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生命周期
Vue實例有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也就是從開始創建、初始化數據、編譯模板、掛載Dom、渲染→更新→渲染、卸載等一系列過程,我們稱這是Vue的生命周期。通俗說就是Vue實例從創建到銷毀的過程,就是生命周期。
在Vue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它提供了一系列的事件,可以讓我們在事件觸發時注冊js方法,可以讓我們用自己注冊的js方法控制整個大局,在這些事件響應方法中的this直接指向的是vue的實例。
二:上圖,對生命周期圖的標注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created鈎子函數和mounted鈎子函數的區別
三:生命周期鈎子函數觸發時間
1:beforeCreate
在實例初始化之后,數據觀測(data observer) 和 event/watcher 事件配置之前被調用。
2:created
實例已經創建完成之后被調用。在這一步,實例已完成以下的配置:數據觀測(data observer),屬性和方法的運算, watch/event 事件回調。然而,掛載階段還沒開始,$el 屬性目前不可見。
3:beforeMount
在掛載開始之前被調用:相關的 render 函數首次被調用。
4:mounted
el 被新創建的 vm.$el 替換,並掛載到實例上去之后調用該鈎子。
5:beforeUpdate
數據更新時調用,發生在虛擬 DOM 重新渲染和打補丁之前。 你可以在這個鈎子中進一步地更改狀態,這不會觸發附加的重渲染過程。
6:updated
由於數據更改導致的虛擬 DOM 重新渲染和打補丁,在這之后會調用該鈎子。
當這個鈎子被調用時,組件 DOM 已經更新,所以你現在可以執行依賴於 DOM 的操作。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你應該避免在此期間更改狀態,因為這可能會導致更新無限循環。
該鈎子在服務器端渲染期間不被調用。
7:beforeDestroy
實例銷毀之前調用。在這一步,實例仍然完全可用。
8:destroyed
Vue 實例銷毀后調用。調用后,Vue 實例指示的所有東西都會解綁定,所有的事件監聽器會被移除,所有的子實例也會被銷毀。 該鈎子在服務器端渲染期間不被調用。
四:VUE3.0中的生命周期函數
1:Vue3.x 生命周期在調用前需要先進行引入,我們先暫時演示前五個生命周期。
import {
ref,
reactive,
toRefs,
onBeforeMount,// 在組件掛載之前執行的函數
onMounted,
onBeforeUpdate,// 在組件修改之前執行的函數
onUpdated,
onBeforeUnmount,// 在組件卸載之前執行的函數
onUnmounted
} from "vue";
2:setup函數的生命周期
setup 這個函數是在beforeCreate和created之前運行的,所以你可以用它來代替這兩個鈎子函數。
為了看出鈎子函數執行的時機,我在setup()函數里,編寫了下面的代碼:
我這里仍然使用上一部分中的helloworld.vue文件做修改測試:
helloworld.vue
<template>
<h1>{{ msg }}</h1>
<button @click="count++">count is: {{ count }}</button>
<!-- 模板語法需要使用data.屬性來調用(單獨使用reactive函數) -->
<!-- <button @click="count++">count is: {{ data.count }}</button> -->
<p>Edit <code>components/HelloWorld.vue</code> to test hot module replacement.</p>
<button @click="clickMe()">點我彈窗</button>
</template>
<script lang='ts'>
import {
ref,
reactive,
toRefs,
onBeforeMount,// 在組件掛載之前執行的函數
onMounted,
onBeforeUpdate,// 在組件修改之前執行的函數
onUpdated,
onBeforeUnmount,// 在組件卸載之前執行的函數
onUnmounted
} from "vue";
export default {
name: 'HelloWorld',
props: {
msg: String
},
// 使用setup 代替 data
// 因為我這里使用的是typescript,因此需要給參數指定類型
setup(props:any,context:any){
console.log("1-開始創建組件-----setup()");
// ref 定義響應式數據
// let count = ref(0);
// reactive 創建響應式對象
let data = reactive({
// 定義響應式數據
count:0,
});
const clickMe = () => {
// 使用ref關鍵字綁定的變量,賦值 的時候必須使用.value
// count.value++;
// 調用reactive 定義對象的參數的時候需要使用對象.來調用
data.count++;
alert('hi');
}
onBeforeMount(() => {
console.log("2-組件掛載到頁面之前執行-----onBeforeMount()");
});
onMounted(() => {
console.log("3-組件掛載到頁面之后執行-----onMounted()");
});
onBeforeUpdate(() => {
console.log("4-組件更新之前-----onBeforeUpdate()");
});
onUpdated(() => {
console.log("5-組件更新之后-----onUpdated()");
});
// 使用toRefs函數對data對象進行包裝,確保使用擴展運算符進行解構之后,仍具有響應式
let param = toRefs(data);
return {
// data,
...param,
clickMe
}
},
}
</script>
最終代碼實現效果如下圖所示:
當然,VUE3.0中對VUE2.0的寫法是完全兼容的,你也可以在setup之外寫VUE2.0的生命周期函數。
beforeCreate() {
console.log("1-組件創建之前-----beforeCreate()");
},
beforeMount() {
console.log("2-組件掛載到頁面之前執行-----BeforeMount()");
},
mounted() {
console.log("3-組件掛載到頁面之后執行-----Mounted()");
},
beforeUpdate() {
console.log("4-組件更新之前-----BeforeUpdate()");
},
updated() {
console.log("5-組件更新之后-----Updated()");
},
五:VUE3與VUE2生命周期的對比
到底使用Vue2.x還是Vue3.x的生命周期鈎子函數?其實這個無所謂,但是切記不要混用,如果你用 setup 這種Vue3的生命周期函數,就不要再使用Vue2的了。為了你更好的掌握,我作了一個函數對比:
Vue2--------------vue3
beforeCreate -> setup()
created -> setup()
beforeMount -> onBeforeMount
mounted -> onMounted
beforeUpdate -> onBeforeUpdate
updated -> onUpdated
beforeDestroy -> onBeforeUnmount
destroyed -> onUnmounted
activated -> onActivated
deactivated -> onDeactivated
errorCaptured -> onErrorCaptured
通過這樣對比,可以很容易的看出 vue3 的鈎子函數基本是再 vue2 的基礎上加了一個on,但也有兩個鈎子函數發生了變化。
BeforeDestroy變成了onBeforeUnmount
destroyed變成了onUnmounted
尤大神的介紹是mount比Destroy更形象,也和beforeMount相對應。
生命周期的基本知識就到這里了,內容稍多。
有好的建議,請在下方輸入你的評論。
歡迎訪問個人博客
https://guanchao.site
歡迎訪問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