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內外部競爭環境和競爭條件下的態勢分析
一、基於內外部競爭環境和競爭條件下的態勢分析
S (strengths)是優勢、W (weaknesses)是劣勢,O (opportunities)是機會、T (threats)是威脅。按照企業競爭戰略的完整概念,戰略應是一個企業“能夠做的”(即組織的強項和弱項)和“可能做的”(即環境的機會和威脅)之間的有機組合。
SWOT分析的時候必須與競爭對手進行比較
1. 矩陣模型

環境發展趨勢分為兩大類:
- 一類表示環境威脅,
- 另一類表示環境機會
識別環境中有吸引力的機會是一回事,擁有在機會中成功所必需的競爭能力是另一回事
影響企業競爭優勢的持續時間,
主要的是三個關鍵因素:
- 建立這種優勢要多長時間?
- 能夠獲得的優勢有多大?
- 競爭對手做出有力反應需要多長時間?
2. 分析結果
-
優勢——機會(SO)戰略是一種發展企業內部優勢與利用外部機會的戰略,是一種理想的戰略模式。當企業具有特定方面的優勢,而外部環境又為發揮這種優勢提供有利機會時,可以采取該戰略
-
弱點——機會(WO)戰略是利用外部機會來彌補內部弱點,使企業改劣勢而獲取優勢的戰略。存在外部機會,但由於企業存在一些內部弱點而妨礙其利用機會,可采取措施先克服這些弱點
-
優勢——威脅(ST)戰略是指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回避或減輕外部威脅所造成的影響
-
弱點——威脅(WT)戰略是一種旨在減少內部弱點,回避外部環境威脅的防御性技術。當企業存在內憂外患時,往往面臨生存危機,降低成本也許成為改變劣勢的主要措施。
在適應性分析過程中,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應在確定內外部各種變量的基礎上,采用杠桿效應、抑制性、脆弱性和問題性四個基本概念進行這一模式的分析。
2-1. 4中結果對比
- 杠桿效應SO
杠桿效應產生於內部優勢與外部機會相互一致和適應時。在這種情形下,企業可以用自身內部優勢撬起外部機會,使機會與優勢充分結合發揮出來。然而,機會往往是稍瞬即逝的,因此企業必須敏銳地捕捉機會,把握時機,以尋求更大的發展。
- 抑制性WO
抑制性意味着妨礙、阻止、影響與控制。當環境提供的機會與企業內部資源優勢不相適合,或者不能相互重疊時,企業的優勢再大也將得不到發揮。在這種情形下,企業就需要提供和追加某種資源,以促進內部資源劣勢向優勢方面轉化,從而迎合或適應外部機會。
- 脆弱性ST
脆弱性意味着優勢的程度或強度的降低、減少。當環境狀況對公司優勢構成威脅時,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出現優勢不優的脆弱局面。在這種情形下,企業必須克服威脅,以發揮優勢。
- 問題性WT
當企業內部劣勢與企業外部威脅相遇時,企業就面臨着嚴峻挑戰,如果處理不當,可能直接威脅到企業的生死存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