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發展史


1. 關系

人工智能 -> 機器學習 -> 神經網絡 - - > 深層神經網絡

人工智能這一概念最早在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上被提出,它的初衷是希望能讓機器像人類一樣,代替人類完成一些任務。正是有了這一需求,才催生了機器學習(1970s)的出現。在機器學習中有一個通過神經網絡來進行學習的方法,稱為神經網絡。由於神經網絡的學習效果極為顯著,並在更多層網絡模型下表現效果更佳,所以出現了深層神經網絡

2. 發展時間線

  • 第一階段:

    • 1943 - 心理學家 Warren McCulloch 和邏輯學家 Walter Pitts 根據生物神經元(Neuron)結構,提出了最早的神經元數學模型,稱為 MP 神經元模型

    • 1956 - 人工智能在達特茅斯會議上被首次提出

    • 1958 - 美國心理學家 Frank Rosenblatt 提出了第一個可以自動學習權重的神經元模型,稱為感知機(Perceptron)

    • 1969 - 美國科學家 Marvin Minsky 等人在出版的《Perceptrons》一書中指出了感知機等線性模型的主要缺陷,即無法處理簡單的異或 XOR 等線性不可分問題。這直接導致了以感知機為代表的神經網絡相關研究進入了低谷期,一般認為 1969 年~1982 年為人工智能發展的第一次寒冬

  • 第二階段:

    • 1974 - BP反向傳播。 美國科學家 Paul Werbos 在他的博士論文中第一次提出可以將 BP 算法應用到神經網絡上

    • 1982 - 循環連接的 Hopfield 網絡被提出

    • 1989 - LeNet被Yann LeCun等人提出,應用於手寫數字識別

    • 1997 - 循環神經網絡變種之一 LSTM被 Jürgen Schmidhuber 提出, 同年雙向循環神經網絡(RNN)也被提出。

    • 遺憾的是,神經網絡的研究隨着以支持向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簡稱 SVM 為代表的傳統機器學習算法興起而逐漸進入低谷,稱為人工智能的第二次寒冬

  • 第三階段:

    • 2006 - 深層神經網絡(DNN)被提出
    • 2012 - 圖像識別AlexNet模型被提出
    • 2014 - 生成對抗網絡出現
    • 2015 - TensorFlow發布
    • 2016 - AlphaGo智能程序 (圍棋)
    • 2017 - AlphaGo Zero 智能程序(圍棋)
    • 2018 - 機器翻譯BERT
    • 2019 - TensorFlow2.0 發布

3. 分類

3.1 學習方式分類:

  • 監督學習
  • 無監督學習
  • 強化學習

3.2 機器學習分類:

  • 線性回歸(Linear Regression)
  • K均值(K-means,基於原型的目標函數聚類方法)
  • 決策樹(Decision Trees,運用概率分析的一種圖解法)
  • 隨機森林(Random Forest,運用概率分析的一種圖解法)
  • 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主成分分析)
  • 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支持向量機)
  • AN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人工神經網絡)

3.3 神經網絡

  • 前向神經網絡
    • DNN:深度神經網絡
    • CNN:卷積神經網絡
  • 反饋神經網絡
    • RNN:循環神經網絡
    • LSTM:逆遞歸神經網絡
  • 玻爾茲曼機
    • RBM:受限玻爾茲曼機


免責聲明!

本站轉載的文章為個人學習借鑒使用,本站對版權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果侵犯了您的隱私權益,請聯系本站郵箱yoyou2525@163.com刪除。



 
粵ICP備18138465號   © 2018-2025 CODEPRJ.COM