前准備):    1

使用virt-manage創建基於nfs的存儲池:    1

 

基礎命令使用:

  1. 查看存儲池參數:

  1. 查看存儲池配置文件:

三個xml文件對應三個存儲池;

  1. 查看存儲池iso的配置文件:

  1. 查看autostart目錄內容:

  1. 使用virsh編輯iso配置文件:

創建基於目錄的存儲池(創前准備):

2.1 查看實驗環境是否干凈:

2.2 創建文件並設置權限:

2.3 查看SELinux的文件:

2.4 對semanage上下文進行修改並查看:

通過virt-manage創建基於文件系統的存儲池:

3.1 通過命令行驗證:

3.2 查看配置文件:

3.3 刪除剛才創建的環境:

3.3.1 存儲池的刪除:

停止存儲池:

 

3.3.2 查看狀態:

3.3.3刪除:

3.4查看存儲池:

查看文件是否存在:

結果:已被刪除

通過virsh創建基於文件的存儲池:

4.1 創建存儲池:

4.2 查看存儲池狀態:

4.3 查看配置文件是否存在:

4.4 啟動創建的存儲池:

查看指定的文件是否存在:

結果:不存在並且啟動失敗

4.5 使用pool-build命令創建池:

結果:發現文件被自動創建

 

 

 

4.6 查看存儲池狀態,未啟動,開啟存儲池:

4.7 設置存儲池為自動啟動並查看狀態:

4.8 清除實驗環境:

4.9 查看目錄是否存在:

 

結果:文件已被刪除

查看發現配置文件還存在:

4.10 清除配置文件並查看:

結果:配置文件已被刪除

 

 

 

 

 

 

 

 

 

 

 

創建基於分區的存儲池:

1.1 添加新的大小為40GB的磁盤;

1.2 對新添加的磁盤進行分區:

1.2.1 查看磁盤情況:

1.2.2 分區:

1.3 對磁盤進行格式化:

1.4 刪除上一個實驗所創建的文件夾:

使用virt-manage創建存儲池:

創建完成:

2.1 通過命令行驗證是否創建成功:

2.1.1 查看存儲池運行情況:

2.1.2 查看配置文檔:

2.1.3查看根下是否有相應的目錄並查看mount情況:

2.2 驗證是否開機自動掛載:

2.2.1 關閉所有設備:

2.2.2 查看是否自動掛載:

2.3 停止libvirtd是否會進行umount操作:

2.3.1 創建一個文件:

2.3.2 查看並停止libvirtd服務:

查看:

停止服務:

2.3.3 查看文件是否存在:

結論:關閉libvirtd也不會進行umount操作

2.3.4 手動進行umount操作:

結果:文件不可以被查看

2.3.5 開啟libvirtd服務,文件被自動mount:

2.4 清除實驗環境:

刪除成功:

通過命令行創建基於fs的存儲池:

3.1 創建

3.2 查看:

3.3 構建、啟動並設置自動啟動,查看:

3.4 清除實驗環境:

創建基於磁盤的存儲池:

1.1清理實驗環境:

1.2使用partd設置磁盤類型為gpt:

1.3 查看:

1.4 創建xml文件:

1.5 使用xml文件定義池:

1.5.1 查看存儲池狀態:

1.6 開啟存儲池,設置自動啟動並查看:

1.6.1 查看:

1.7 清理實驗環境:

 

 

 

 

 

創建基於LVM的存儲池:

2.1 創前准備:

2.1.1 創建磁盤分區:

2.1.2 更改分區類型:

2.1.3 創建vg並查看:

2.1.4 創建vg並查看:

2.2 Virt-manage使用現有的vg創建存儲池:

2.2.1 查看vg,復制名稱:

2.2.2 創建完成:

2.2.3 使用命令查看:

2.2.4清除存儲池:

2.2.5清除環境(清除vg、pv):

2.2.6 清除分區:

2.3 使用virt-manage創建新的vg:

2.3.1 創建成功:

2.3.2 查看vg:

2.3.3 清除實驗環境:

首先刪除virt-manager中創建的存儲池

 

 

 

 

 

 

 

實驗環境准備:創建Linux的iSCSI存儲:

(主機:Initiator ,存儲設備:Target)

1.1 最小化安裝Linux:(CentOS7)

1.2安裝Targetcli軟件包:

1.2.1 在target存儲設備主機(白底)上安裝targetcli:

1.2.2 打開targetcli,查看幫助:

1.2.3 Targetcli命令的使用:

1.3 實驗:配置Target

1.3.1 添加新磁盤,創建分區:

1.3.2 將添加的分區sdd1給target做存儲;

1.3.3 創建存儲對象:

①創建塊存儲對象並查看:

②創建fileio對象:

③驗證文件是否存在:

④創建ramdisk對象:

1.3.4 創建iSCSI Target 並查看:

1.3.5 配置target portal group(TGP)

①配置protals

結果:已經配置

②查看:

③配置LUMN:添加塊設備、rmadisk、fileio三個LUN

④查看:

⑤配置ACL

打開客戶機(黑底),查看IP地址並ping target存儲設備:

使用target存儲機ping客戶機;

    查看iSCSI initiator 查看IQN

修改IQN:

查看IQN:

記錄:iqn.1994-05.com.redhat:tomkvm1

    為每一個initiator 創建ACL(在Target上創建)

1.3.6 保存配置

1.3.7 設置target服務為自動啟動並檢查配置:

實驗:Initiator連接Target

2.1 檢查是否可以的發現:

2.2 連接:

2.3 測試掛載設備:

2.4 使用fdisk -l 查看:

2.5 斷開與Target的連接:

2.6 查看磁盤情況:

 

 

 

使用virt-manage創建基於iscsi的存儲池(在客戶機上):

3.1 創建:

3.2 查看源IQN :

iqn.2010-05.org.linuxplus.srv1:tomstor1

3.3 查看initiator主機上的IQN:

iqn.1994-05.com.redhat:tomkvm1

3.4 創建完成:

3.5 使用命令行查看存儲池:

3.6 查看配置文件:

創建基於NFS的存儲池(創前准備):

1.1 查看是否安裝nfs:

1.2 創建文件夾:

1.3 開啟服務:

1.4 在服務端測試:

1.5 在客戶端測試:

使用virt-manage創建基於nfs的存儲池:

2.1 查看上圖文件夾是否存在:

結果:不存在,判斷是否會自己創建;

2.2 創建完成:

2.3 查看目錄:

目錄被子的創建;

2.4 查看mount情況:

2.5 查看存儲池情況:

2.6 查看存儲池的配置文件:

2.7 關閉存儲池:

2.8 查看mount情況:

 

2.9 啟動存儲池:

2.10 再次插卡mount,mount已經掛載: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