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產業浪潮中,京東IoT的技術演進與實踐創新


物聯網正在改變着我們的世界。如今,在智能園區、智能城市、工廠,甚至街邊的自動販賣機中,處處可見物聯網的蹤跡。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物聯網相關報告預測,全球物聯網設備數量將在一年內(2020-2021年)從307億台增長到358億台。前景一片廣闊,各大企業也早已開始強化布局,積累各自的物聯領域能力。如何落地IoT技術,讓IoT更為快速地進入企業、進入千家萬戶,創造業務價值,是目前行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1月12日,由京東科技策划主辦的線上公開課,來自 京東科技IoT產品部的資深架構師黃勇 通過 《智聯萬物,京東IoT技術創新與實踐》 的演講,梳理IoT產業的發展與技術演進歷程,分享京東對IoT領域技術發展的趨勢判斷,展現京東在IoT技術與產業方面的創新與實踐。

IoT發展經歷的起起伏伏

無數人提及未來10年是屬於萬物互聯的時代。無疑,IoT將在未來扮演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1982年,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學生發明了與 ARPANET 連接的可口可樂機器,從那時到現在,IoT的歷史其實不過短短40余年。這中間,IoT技術經歷着波浪形的成長,時高時低。在中國,IoT同樣是一個新興的產業,直到2011年,我國將IoT納入“十二五”規划,中國才在國家層面有了IoT相關積累,后經過新基建、工業互聯網、產業物聯網發展,IoT在宏觀層面越來越熱,IoT技術基礎也越來越成熟。

那么,IoT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互聯網與物聯網之間有着一定的聯系,從數字化的對象出發,就可以對兩者進行區分。狹義的互聯網,是指對內容的數字化,而物聯網的數字化對象,則是智能家電、機床、高爐、流水線、車輛等,關注萬物,所以叫做“萬物互聯”。

2020年JDD大會,京東首次系統闡釋了面向未來十年的 新一代基礎設施——京東數智化社會供應鏈 ,即用數智化技術連接和優化社會生產、流通、服務的各個環節,降低社會成本、提高社會效率。在這個長期的目標中,物聯網作為重要的基礎,連接了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為社會供應鏈效率提供穩固的基石。

IoT經典的技術分層

從技術層面講,一般來說物聯網技術分為四層: 感知層網絡層平台層應用層

感知層 是物聯網建設的重要成本項,把傳統物件變成智能體的技術都需要一定的成本。感知層涉及到豐富的硬件,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用途: 一是標識物體, 例如用二維碼、條碼、RFID技術或NFC技術捕獲信息; 二是捕獲數據, 例如用溫度傳感器、加速計、陀螺儀等感知環境和動作; 三是操縱物體, 例如用線性馬達、繼電器等控制物體。

IoT技術發展到現在,感知層仍有一些需要突破的方向:更敏感和更全面的感知能力、解決低功耗的問題,以及解決小型化和低成本問題。

網絡層 實際上也是成本項。網絡層的主要職責是連接感知與平台層,在通過感知層完成數字化后,通過網絡層把數據實時上傳到網絡層進行處理。目前,因為成本、功耗等原因,實時傳輸實際上很難做到,未來這也是一個有待攻克的方向。

網絡層主要有兩種類型,一個是 接入網 ,即貼近邊側的網絡,它可以連接感知層,特別關注組網和協議;另一個是 核心網 ,很多時候會復用現有的網絡,和互聯網的基礎設施趨同。

網絡層未來的突破方向,首先是優化連接成本、連接擴大規模,低成本的聯網技術能提高IoT的便捷性和易得性;另外,通過軟件定義網絡的方式,也能讓IoT的互達性越來越好。

平台層, 當設備的數字化信息被網絡層搬運后,就輪到了平台層進行發揮。平台層主要解決“效率”問題,通過現代的軟件技術思路及落地優化,加快構建速度,降低單設備連接和數據處理成本。

平台層的主要涉及連接管理、應用使能、設備管理與垂直領域效率提高,未來的突破方向可以向着與雲、大數據、AI技術與IoT平台結合的方向,降低物聯網能力的使用門檻。

應用層是在整個IoT鏈路中的價值抓手。最大的挑戰和機遇,是發掘業務價值。

IoT技術趨勢

京東科技認為,萬物智聯技術將遵循這樣一條 發展路徑 :解決 設備感知 問題→在雲端建立 設備孿生 的實體/數字體,低延遲地把現場的物體反映到雲端,變成數字化的孿生對象→ 場景孿生 ,解決雲邊端一體協同和不同場景數據的融合計算問題→ 數字孿生供應鏈 ,構建生態,創造價值。

在具體的技術點上,京東科技認為IoT有四個重要的方向:

1. 數字孿生, 把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聯系在一起,將萬物數字化,改變人類與物理世界交互的方式;

2. 邊緣計算, 隨着網絡技術的延伸,將雲端事務處理遷移到邊緣,以實現低延遲、高性能;

3. 物應用框架, 隨着物應用和物聯網的深化,應用形態會越來越多,應用框架和應用生態也將更加重要,物聯網未來的發展趨勢中,事件驅動的流式計算是將來的IoT應用的一個核心計算形式;

4. IoT數據智能, IoT會產生大量數據,物聯網產生的數據如何與其他數據結合,以及如何解決安全上的問題,都是數據智能方面有挑戰的方向和趨勢。

針對這些發展方向,京東科技在IoT技術方面做了很多探索。目前,業內比較常用的說法,就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這是一些物聯網或和工業互聯網發展一定繞不開的名詞。京東科技認為,簡單的表述,數字化由IoT技術承載,網絡化靠雲能力支撐;智能化發揮AI的優勢。

IoT能力是以孿生為核心的物聯網基礎設施,通過直連、代理等設備接入方式,經過協議適配、設備連接、消息處理后,將其連接到核心能力層的數字孿生世界,向上層提供孿生服務能力。

在這個數字孿生世界里,京東科技目前所做的事情,圍繞着構建設備孿生、場景孿生,以及構建數據處理的能力展開。把物理世界的設備通過各種方式連接到數字孿生世界,在其中進行偏向物特性的基礎處理,提供插件化的業務拓展機制,並把獲得的信息傳遞給上層具體業務領域應用或數據商,如大數據平台、監控或警告系統等。

具體到實踐中,京東科技在 連接設備描述能力表達設備表達場景 等角度進行了一些探索。

1. 連接設備。 京東科技在實際的物聯網落地中,積累了豐富的設備連接經驗。比如在智能家居領域多用Socket等長連接的方式,在較通用的物聯領域會用MQTT協議,而在低功耗領域則采用CoAP協議。在具體的工業項目中,邊側會提供很多網關和更豐富的連接方式。設備連接到雲端后,京東科技主要攻克了高性能集群,水平擴展支持,以及海量設備接入和主題訂閱。

2. 描述能力。 設備連接后,通過代碼方式實現設備的交互邏輯,是一種比較容易的方式,但這種方法的工程效率不一定高。為了解決這類問題,京東科技采用物模型來表達設備運行特性。物模型是京東科技物聯管理平台運轉的重要基礎,簡單來說就是“屬性、事件、服務”,模型之間可以存在嵌套,以反映物理世界對象之間的關系。通過物模型數量的沉淀、可描述角度的增加,平台能力正在不斷提升。

3. 表達設備。 京東科技在核心代碼中深度實現基於物模型的物能力描述方式,結合上下行數據流,實現設備的數字化表達,進而提供物理世界設備的數字化“看”和“動”的能力-設備孿生。值得注意的是,結合實際應用場景和認知深入,京東IoT在設備表達上經歷了一些關鍵的技術實踐變化,從最開始的“設備快照”,演進到后來的“設備影子”,直至現在的設備孿生。

4. 表達場景。 設備不是孤立的,處於業務場景之中;設備孿生也被場景孿生所包含。場景孿生包含設備、人、環境等要素,需要通過場景引擎串接起來,完成一系列場景的任務,實現數字與現實結合的場景能力。

京東 IoT成功落地 消費、社區/地產、能源等領域

但這些僅僅是在IoT平台類技術上的一些探索,沒有業務落地的技術,只能是空中閣樓。京東的IoT業務有哪些落地呢?實際上,經過多年深耕,京東IoT早已在消費、地產/社區、能源等領域積淀了大量成功的落地實踐案例。

京東在 消費領域 具有天然的優勢和根基。2014年,京東開始嘗試做消費物聯網,是從智能家居開始,基於7年多的積累,京東物聯網能力孵化出智能家居服務系統和社區管理系統。這些系統可以連接京東設備或廣泛的第三方設備,結合京東的零售能力、社區服務能力,提供豐富的消費互聯網解決方案。

地產/社區領域 與消費領域有着內在的聯系。智能家居領域的設備接入往往從設備設計階段就開始,大量工作都產生在產品研發階段,發布之后偏向解決並發性能問題和連接穩定性問題;但是在更廣泛的ToB領域,IoT連接設備眾多,且連接的協議不同,頂層標准設計缺失,沒有統一的標准和規范,甚至項目開始時設備已經安裝完,導致設備互聯互通充滿挑戰。進入地產領域,京東在這些問題上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基於京東物聯網基礎能力,為地產商、社區服務商和物業服務人員提供整套基於場景的解決方案和IoT技術能力。

在能源領域, 京東科技有着相當大的投入,並取得了豐富的成果。

在典型的火電站合作項目中,數據采集的方式多樣,數據頻度很高,AI分析對算力的要求較高。京東科技利用 自身在雲服務成本計算效率 方面的優勢,很好的完成數據采集、計算、建模和參數優化的技術過程,幫助降低火電站的生產效率。

從“網”的角度, 京東科技通過與一些能源企業合作,解決邊緣的海量接入問題,驗證了物聯管理平台的並發和擴展性能,打磨了物聯管理平台的業務能力,很好的完成了這項作業。

從IoT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到,IoT還是一個新興的行業,技術和場景應用落地正在奔向快車道。京東作為國內較早一批探索IoT的科技企業,也在跟着雲和萬物互聯的時代,在探索中不斷學習成長。

萬物互聯正當時,消費者端想要獲得更優的體驗,體會到真正的智能帶給生活方式徹底的改變,IoT產品和服務的提供商,下一步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早日解決數據互聯互通與數據融合的挑戰,從技術角度和商業考量上,掃清IoT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獲取演講和視頻資料方式見評論)

點擊此處鏈接

查看技術公開課視頻回放

推薦閱讀

歡迎點擊【京東科技】,了解開發者社區

更多精彩技術實踐與獨家干貨解析

歡迎關注【京東科技開發者】公眾號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