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 “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即二十四節氣。

 

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着溫暖、生長。立春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着季節的更替,立春標示着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干支紀元,以立春為歲首,立春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意味着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
雨水,標示着降雨開始,適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很重要。時至雨水節氣,太陽的直射點也由南半球逐漸向赤道靠近了,這時的北半球,日照時數和強度都在增加,氣溫回升較快,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並漸漸向北挺進與冷空氣相遇,形成降雨,但降雨量級多以小雨或毛毛細雨為主。雨水節氣,我國北方陰寒未盡,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氣息;南方大多數地方則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着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
春分,又有“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升分”之稱。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春分正當春季(立春至立夏)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春分在天文學上有重要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自這天以后太陽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晝開始長於黑夜。春分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征,這時節天氣暖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變化的節氣,這個時節陽光明媚、草木萌動、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自然界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時至清明,在我國南方地區已氣候清爽溫暖、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區也開始斷雪,漸漸進入陽光明媚的春天。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時降水明顯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正所謂“春雨貴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谷雨與雨水、小滿、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
立夏,表示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漸升溫,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歷書:“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小滿,意味着進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開始增多,往往會出現持續大范圍的強降水。小滿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氣候特征:“小滿小滿,江河漸滿”。在北方地區這時節降雨小或無雨,另有解釋小滿是指北方麥類等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只是小滿,還未完全飽滿。
芒種,是“有芒之谷類作物可種”的意思。農歷書說:“斗指巳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意思是講,芒種節氣適合種植有芒的谷類作物;其也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過此即失效。民諺“芒種不種,再種無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時節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適宜晚稻等谷類作物種植。農事耕種以“芒種”這節氣為界,過此之后種植成活率就越來越低。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
夏至,是太陽北行的極致,這天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此后太陽直射點南移。夏至這天北半球北回歸線以北各地的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夏至過后太陽高度逐日降低。但對於北半球北回歸線以南各地來說,夏至過后,太陽光照仍在增強。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但緊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我國多地自小暑起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
大暑,指炎熱之極。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熱的節氣,“濕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大暑氣候特征:高溫酷熱,雷暴、台風頻繁。這個時節陽光猛烈、高溫潮濕多雨,雖不免有濕熱難熬之苦,卻十分有利於農作物成長,農作物在此期間成長最快。
立秋,表示自此進入了秋季。它是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節點。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濕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
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時至處暑,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副熱帶高壓也向南撤退,氣溫逐漸下降,暑氣漸消。 處暑意味着酷熱難熬的天氣到了尾聲,這期間天氣雖仍熱,但已是呈下降趨勢。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氣增長的重要節氣。由於天氣逐漸轉涼,白晝有陽光尚熱,但太陽一落山氣溫便很快下降,晝夜溫差拉大。時至白露,夏季風逐漸為冬季風所代替,冷空氣轉守為攻,加上太陽直射點南移,北半球日照時間變短,光照強度減弱,地面輻射散熱快,所以溫度下降速度也逐漸加快。白露基本結束了暑天的悶熱,天氣漸漸轉涼,寒生露凝。
秋分,“分”即為“平分”、“半”的意思,秋分這天太陽光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秋分過后,太陽直射點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開始晝短夜長,即一天之內白晝開始短於黑夜;南半球相反。秋分后太陽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時至秋分,暑熱已消,天氣轉涼,暑涼相分。
寒露,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征的節氣。進入寒露,時有冷空氣南下,晝夜溫差較大,並且秋燥明顯。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氣已有一定勢力,我國大部分地區在冷高壓控制之下,雨季結束。
霜降,反映的是氣溫驟降、晝夜溫差變化大、秋燥明顯的氣候特征。霜降節氣特點是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尚還熱,晝夜溫差大。就全國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晝夜溫差最大的時節。由於“霜”是天冷、晝夜溫差變化大的表現,故以“霜降”命名這個表示“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的時節。霜降節氣后,深秋景象明顯,冷空氣南下越來越頻繁。
立冬,是季節類節氣,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其氣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漸漸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轉變。立冬后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冬季普通盛行東北風和北風,氣溫逐漸下降,由於地表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時期還不是很冷。
小雪,是反映降水與氣溫的節氣,它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的節氣。小雪節氣的到來,意味着天氣會越來越冷、降水量漸增。“雪”是水汽遇冷的產物,代表寒冷與降水,這時節的氣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來比喻這時節的氣候特征。“小雪”是個比喻,反映的是這個節氣期間寒流活躍、降水漸增,不是表示這個節氣下很小量的雪。
大雪,這節氣與小雪節氣一樣,是反映氣溫與降水變化趨勢的節氣,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大雪是反映氣候特征的一個節氣,大雪節氣的特點是氣溫顯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冬至,是反映太陽光直射運動的節氣,冬至這天太陽南行到極致,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黑夜時間最長的一天,自這天起太陽直射點往北回返,北半球各地(我國位於北半球)太陽高度逐漸升高,白晝逐日增長。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復返"的轉折點,對於北半球各地來說,太陽高度自此回升,太陽光逐漸增強。
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冬至之后,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持續降低,溫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際降到最低。民諺:“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冷到抖”,這說明了小寒節氣的寒冷程度。小寒時節,太陽直射點還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熱量還處於散失的狀態,白天吸收的熱量還是少於夜晚釋放的熱量,因此北半球的氣溫還在持續降低。
大寒,同小寒一樣,也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致的意思。根據我國長期以來的氣象記錄,在北方地區大寒節氣是沒有小寒冷的;但對於南方大部地區來說,是在大寒節氣最冷。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