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接口請求方式一:
用法:
jQuery.ajax([settings])
$.ajax({ url:"", //請求的url地址 success:function(req){ //請求成功 }, error:function(){ //請求出錯 }, complete:function(){ //請求完成 } });
常用可選參數:
type
類型:String
默認值: "GET")。請求方式 ("POST" 或 "GET"), 默認為 "GET"。注意:其它 HTTP 請求方法,如 PUT 和 DELETE 也可以使用,但僅部分瀏覽器支持。
url
類型:String
默認值: 當前頁地址。發送請求的地址。
contentType
類型:String
默認值: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發送信息至服務器時內容編碼類型。
默認值適合大多數情況。如果你明確地傳遞了一個 content-type 給 $.ajax() 那么它必定會發送給服務器(即使沒有數據要發送)。
常用值參考
【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數據被編碼為名稱/值對。這是標准的編碼格式
application/json:消息主體是序列化后的 JSON 字符串
multipart/form-data: 需要在表單中進行文件上傳時,就需要使用該格式。常見的媒體格式是上傳文件之時使用的
text/plain:數據以純文本形式(text/json/xml/html)進行編碼,其中不含任何控件或格式字符。
】
async
類型:Boolean
默認值: true。默認設置下,所有請求均為異步請求。如果需要發送同步請求,請將此選項設置為 false。
注意,同步請求將鎖住瀏覽器,用戶其它操作必須等待請求完成才可以執行。
context
類型:Object
這個對象用於設置 Ajax 相關回調函數的上下文。也就是說,讓回調函數內 this 指向這個對象(如果不設定這個參數,那么 this 就指向調用本次 AJAX 請求時傳遞的 options 參數)。比如指定一個 DOM 元素作為 context 參數,這樣就設置了 success 回調函數的上下文為這個 DOM 元素。
data
類型:String
發送到服務器的數據。將自動轉換為請求字符串格式。GET 請求中將附加在 URL 后。查看 processData 選項說明以禁止此自動轉換。必須為 Key/Value 格式。如果為數組,jQuery 將自動為不同值對應同一個名稱。如 {foo:["bar1", "bar2"]} 轉換為 '&foo=bar1&foo=bar2'
dataType
類型:String
預期服務器返回的數據類型。如果不指定,jQuery 將自動根據 HTTP 包 MIME 信息來智能判斷,比如 XML MIME 類型就被識別為 XML。在 1.4 中,JSON 就會生成一個 JavaScript 對象,而 script 則會執行這個腳本。隨后服務器端返回的數據會根據這個值解析后,傳遞給回調函數。可用值:
- "xml": 返回 XML 文檔,可用 jQuery 處理。
- "html": 返回純文本 HTML 信息;包含的 script 標簽會在插入 dom 時執行。
- "script": 返回純文本 JavaScript 代碼。不會自動緩存結果。除非設置了 "cache" 參數。注意:在遠程請求時(不在同一個域下),所有 POST 請求都將轉為 GET 請求。(因為將使用 DOM 的 script標簽來加載)
- "json": 返回 JSON 數據 。
- "jsonp": JSONP 格式。使用 JSONP 形式調用函數時,如 "myurl?callback=?" jQuery 將自動替換 ? 為正確的函數名,以執行回調函數。
- "text": 返回純文本字符串
jsonp
類型:String
在一個 jsonp 請求中重寫回調函數的名字。這個值用來替代在 "callback=?" 這種 GET 或 POST 請求中 URL 參數里的 "callback" 部分,比如 {jsonp:'onJsonPLoad'} 會導致將 "onJsonPLoad=?" 傳給服務器。
前端接口請求方式二:
axios
安裝:
使用 npm:$ npm install axios
使用 bower:$ bower install axios
使用cdn:<script src="https://unpkg.com/axios/dist/axios.min.js"></script>
用法:
get請求:
// 為給定 ID 的 user 創建請求 axios.get('/user?ID=12345') .then(function (response) { console.log(response); }) .catch(function (error) { console.log(error); }); // 上面的請求也可以這樣做 axios.get('/user', { params: { ID: 12345 } }) .then(function (response) { console.log(response); }) .catch(function (error) { console.log(error); });
POST請求:
axios.post('/user', { firstName: 'Fred', lastName: 'Flintstone' }) .then(function (response) { console.log(response); }) .catch(function (error) { console.log(error); });
多個並發請求:
function getUserAccount() { return axios.get('/user/12345'); } function getUserPermissions() { return axios.get('/user/12345/permissions'); } axios.all([getUserAccount(), getUserPermissions()]) .then(axios.spread(function (acct, perms) { // 兩個請求現在都執行完成 }));
前端請求方式三:
使用該技術前建議先看文檔和API: Fetch
安裝:
npm install whatwg-fetch --save
npm install es6-promise --save
import 'whatwg-fetch' import 'es6-promise'
請注意,fetch
規范與jQuery.ajax()
主要有兩種方式的不同,牢記:
- 當接收到一個代表錯誤的 HTTP 狀態碼時,從
fetch()
返回的 Promise 不會被標記為 reject, 即使該 HTTP 響應的狀態碼是 404 或 500。相反,它會將 Promise 狀態標記為 resolve (但是會將 resolve 的返回值的ok
屬性設置為 false ),僅當網絡故障時或請求被阻止時,才會標記為 reject。 - 默認情況下,
fetch
不會從服務端發送或接收任何 cookies, 如果站點依賴於用戶 session,則會導致未經認證的請求(要發送 cookies,必須設置 credentials 選項)。自從2017年8月25日后,默認的credentials政策變更為same-origin
Firefox也在61.0b13中改變默認值
進行 fetch 請求
一個基本的 fetch請求設置起來很簡單。看看下面的代碼:
fetch('http://example.com/movies.json') .then(function(response) { return response.json(); }) .then(function(myJson) { console.log(myJson); });
前端路崎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前端敏捷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